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究新方法,激活品德与社会课
【作者】 黄伟军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椒山完全小学
【摘要】新世纪小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跟学校的校风、养成教育有密切关系,我认为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目的,因此身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真是任重而道远。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词】新课改;品德与社会;方法探究;活力课堂
【正文】
新的教学改革是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在新课改下全员德育已人人皆知,在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不只是传授教材上知识案例,更应该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养成教育有效提升,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文明礼仪,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提升。本文我将借鉴专家一些理论研究,有效结合自身几年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与实践,对新课改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活力品德与社会课堂展开探究。
一、营造氛围,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下这种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更不适合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这样做其实是在扼杀了学生的相像力和求知欲。那么我们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有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认为我们的课应有弹性,教师也要适时扶放自然,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并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想象的课堂。?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对一个学科的喜欢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喜欢所教学科的教师。因此,我会特别注重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我尊重每一个学生,试着去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其次,我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可能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都会有让你称赞的地方。所以会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的优点,加以表扬。第三、在课堂上我会抓住每一个表扬激励学生的机会,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这样,不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以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才能真正的主动去学习。在教学中,我会利用生动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授《历史悠久的家乡》这一课时,有课前收集了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的图片、文字资料,利用Flash、PPT制作成精彩课件让学生欣赏,当学生聚精会神观看时,教师特意设置播放软件出现问题,让学生在焦急的情况下等待几秒分钟,通过这样的情景实验式导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讨论并说说湖南为什么被称为“芙蓉国”,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了解了家乡名胜古迹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了孩子从小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教育教学效果。再如在教学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缩短时空的通信》时,我先通过故事《鸡毛信》激发学生对通信这个知识点浓厚兴趣,然后通过课件展示从古至今随着科技的进步,通信发展历程,让孩子感受到科技的进步迅速,需要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二、多元评价,实效课堂教育效果
小学思品与社会这门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比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答案也千差万别。教师在对各种不同类别的问题解答评价也不尽相同。这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师主体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家长等不同形式的评价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评价,树立积极的面向全体的学生观,带动家长和社会全体参与。比如在探究《善待他人》《诚信是我的朋友》《我与左邻右舍》《集体荣誉在我心中》等教学内容时,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个体、家庭和他人参与评价,不仅让其获得良好的认知,还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三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一册中并没有交通安全这一课,但在开学之初,教师从学习生活中发现了极有价值的教学生长点。原来,学校门口范围狭窄,车来车往,家长接送学生时随意停放车辆,使原本拥挤的路口更拥挤,也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学校难以对家长逐个提出要求,于是设想通过学生来影响大人,形成有序的交通秩序,于是,便有了“小手拉大手,安全快乐向前走”的品德主题课。本节课,教师先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再带领学生到校门口,实地了解应该如何穿过人行横道,家长应该如何规范停车。当然,一节课最多只能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的是一段时间有效训练。为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意识,品德教研组联合德育处推出一枚“安全章”。学校把这枚“安全章”作为评价标准,结合年段的“五星换笑脸”评价机制,对学生加以鼓励与鞭策,使课堂所学得到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有效延伸与实践,并通过学生于有形或无形中影响着广大家长们,真正做到“小手拉大手,安全快乐向前走”。正如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
三、启发学生敢于思维,大胆创造
在教材里,不少内容,言虽尽而意无穷。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留给我们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敢于去想,大胆创造。如,《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交通学习中,体会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在珍惜人民辛勤劳动成果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大胆去想象未来的交通路线,可发明哪些现代化交通工具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辉煌建设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总之,正能量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教师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提升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叶建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呼唤生活化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5(03).
[2]郑仁辉.试析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活动化”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09).
新的教学改革是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在新课改下全员德育已人人皆知,在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不只是传授教材上知识案例,更应该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养成教育有效提升,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文明礼仪,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提升。本文我将借鉴专家一些理论研究,有效结合自身几年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与实践,对新课改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活力品德与社会课堂展开探究。
一、营造氛围,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下这种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更不适合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这样做其实是在扼杀了学生的相像力和求知欲。那么我们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有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认为我们的课应有弹性,教师也要适时扶放自然,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并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想象的课堂。?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对一个学科的喜欢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喜欢所教学科的教师。因此,我会特别注重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我尊重每一个学生,试着去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其次,我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可能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都会有让你称赞的地方。所以会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的优点,加以表扬。第三、在课堂上我会抓住每一个表扬激励学生的机会,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这样,不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以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才能真正的主动去学习。在教学中,我会利用生动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授《历史悠久的家乡》这一课时,有课前收集了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的图片、文字资料,利用Flash、PPT制作成精彩课件让学生欣赏,当学生聚精会神观看时,教师特意设置播放软件出现问题,让学生在焦急的情况下等待几秒分钟,通过这样的情景实验式导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讨论并说说湖南为什么被称为“芙蓉国”,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了解了家乡名胜古迹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了孩子从小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教育教学效果。再如在教学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缩短时空的通信》时,我先通过故事《鸡毛信》激发学生对通信这个知识点浓厚兴趣,然后通过课件展示从古至今随着科技的进步,通信发展历程,让孩子感受到科技的进步迅速,需要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二、多元评价,实效课堂教育效果
小学思品与社会这门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比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答案也千差万别。教师在对各种不同类别的问题解答评价也不尽相同。这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师主体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家长等不同形式的评价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评价,树立积极的面向全体的学生观,带动家长和社会全体参与。比如在探究《善待他人》《诚信是我的朋友》《我与左邻右舍》《集体荣誉在我心中》等教学内容时,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个体、家庭和他人参与评价,不仅让其获得良好的认知,还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三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一册中并没有交通安全这一课,但在开学之初,教师从学习生活中发现了极有价值的教学生长点。原来,学校门口范围狭窄,车来车往,家长接送学生时随意停放车辆,使原本拥挤的路口更拥挤,也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学校难以对家长逐个提出要求,于是设想通过学生来影响大人,形成有序的交通秩序,于是,便有了“小手拉大手,安全快乐向前走”的品德主题课。本节课,教师先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再带领学生到校门口,实地了解应该如何穿过人行横道,家长应该如何规范停车。当然,一节课最多只能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的是一段时间有效训练。为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意识,品德教研组联合德育处推出一枚“安全章”。学校把这枚“安全章”作为评价标准,结合年段的“五星换笑脸”评价机制,对学生加以鼓励与鞭策,使课堂所学得到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有效延伸与实践,并通过学生于有形或无形中影响着广大家长们,真正做到“小手拉大手,安全快乐向前走”。正如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
三、启发学生敢于思维,大胆创造
在教材里,不少内容,言虽尽而意无穷。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留给我们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敢于去想,大胆创造。如,《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交通学习中,体会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在珍惜人民辛勤劳动成果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大胆去想象未来的交通路线,可发明哪些现代化交通工具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辉煌建设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总之,正能量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教师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提升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叶建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呼唤生活化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5(03).
[2]郑仁辉.试析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活动化”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