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作者】 马广芳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石门镇羽泉小学
【摘要】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也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们也愈来愈明确创造能力的重要,创新教育的价值。最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探讨的问题。【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精神;科学素质;利用资源
【正文】
皮亚杰也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他们的眼中到处是精彩的世界,他们的头脑中有着大胆的猜测。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农村小学生独立性强,受束缚少,接触大自然较多,较勇敢,动手能力强,所以我们利用自然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也就变得得心应手了。因此教师既要选择儿童所熟悉的内容,又要选取能使他们感兴趣,并且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小学生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创新能力。
一、 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科学创新兴趣。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兴趣则是学好一门学科最好的老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愉悦、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亲切气氛中开展认知活动。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因而,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学生自我产生研究的欲望,便能进行自觉的探究过程。
二、 思考与问题并存,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创新提供了时间与空间,是学生提高科技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要做到难易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才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愿望,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导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科学家也是从一个个小问题开始研究的,他们的发现是问题的结晶。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能提出一些创见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互相讨论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摆的秘密》这一节课时,在学生对“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分组做“摆”这一活动。在活动总我提供了几根长短不同的线数量不等的钩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长短不同的摆绳和不同重量摆锤的摆,便于发现问题,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做出种种猜测,激发学生探究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三、 亲历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课堂上,教师首先应本着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最好的形式是开展各种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去做,从做中增长才干。为了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我们在校园内不影响校园整体规划的情况下划出一些土地,让学生开展小种养活动。如学生可以种植一些果树,从种植、管理直到收获都由学生自己亲手做。通过这些活动增长才干。当然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种养技术也会应用到家里的农业生产上。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方面的创作,小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的观察日记,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在这些科技活动中学生积极动手去做,去思维、去理解、去消化和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学生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群体,他们的塑造有赖于教师,有赖于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进行教学改革,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立足实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途径,探索其有效的培养方法,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根本任务。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参考文献:
[1]朱丽珍: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基础教育;2003年01期
[2] 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37
[3] 黄冈日报: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皮亚杰也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他们的眼中到处是精彩的世界,他们的头脑中有着大胆的猜测。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农村小学生独立性强,受束缚少,接触大自然较多,较勇敢,动手能力强,所以我们利用自然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也就变得得心应手了。因此教师既要选择儿童所熟悉的内容,又要选取能使他们感兴趣,并且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小学生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创新能力。
一、 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科学创新兴趣。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兴趣则是学好一门学科最好的老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愉悦、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亲切气氛中开展认知活动。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因而,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学生自我产生研究的欲望,便能进行自觉的探究过程。
二、 思考与问题并存,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创新提供了时间与空间,是学生提高科技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要做到难易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才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愿望,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导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科学家也是从一个个小问题开始研究的,他们的发现是问题的结晶。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能提出一些创见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互相讨论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摆的秘密》这一节课时,在学生对“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分组做“摆”这一活动。在活动总我提供了几根长短不同的线数量不等的钩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长短不同的摆绳和不同重量摆锤的摆,便于发现问题,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做出种种猜测,激发学生探究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三、 亲历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课堂上,教师首先应本着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最好的形式是开展各种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去做,从做中增长才干。为了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我们在校园内不影响校园整体规划的情况下划出一些土地,让学生开展小种养活动。如学生可以种植一些果树,从种植、管理直到收获都由学生自己亲手做。通过这些活动增长才干。当然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种养技术也会应用到家里的农业生产上。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方面的创作,小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的观察日记,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在这些科技活动中学生积极动手去做,去思维、去理解、去消化和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学生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群体,他们的塑造有赖于教师,有赖于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进行教学改革,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立足实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途径,探索其有效的培养方法,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根本任务。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参考文献:
[1]朱丽珍: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基础教育;2003年01期
[2] 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37
[3] 黄冈日报: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