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途径

【作者】 李小玲

【机构】 广西省玉林市陆川县温泉镇东山小学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十分符合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大部分都源自生活,和现实社会中的活动、物体和现象等关系密切,教师需敢于尝试构建生活化课堂,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本文主要对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进行着重试论,同时列举部分合理化构建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途径
【正文】 

  数学知识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生活则是数学发展的主要源泉,尤其是在新时代数学在生活中的功能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相互统一和有机结合。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师为提升教学质量可从构建生活化课堂着手,在教学中适当引用生活素材,这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学习需要相贴合。
  一、 让教材内容生活化,发展学生的亲近感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要想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师首先应让教材内容变得生活化,在无形中拉近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他们对数学课堂的亲近感,愿意接受和学习生活化内容。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信息,使教学内容散发出生活气息,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不仅可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还能够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比如,在讲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营造符合小学生实际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诸如:小明在超市购买一双35元的鞋子和45的裤子,他一共花多少钱?妈妈今年36岁,小丽今年8岁,妈妈比小丽大多少岁?爸爸给小刚50元钱去买文具,小刚花了17元还剩多少钱?小红口袋里有28元,小军口袋里有37元,他们两个一共有多少钱?等。通过这些生活化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在现实社会中数学无处不在。这样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到学习和思考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问题探究中去,他们将会表现的更加爱学和乐学,将课堂变成探索生活问题的场所。
  二、 营造生活游戏情境,数学知识融入生活
  好奇心强、天真烂漫是小学生的主要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基于教学对象的这些特点出发,让他们在生活化课堂中快乐学习,进程获取数学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生活化课堂时,可营造生活化游戏情境,将教学内容和生活游戏相互整合,将数学知识真正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在这里以“口算乘法”教学为例,教师可营造生活化游戏情境: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到少儿游乐园去玩耍,还请来了一位小导游——喜羊羊。喜羊羊带着你们来到少儿游乐园,看看少儿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游乐项目?你们喜欢玩哪些游乐项目?根据价格表利用乘法计算出所需价钱。接着,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价格表和设计问题:旋转木马每人3元,8人要多少钱?激流勇进每人5元,25人需多少钱?碰碰车每人8元,12人要多少钱?打气枪每人6元,7人需多少钱?等。如此,学生可在自主思考与讨论中练习和巩固口算乘法,并意识到数学知识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数学课堂引入生活,巩固学生数学知识
  小学生通常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欲望,在数数学课堂上,教师可适当引入生活内容,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巩固和吸收数学知识,并实现生活化课堂的顺利构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融会贯通,引领他们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使其巩固和掌握知识,以及提升数学能力的关键途径。同时,教师可带领小学生来到课外,积极开辟生活化课堂,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周长”教学实践中,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他们固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导其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并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学习完教材内容之后,教师可引入生活内容让学生亲自测量和计算一些实物的周长,像教室内的课桌桌面、书本、窗户、黑板、讲台等;或者带领他们走出教室,测量与计算校园中花坛、绿地和操场的周长。如此,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提升他们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和发展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技能。
  四、 创设开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意识和思维能力是各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当然也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能力相对较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创设开放性的生活化情境角度出发,着重培养与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各项能力。而且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灵活,几乎不受限制,数学教师创设开放性的生活化情境与其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相吻合,也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有效途径。
  举个例子,在进行“千米的认识”教学时,当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之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开放性生活化数学题目:有甲乙两地,其中甲地距学校2千米,乙地距学校2500米,那么甲乙两地家相距多远?这样类型的问题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不过有的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时通常会认为甲乙两地和学校的方向相反,直接列出计算式:2000+2500=4500(米),但是忽视另外一种情况,即为甲乙两地在学校的同一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式为:2500—2000=500(米)。这样,通过生活化情境可实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 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构建生活化课堂,不仅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还是新时代的教学需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从教材内容生活化、营造生活游戏情境、课堂引入生活和创设开放生活情境等多个方面着手,全力构建生活化课堂。
  参考文献:
  [1]熊觅.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史明芳. 浅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J]. 课程教育研究,2014,17:168-169.
  [3]陈月霞,丁海君. 探析新时期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J]. 学苑教育,2015,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