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利用课外阅读进行写作教学

【作者】 郭莉莉

【机构】 新疆乌苏市第四中学

【摘要】进行作文教学,不仅可以利用课内文章,同时利用好课外阅读同样可以进行,有时效果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题目角度;文章开头;结构安排;表现形式;结尾
【正文】 

  近几年,我们每位老师对写作教学都在进行摸索和实践,使得写作教学渐渐朝着规范化,系统化发展,而写作教学并不是独立而存在的,其实是可以无时无处都能进行的,就像大家谈到的在课本中可渗透作文教学,其实在一些试卷中的好的课外阅读篇目,也非常适合进行作文教学的渗透,而这些理解是我在听完刘燕颖老师的一节试卷讲评课中体会到的。
  例如在我们的第二次单元测试中的一篇阅读,题目是《捡拾一地温暖》就是一个典型。
  一、题目角度
  立意就比较新颖,它不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设置了一个悬念(即温暖怎么捡拾),一下就将读者带入到情境当中去。这就给学生一个隐性的暗示,题目可利用这两种方法设置来吸引读者。
  二、文章的开头
  文中开头说到:“那户人家很穷,在农村,虽然当时每一家都不富裕,可他家里,更是一贫如洗,只有一个人的口粮地,产的粮食甚至不够一家人填饱肚子。”很朴实的一段话,但却让人禁不住想,那他们怎么生存下去呢?这就起到了引出下文,为第一件事情:村民故意掉落粮食作下铺垫。这样的开头寓巧设悬念于朴实当中,这让学生易学易懂。
  三、文章的叙事(主体部分)
  文章中讲了三件事:1、村民故意掉落粮食;2、军营的战士们故意颠煤;3、公交车司机为朋友照明。虽在写事,却事中有情,简洁明了,不像我们学生一样记流水账,平铺直叙,而是在叙事当中有起有伏,比如战士颠煤中,写到:“明明道路是平整的,但战士却开得极为不稳”,难道真的是战士们的开车技术不行,并不是,后面接着写到:“小战士告诉我,这样做只为了从车上颠下一些煤去,给那几户人家,而且,他们的草房极像战士的家乡,有种温暖的感觉。”这就一下凸显了主题。这就告诉学生,在叙事中不仅要写事,还要有平淡到惊奇的感觉,达到与读者心理上的共鸣。
  四、结构安排
  在刚提到的三件事情中,作者在第一件事情里笔墨要多一些,在开头以及第二段中写到的“这户贫穷人家捡拾粮食的表现”(正面描写)以及大人们制止文中的“我”捡粮食的做法(侧面描写)都是在为第一件事做铺设,而后面两件事却没有这样的安排,这就体现了写作当中,结构安排要有侧重点。这给了学生一些提示,在今后写作文时,如果在写几件事情时,要有详略的安排,要有所侧重。
  五、表现形式
  文章中运用了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这更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文章先叙事,其中穿插人物描写、正侧面描写,如上一环节中提到的这户贫穷人家行为的描写,从正面表现了这户人家贫穷的程度;对他人的举动的描写,是从侧面描写,既说明了那户人家却是很穷,但同时又体现出了村民对这家人的默默帮助,这是一种无声的温暖,表现了主题。而这样的穿插同时又避免了学生常出现的问题:叙事空泛,这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作者在写完事情后,又会添加自己的感受,即议论形式,这样再次体现了主题。这样多种形式的表现,既让文章内容更丰富,又更能表现主题,不失为很好的借鉴。
  六、结尾
  文章结尾既对几件事情做了总结,同时又进行了延伸,文中写到:“要把这种温暖传递下去”这使得文章的主旨得以深化,同时又引起读者的思考。学生就会想,结尾不仅要点题,而且要深化,怎样深化,要有号召性的语言,由小到大,由眼前联想到将来,这样目的就达到了。不过,这些都需要长期性的训练,不能一躇而就。
  因而,课内课外的写作教学渗透都很有必要,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范围会更广些,拘束少一些。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今后会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对于作文教学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