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不要让“教育”变成“叫育”——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作者】 沈建中

【机构】 浙江省浦江县治平中心小学

【摘要】当今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机械的灌输,空洞的讲解。有人戏称,如今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叫育”。其实,真正的教育不是反复“叫育”,而是点到为止,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正文】 

  学生犯了错误,自然要说服教育。但说服教育要平心静气,和颜悦色。俗话说得好,有理不在声高。孔子就是典范,他教育学生从来不疾言厉色,总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与人商榷的口气。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用商量的口气回答:“其恕乎!”。这就是孔子的教育态度,这是从容不迫、内心强大的表现,也是一个教师成熟、稳重、富有教育智慧的表现。
  其实,语言说教既不是教育的全部手段,也不是教育的最佳方式。
  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子贡说,孔子不说话,自己就无法记述。孔子告诉他:苍天什么都不说,而四季仍然轮回,万物自然生长,苍天还用得着说吗?有时候,学生犯了错误,他自己早已后悔不已,这时还用得着教师历声训斥吗?相反,如果教师不把握好说教的度,从过去说到现在,再从现在说到将来,翻来覆去地说教,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原来心中已有的悔改之意也荡然无存了。
  教育除了说教更重要的是身教。古人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待人真诚,博学多识,乐于奉献,勇于创新,这些品行像春雨一样影响着学生,浸润着学生的品行,这比疾言厉色的“叫育”效果强得多。
  教育请多一点和缓,少一点暴风骤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责备。多一点诱导,少一点强迫。多一点和谐,少一点冲突。
  《小学思品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但是,反思当今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少教师把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讲大道理,联系名人、伟人事迹多,具体联系学生周围生活实际少;重视道德知识与行为指导的教学,而对学生精神关注的少。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机械的灌输,空洞的讲解的后果是,有人讽刺本学科的教育是“叫育”,其实,真正的教育不是反复“叫育”,而是点到为止,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
  一、转变教师角色,淡化教育痕迹。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以权威形象自居,以一个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面对我们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要怎么样等,不要怎么样;必须怎么样,否则会怎么样,教育的痕迹十分明显。所以,要淡化教育痕迹,首先要从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做起。
  1、扮演启发者的角色
  在教学第九册《应该为她的进步而高兴》一课时,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把刘英忌妒别人产生的苦恼和改正错误后为王芹的进步而高兴的真情实感讲述出来,感染学生,引起共鸣。同时,借助课文内容,组织学生通过对“刘英为什么不理王芹”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什么是忌妒?忌妒有什么危害?启发学生想象:“如果刘英不改正忌妒王芹的缺点会怎么样?”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知道忌妒是消极心理,它是一种腐蚀剂,不仅破坏人与人之间的良好道德关系,而且往往会使人做出损人利己、破坏别人声誉等不道德的行为。也懂得了忌妒别人最终害人害己的道理,成功地引导学生悟出了“不忌妒别人是一种美德”的道理。
  2、扮演欣赏者的角色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逐渐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对于每一篇课文,经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能够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及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由前台转到了幕后。
  如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上课前,我向一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要点,让他查看、搜集有关资料,听取家长和同学的意见,然后给同学上课。该同学在讲课中,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用学生的语言、情感,解释了祖国尊严的表现和重要意义,学生听了倍感亲切,很受鼓舞。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发言热烈,提出的观点、讲述的内容大都符合课文要求。最后,教师总结升华,画龙点睛,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3、给学生的评价要留有空间和期望
  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是强化学生正确动机,看到自己成功的手段之一。为了消除学生的思想障碍,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使用有针对性的,有个体性的激励性语言,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案例分析、是非辨析的积极性和信心。同时,作为教师,其间我们每倾听学生的发言,都不要忙着作结论性评价,应耐心启发、等待更多的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因为教师一旦过早地断言,诸如:“你说得真好”、“说得太好了”、“你考虑很全面”……之类的话,那么有可能,其他有不同观念的学生就不敢或不愿再发表意见了,教师也就不可能真实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认识水平了。其实,我们教师要想听到更多同学的心理话,其间,不妨装得傻一点,多问几个“是嘛?”、“还有不同看法吗?”、“还有补充嘛?”、“你是这么认为的吗?”、……诸如这样激励性的表态、启发,课堂上不但多了师生间即时的互相反馈,而且多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
  4、提供合作契机
  学会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一大主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道理如果只是凭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印象仍不会太深。只有让学生自己介入其中,畅所欲言地谈观点、说看法,理才能明得透。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的为学生提供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机会。
  如在教《拜佛不灵》时,我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1)奶奶为什么带“我”去拜佛?(2)佛祖为什么不能保佑“我”身体健康?(3)要想身体健康、成绩优良,该怎么办?通过讨论,逐步引导学生明白“佛祖”是不存在的,拜佛是一种迷信活动。奶奶相信迷信,是因为她没有文化知识。要想身体健康、成绩好,必须肯锻炼、勤学习。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要想人生旅途一帆风顺,靠相信迷信是没有用的,只有勤奋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懂得许多科学道理才行。
  学生合作能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互补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辩,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对他人负责,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总之,有利于学生综合的能力的提高。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处理问题。
  小学生阅历浅,分辩是非的能力弱,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又往往是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循环、反复过程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有些在大人们、老师们眼里是错误的观点、看法,在孩子们的年龄阶段来看,也许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因人而宜地疏导,用开放的、民主的教育理念,为孩子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
  卢梭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那简直是愚蠢透顶。这样做必然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过不多久,这些早熟的果实便会腐烂。”教师必须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行为,用童心来体察童心,对儿童的思想、行为不拔高要求,不求全责备,针对儿童的需要和特点,提供热情地帮助和及时的引导。只有有了这种思想基础,才可能有适合儿童的道德教育。同时,教师必须懂得,儿童虽小,但他们的生活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多元智力论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身的智力优势和能力强项、有待开发的品德和智力潜质,有其行为、习惯和技能方面的亮点。因为好奇心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因为率真,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生活的本质就应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教师必须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才会理解儿童,真正做到尊重儿童权利,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做教育。儿童是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必然表现为稚嫩和不成熟,生活中犯错误、出差错十分正常,如果教师硬用成人的眼光、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儿童、要求儿童,结果必然适得其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顾问吉姆欧文说,过去的教育是“从社会的需要着眼”的方针,现在的教育要转变为“从儿童权利着眼”的方针。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德育观,思品课的教育才可能真正深入学生心灵深处。
  三、强化尊重意识,渗透母爱、父爱般的师爱。
  所有的学生都渴望母爱、父爱般的师爱。而这种师爱的前提是尊重。尊重能给学生带来自信,自信恰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
  南京有一位姓周的父亲,二十多年来,他把一个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一个知识出众的高材生。其实这位父亲并不不是什么教育专家,只是一个工厂的普通技术员。他说第一次让女儿做应用题,10道题只对了一道。一般家长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责备,但这位父亲却在做对的那道上打了一个红色的勾,然后在白纸上写了一行字:“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做对了一题,爸爸像你点样年纪的时候,碰也不敢碰。”八岁的女儿看了十分高兴,从此,她对数学学习兴趣很高。升初中的时候,数学成绩得了99分。14岁时,她还写了六万字的科幻童话作品。后来,媒体报道了这位可敬的父亲。采访中,这位父亲说:“哪怕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应该饱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和赞美她。”这位父亲的成功教育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孩子而言,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即使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教师,有时不经意的一言一行,都会从正面和反面影响孩子的一生,改变孩子的一生。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必须强化师德,从观念上调整心态,转换角色,杜绝使用愚蠢的教育方式,把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溶入思想品德课中。  
  参考文献:
  [1]《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水明,《让无痕教育溶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福建教育》2014年7月
  [3]张梅珍,《思想品德课引导“明理”出探》,《小学德育》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