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作者】 廖婷斯
【机构】 广西省玉林市陆川县温泉镇东山小学
【摘要】反思属于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也是认知活动,指的是人们对自己之前的经历进行反省与思考。反思能力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需要后天不断训练和深化。数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科目,知识特点具有抽象性和严谨性,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最佳学科。笔者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为探究对象,并提出部分适当的对策。【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反思能力
【正文】
反思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想问题、动脑筋能力的发展,小学生通常缺乏反思能力,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可以使其在课堂学习中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情况。如此,针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小学生能够得到全面了解和分析,从而发挥个人长处和摒弃不良学习习惯,最终提升个人学习能力。
一、 利用课堂契机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会出现不少需要学生进行反思的契机,要想更加有效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教师需善于利用这些契机展开教学,以此引领学生积极反思,长此以往使其养成自主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反思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契机,把握好每一个关键点和知识重点,利用课堂契机使学生不断反思,不仅可提升他们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其形成主观学习意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举个例子,在“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实践中,当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可以使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之后,教师可设计以下反思环节:让他们反思一下刚才是如何发现和验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一加法计算规律的?接着,教师可引领学生继续反思:两个数相加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那么三个数相加,又可以使用什么简便方法呢?猜想:三个数相加改变计算顺序,但结果一样,是不是所有的三个加数计算顺序改变,结果都相同呢?从而得出加法结合律。如此,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当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后,教师可告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反思,这样能够体验到更多乐趣。
二、 借助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性特点,每一个问题都是有理可据的,并不是凭空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借助解决问题的方法着手,让他们明白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只有不断思考与反思,才能够找到最佳思路和解决方法,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可列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解决,使他们在思考问题中反思能力得到真正培养。
例如,在讲授“乘法运算定律”时,针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可先列出一些计算式:(10+5)×22=?(12+3)×5=?有的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答案;有的则能够写出计算过程:(10+5)×22=10×22+5×22=330、(12+3)×5=12×5+3×5=75,通过演算他们可以发现简便的计算方法,即为针对乘法分配律。接着,教师可要求学生们反思:在这些题目中,你们想到什么?有什么启迪?以后再遇到同类题目时是否学会使用简便的方法来计算?还可以想到哪些题目也能够使用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些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反思,借此实现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 注重验算教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验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高度重视验算教学,这也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原因在于验算自身就是对解题过程的检查与回顾,小学生对在数学题目进行验算时,能够反思出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及时修正。如果计算过程正确合理,则能够进一步加深记忆,反思能够也能够在验算中得到培养。不过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习正确验算,提升验算的有效性。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为例,对于长方形周长公式这一知识点来说,教师可设计以下题目: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54厘米,其中长为15厘米,那么宽为多少厘米?学生通过讨论可列出以下几种不同计算方法:54—15—15=24÷2=12、54÷2—15=12、(54—15×2)÷2=12等。教师让他们对这些计算式进行验算,可以发现无论使用哪种计算方法最终答案是相同的,计算方法也是正确的。接着,教师可引领学生反思: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他们能够得出:C=2(a+b)。如此,学生通过对各种计算方式的验算,在不断反思中正确理解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这样记忆效果将会更加深刻。
四、 运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态度,而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稳步培养与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从学生的年龄阶段与知识基础着手,按照不同年级段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实情的有机统一和相辅相成,使他们的反思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是对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落实,还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举措。
比如,教师可站在小学数学整体课程角度出发,针对一二年级刚刚升入到小学阶段的学习来说,他们的反思能力与学习能力均有所欠佳,应对他们进行贴心传授,做到手把手的教导;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对数学知识的逐步深入学习,已自主形成一定的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培养反思能力过程中需做好点拨和辅助工作;而五六年学生已经积累不少的学习经验,且掌握部分反思技巧和方法,教师可利用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引领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反思性学习。如此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引导和点拨,能够让小学生逐步形成强劲的反思能力,并系统的掌握反思技巧。
五、 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也是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利用课堂契机、问题解决和验算教学等方式,以及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正春.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03:196-197.
[2]孔秋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J]. 文理导航(下旬),2016,07:39-40.
[3]顾瑞根.小学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多维思考[J]. 数学教学通讯,2015,16:16-17.
反思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想问题、动脑筋能力的发展,小学生通常缺乏反思能力,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可以使其在课堂学习中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情况。如此,针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小学生能够得到全面了解和分析,从而发挥个人长处和摒弃不良学习习惯,最终提升个人学习能力。
一、 利用课堂契机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会出现不少需要学生进行反思的契机,要想更加有效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教师需善于利用这些契机展开教学,以此引领学生积极反思,长此以往使其养成自主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反思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契机,把握好每一个关键点和知识重点,利用课堂契机使学生不断反思,不仅可提升他们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其形成主观学习意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举个例子,在“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实践中,当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可以使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之后,教师可设计以下反思环节:让他们反思一下刚才是如何发现和验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一加法计算规律的?接着,教师可引领学生继续反思:两个数相加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那么三个数相加,又可以使用什么简便方法呢?猜想:三个数相加改变计算顺序,但结果一样,是不是所有的三个加数计算顺序改变,结果都相同呢?从而得出加法结合律。如此,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当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后,教师可告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反思,这样能够体验到更多乐趣。
二、 借助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性特点,每一个问题都是有理可据的,并不是凭空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借助解决问题的方法着手,让他们明白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只有不断思考与反思,才能够找到最佳思路和解决方法,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可列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解决,使他们在思考问题中反思能力得到真正培养。
例如,在讲授“乘法运算定律”时,针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可先列出一些计算式:(10+5)×22=?(12+3)×5=?有的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答案;有的则能够写出计算过程:(10+5)×22=10×22+5×22=330、(12+3)×5=12×5+3×5=75,通过演算他们可以发现简便的计算方法,即为针对乘法分配律。接着,教师可要求学生们反思:在这些题目中,你们想到什么?有什么启迪?以后再遇到同类题目时是否学会使用简便的方法来计算?还可以想到哪些题目也能够使用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些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反思,借此实现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 注重验算教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验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高度重视验算教学,这也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原因在于验算自身就是对解题过程的检查与回顾,小学生对在数学题目进行验算时,能够反思出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及时修正。如果计算过程正确合理,则能够进一步加深记忆,反思能够也能够在验算中得到培养。不过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习正确验算,提升验算的有效性。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为例,对于长方形周长公式这一知识点来说,教师可设计以下题目: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54厘米,其中长为15厘米,那么宽为多少厘米?学生通过讨论可列出以下几种不同计算方法:54—15—15=24÷2=12、54÷2—15=12、(54—15×2)÷2=12等。教师让他们对这些计算式进行验算,可以发现无论使用哪种计算方法最终答案是相同的,计算方法也是正确的。接着,教师可引领学生反思: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他们能够得出:C=2(a+b)。如此,学生通过对各种计算方式的验算,在不断反思中正确理解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这样记忆效果将会更加深刻。
四、 运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态度,而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稳步培养与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从学生的年龄阶段与知识基础着手,按照不同年级段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实情的有机统一和相辅相成,使他们的反思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是对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落实,还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举措。
比如,教师可站在小学数学整体课程角度出发,针对一二年级刚刚升入到小学阶段的学习来说,他们的反思能力与学习能力均有所欠佳,应对他们进行贴心传授,做到手把手的教导;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对数学知识的逐步深入学习,已自主形成一定的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培养反思能力过程中需做好点拨和辅助工作;而五六年学生已经积累不少的学习经验,且掌握部分反思技巧和方法,教师可利用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引领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反思性学习。如此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引导和点拨,能够让小学生逐步形成强劲的反思能力,并系统的掌握反思技巧。
五、 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也是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利用课堂契机、问题解决和验算教学等方式,以及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正春.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03:196-197.
[2]孔秋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J]. 文理导航(下旬),2016,07:39-40.
[3]顾瑞根.小学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多维思考[J]. 数学教学通讯,2015,1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