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的必要性——以英译《美国总统牌马桶》选段为例
【作者】 曹 瑞
【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引言
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曾说,“在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因为按照一般的规律,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的,这一规律很少例外”(Graham,1965:37)。英国著名的翻译家与理论家纽马克教授也曾提到,只有译入所习惯使用的语言时才能译得自然准确,并达到最好的效果,一个译者必须具备其母语的写作才华与直觉,并且熟悉本国文化(Newmark,2001:3-4)。也有不少汉学家持有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尽管中国本土译者的英语水平很高,但对他们来说,将本国的文学作品移植到其他语言中的工作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国内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潘文国就认为汉籍英译不是外国人的专利,中国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应该理直气壮地勇于承担这一工作(潘文国,2004:42)。
但其实两种独立的翻译模式都有一定的限制性。人们通常认为,译者掌握外语与母语的能力是对等的,从外语译入母语或由母语译入外语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只有极少数的译者才具备这样的能力,绝大多数译者的外语和母语能力是不可能对等的。英语译者在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时,在准确理解原文方面存在着很大障碍;而由中文学者或翻译家译出,在表达上又是捉襟见肘。
纵观中西翻译史,我们发现合作翻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现象。从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到西方世界的《圣经》翻译,从科技翻译、政治翻译到文学翻译,合作翻译在翻译实践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1. 合作翻译模式概述
翻译模式基本有两种:一是独译,即个人独立完成,从文本的选择到阅读理解,再到翻译成文,仅凭一己之力完成;二是合译,“不同的译者共同翻译同一部著作,但彼此分工不同,或角色有异,每位译者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同合作”(刘杰辉,2009:269)。
而根据合译者分工、合作方式的不同,合译又可进一步分为以下四种:(1)主译加润色的主配角式;(2)口述加笔译的互存式(3)化整为零的承包式(4)大规模合作的立体式。(张德让,1999:25)而这四种翻译模式,也是各有利弊。
基于笔者之前所做的一次翻译实践——《美国总统牌马桶》中的一章《老裘》的节选,经过自己动手翻译、对比专业的英文的译者的译文,再加上与原作者的交流,引发了一些思考。因此,笔者想在此谈一谈中外译者合译(即上文中提到的主译加润色的主配角模式,也称主译加辅译翻译模式)的必要性,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作品外译的过程当中。
传统意义上的主译加辅译的翻译模式一般有两位译者组成,一人为主,一人为辅。主译将作品译完后,接着由辅译者进行校对或润色,译者精通源语,而校对者擅长目的语,如中外人士合作。这种合作模式产出的译文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并保证译文通顺、可读性强。但是笔者认为主译加辅译的翻译模式应该不限于译者精通源语,辅译者精通目的语;如果是主译精通目的语,辅译精通源语,也是一种理想的合作模式。
2. 中外译者合译的优缺点
2.1 优点
中外译者合作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以外译汉为例,外国人精通译出语,中国人精通译入语,以外国人为主译,保障了原文的忠实和可靠,中国人为辅译,保障了译文的通顺和表达的准确。两人相互合作则可以使译文达到较高的质量水平。主译加辅译的合作模式在文学翻译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合译可以加深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一些明显的差错。译者既需要精通原作语言,也需精通译作语言。但对于中译外的外籍译者,精通汉语尤其困难,有时甚至连普通的中文译者也难以理解一些作品的深层含义。在一些优秀的翻译作品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译作中因为一人独译而出现的理解错误。其次,合译还可使译文地道流畅,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从而更容易被接受。一般来说,译语非母语的译者所翻译的作品表达往往比较生硬,没有译入语读者期待的美感,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黄友义曾说过: “根据我个人从事翻译工作得到的一条重要启示,就是最好组成一个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的翻译搭档(黄友义,2010:17)”。
2.2 缺点
从翻译质量的角度来讲,主译加辅译的翻译模式确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翻译模式,通过两个译者之间的互补合作,比单个译者独立完成的译作质量更高,但是这种翻译模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就是规模小、耗时长。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集体分工协作模式的日渐成熟,主译加辅译的应用范围就变得窄了许多。以畅销小说《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翻译为例,该书从翻译到出版只经过了三个月的周期,这些书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面市,从而满足了读者的渴求,这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合理行为。而主译加辅译的模式是满足不了如此快节奏的社会需求的。
3. 翻译《美国总统牌马桶》选段《裘八》的思考
3.1 作品简介
《美国总统牌马桶》是由国内作家齐一民先生所著,2001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以马桶为道具,勾勒出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方方面面,文章以亲历为背景,行文中贵族式的幽默和聪慧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主流社会中如何孤军奋战、如何求生存、求发展的种种艰难。
3.2 实例分析
因为课程原因,笔者有幸在课上听了齐老师对自己创作背景,以及文中一些意象的描述。对比自己的译文,和即将流通世面的“标准译文”,笔者不禁感叹中外译者合译的重要性。该书目前已经译完,但尚未出版,作品译者也是李洱、安妮宝贝和慕容雪村的英文本译者和出版人,专业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在翻译中仍然不乏理解错误,或者是因理解不到位犯的错误。
比如说在主人公人名的翻译上,作品主人公名叫“裘八”,作者取这一名字其实是有一定的文化意象在内,因为裘八的中文发音与“求发”相似,尤其是在大家都想发的90年代,这一名字更是应景。而译者在翻译中将裘八这一人名,处理成了“Qiu Eight——the eight ball”。这里就存在了一定的理解偏差,译者将裘八所含有的幽默理解成了“八个球”。
再比如对“书香世家”一词的理解上,书香世家主要指的就是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既可以用来形容豪门贵族,也可以用来形容普通家庭,没有门第之分。但是译者在对这一词语的理解上也产生了偏差,处理成了“aristocratic and respected family”,“aristocratic”则侧重指贵族,对英文读者而言,这就相当于传达了不准确的信息。但译者在其他地方都做得非常出色,连作者本人都觉得译者在有些地方的处理上,比原文更加精彩。
而反观学生做的翻译实践,其中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其一,是表达问题,译文的整体连贯性较差,并且表达很生硬,无法将作者幽默的话语用译入语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出来;第二,因为不了解英文的表达习惯,出现了很多的中式表达,但这在文学作品的外译当中是不能存在的;用齐老师的话来说,“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一眼看上去全看懂了,一定不是什么好译文”。但最大的优点在于——几乎不存在对原文的理解问题。
从小小的一次翻译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外语为母语的译者对译语的语言文化具有天生的领悟和敏感性,更清楚目标读者的兴趣和需要,也更知道如何精妙表达,对原作生动再现的能力也是母语译者不能相比的,如果要是能在本来就很精彩的译作上加强准确性,更是锦上添花,并且这对作者或是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更负责任的行为。
4. 合译模式面临的现实问题
4.1中外译者合译的模式在实行中的困难
在主译加辅译的翻译模式里,翻译的主体性不仅涉及主译与原文、原文作者、译作、读者、原作的语言文化世界、译语的语言文化世界、作者和译者的主观世界、作者和译者的生活世界等因素,还涉及主译和辅译彼此的语言文化世界、主观世界、生活世界等因素(李晓霞,2013:101)。不仅原作者、原作、读者等都会对译者产生影响,同时,译者秉持的翻译规范和审美情趣等都会对译者的翻译产生影响。对于合作的译者双方或多方来说,不仅译者个体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彼此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因此两位译者的语言文化世界、主观世界和生活世界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就对两位译者能否默契配合提出了难题。两位译者必须通过不断交流,正确处理上述问题。
4.2中国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国外的汉学家独译中国文学作品成功的案例,而且翻译质量确实要比中国译者稍胜一筹,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何时中国译者能够独当一面?
从事汉籍英译,对我们的外语学习和两种文化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说中国学者可以从事这一工作,并不是说每个学了一点外语的中国人都能做。在外译中方面仍然需要加强,更何况是中译外。首先,我们学习语言不能只是为了满足口语交际、为了能在目的语环境下生存,而要大大加强外语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言的学习,提高书面语言的领悟和表达能力。其次,要努力学习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熟练掌握另一种文化系统中文学的知识和技巧。
5.结论
“汉译外”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但目前,中国文化外译的情况仍然不如人意,而中国译者的整体实力还有待增强,致使这一交流的桥梁不够顺畅。所以要想改变这种文化“输入”“输出”上不平衡的现象,我们应该考虑采用不同的翻译模式,不要一个人“闭门造车”,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前的差异和交融。同时也要努力培养能从事汉译外工作的译者,提高他们的“汉译外”水平,让他们逐渐能够在中国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独当一面,以减少因翻译引起的“文化逆差”。
参考文献:
[1] Graham, A. C. Poems of the Late Tang [M].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1965: 37.
[2] 黄友义.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J].中国翻译,2010(6).
[3] 刘杰辉. 中国传统合作翻译模式描述及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 李小霞. 合作翻译中的译者主体间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5]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3-4.
[6] 潘文国. 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 中国翻译,2004(3).
[7] 张德让.合译,“合一”[J]. 中国翻译,1999(4).
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曾说,“在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因为按照一般的规律,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的,这一规律很少例外”(Graham,1965:37)。英国著名的翻译家与理论家纽马克教授也曾提到,只有译入所习惯使用的语言时才能译得自然准确,并达到最好的效果,一个译者必须具备其母语的写作才华与直觉,并且熟悉本国文化(Newmark,2001:3-4)。也有不少汉学家持有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尽管中国本土译者的英语水平很高,但对他们来说,将本国的文学作品移植到其他语言中的工作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国内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潘文国就认为汉籍英译不是外国人的专利,中国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应该理直气壮地勇于承担这一工作(潘文国,2004:42)。
但其实两种独立的翻译模式都有一定的限制性。人们通常认为,译者掌握外语与母语的能力是对等的,从外语译入母语或由母语译入外语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只有极少数的译者才具备这样的能力,绝大多数译者的外语和母语能力是不可能对等的。英语译者在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时,在准确理解原文方面存在着很大障碍;而由中文学者或翻译家译出,在表达上又是捉襟见肘。
纵观中西翻译史,我们发现合作翻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现象。从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到西方世界的《圣经》翻译,从科技翻译、政治翻译到文学翻译,合作翻译在翻译实践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1. 合作翻译模式概述
翻译模式基本有两种:一是独译,即个人独立完成,从文本的选择到阅读理解,再到翻译成文,仅凭一己之力完成;二是合译,“不同的译者共同翻译同一部著作,但彼此分工不同,或角色有异,每位译者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同合作”(刘杰辉,2009:269)。
而根据合译者分工、合作方式的不同,合译又可进一步分为以下四种:(1)主译加润色的主配角式;(2)口述加笔译的互存式(3)化整为零的承包式(4)大规模合作的立体式。(张德让,1999:25)而这四种翻译模式,也是各有利弊。
基于笔者之前所做的一次翻译实践——《美国总统牌马桶》中的一章《老裘》的节选,经过自己动手翻译、对比专业的英文的译者的译文,再加上与原作者的交流,引发了一些思考。因此,笔者想在此谈一谈中外译者合译(即上文中提到的主译加润色的主配角模式,也称主译加辅译翻译模式)的必要性,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作品外译的过程当中。
传统意义上的主译加辅译的翻译模式一般有两位译者组成,一人为主,一人为辅。主译将作品译完后,接着由辅译者进行校对或润色,译者精通源语,而校对者擅长目的语,如中外人士合作。这种合作模式产出的译文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并保证译文通顺、可读性强。但是笔者认为主译加辅译的翻译模式应该不限于译者精通源语,辅译者精通目的语;如果是主译精通目的语,辅译精通源语,也是一种理想的合作模式。
2. 中外译者合译的优缺点
2.1 优点
中外译者合作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以外译汉为例,外国人精通译出语,中国人精通译入语,以外国人为主译,保障了原文的忠实和可靠,中国人为辅译,保障了译文的通顺和表达的准确。两人相互合作则可以使译文达到较高的质量水平。主译加辅译的合作模式在文学翻译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合译可以加深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一些明显的差错。译者既需要精通原作语言,也需精通译作语言。但对于中译外的外籍译者,精通汉语尤其困难,有时甚至连普通的中文译者也难以理解一些作品的深层含义。在一些优秀的翻译作品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译作中因为一人独译而出现的理解错误。其次,合译还可使译文地道流畅,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从而更容易被接受。一般来说,译语非母语的译者所翻译的作品表达往往比较生硬,没有译入语读者期待的美感,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黄友义曾说过: “根据我个人从事翻译工作得到的一条重要启示,就是最好组成一个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的翻译搭档(黄友义,2010:17)”。
2.2 缺点
从翻译质量的角度来讲,主译加辅译的翻译模式确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翻译模式,通过两个译者之间的互补合作,比单个译者独立完成的译作质量更高,但是这种翻译模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就是规模小、耗时长。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集体分工协作模式的日渐成熟,主译加辅译的应用范围就变得窄了许多。以畅销小说《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翻译为例,该书从翻译到出版只经过了三个月的周期,这些书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面市,从而满足了读者的渴求,这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合理行为。而主译加辅译的模式是满足不了如此快节奏的社会需求的。
3. 翻译《美国总统牌马桶》选段《裘八》的思考
3.1 作品简介
《美国总统牌马桶》是由国内作家齐一民先生所著,2001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以马桶为道具,勾勒出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方方面面,文章以亲历为背景,行文中贵族式的幽默和聪慧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主流社会中如何孤军奋战、如何求生存、求发展的种种艰难。
3.2 实例分析
因为课程原因,笔者有幸在课上听了齐老师对自己创作背景,以及文中一些意象的描述。对比自己的译文,和即将流通世面的“标准译文”,笔者不禁感叹中外译者合译的重要性。该书目前已经译完,但尚未出版,作品译者也是李洱、安妮宝贝和慕容雪村的英文本译者和出版人,专业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在翻译中仍然不乏理解错误,或者是因理解不到位犯的错误。
比如说在主人公人名的翻译上,作品主人公名叫“裘八”,作者取这一名字其实是有一定的文化意象在内,因为裘八的中文发音与“求发”相似,尤其是在大家都想发的90年代,这一名字更是应景。而译者在翻译中将裘八这一人名,处理成了“Qiu Eight——the eight ball”。这里就存在了一定的理解偏差,译者将裘八所含有的幽默理解成了“八个球”。
再比如对“书香世家”一词的理解上,书香世家主要指的就是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既可以用来形容豪门贵族,也可以用来形容普通家庭,没有门第之分。但是译者在对这一词语的理解上也产生了偏差,处理成了“aristocratic and respected family”,“aristocratic”则侧重指贵族,对英文读者而言,这就相当于传达了不准确的信息。但译者在其他地方都做得非常出色,连作者本人都觉得译者在有些地方的处理上,比原文更加精彩。
而反观学生做的翻译实践,其中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其一,是表达问题,译文的整体连贯性较差,并且表达很生硬,无法将作者幽默的话语用译入语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出来;第二,因为不了解英文的表达习惯,出现了很多的中式表达,但这在文学作品的外译当中是不能存在的;用齐老师的话来说,“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一眼看上去全看懂了,一定不是什么好译文”。但最大的优点在于——几乎不存在对原文的理解问题。
从小小的一次翻译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外语为母语的译者对译语的语言文化具有天生的领悟和敏感性,更清楚目标读者的兴趣和需要,也更知道如何精妙表达,对原作生动再现的能力也是母语译者不能相比的,如果要是能在本来就很精彩的译作上加强准确性,更是锦上添花,并且这对作者或是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更负责任的行为。
4. 合译模式面临的现实问题
4.1中外译者合译的模式在实行中的困难
在主译加辅译的翻译模式里,翻译的主体性不仅涉及主译与原文、原文作者、译作、读者、原作的语言文化世界、译语的语言文化世界、作者和译者的主观世界、作者和译者的生活世界等因素,还涉及主译和辅译彼此的语言文化世界、主观世界、生活世界等因素(李晓霞,2013:101)。不仅原作者、原作、读者等都会对译者产生影响,同时,译者秉持的翻译规范和审美情趣等都会对译者的翻译产生影响。对于合作的译者双方或多方来说,不仅译者个体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彼此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因此两位译者的语言文化世界、主观世界和生活世界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就对两位译者能否默契配合提出了难题。两位译者必须通过不断交流,正确处理上述问题。
4.2中国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国外的汉学家独译中国文学作品成功的案例,而且翻译质量确实要比中国译者稍胜一筹,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何时中国译者能够独当一面?
从事汉籍英译,对我们的外语学习和两种文化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说中国学者可以从事这一工作,并不是说每个学了一点外语的中国人都能做。在外译中方面仍然需要加强,更何况是中译外。首先,我们学习语言不能只是为了满足口语交际、为了能在目的语环境下生存,而要大大加强外语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言的学习,提高书面语言的领悟和表达能力。其次,要努力学习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熟练掌握另一种文化系统中文学的知识和技巧。
5.结论
“汉译外”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但目前,中国文化外译的情况仍然不如人意,而中国译者的整体实力还有待增强,致使这一交流的桥梁不够顺畅。所以要想改变这种文化“输入”“输出”上不平衡的现象,我们应该考虑采用不同的翻译模式,不要一个人“闭门造车”,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前的差异和交融。同时也要努力培养能从事汉译外工作的译者,提高他们的“汉译外”水平,让他们逐渐能够在中国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独当一面,以减少因翻译引起的“文化逆差”。
参考文献:
[1] Graham, A. C. Poems of the Late Tang [M].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1965: 37.
[2] 黄友义.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J].中国翻译,2010(6).
[3] 刘杰辉. 中国传统合作翻译模式描述及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 李小霞. 合作翻译中的译者主体间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5]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3-4.
[6] 潘文国. 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 中国翻译,2004(3).
[7] 张德让.合译,“合一”[J]. 中国翻译,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