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效率
【作者】 万丽娜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五中学
【摘要】初三数学总复习阶段是整个初中数学知识学习的巩固与提高阶段,为了既能让学生把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系统化,又能掌握并灵活运用每个知识点,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进行了复习方式变革的大胆尝试,加强了复习策略的优化实践研究【关键词】数学复习;效率;策略
【正文】
为了既能让学生把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系统化,又能掌握并灵活运用每个知识点,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进行了复习方式变革的大胆尝试,加强了复习策略的优化实践研究。
一、深化学情分析,增强复习时效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情分析是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初三复习的学情分析不仅是对学生的静态认识,而且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动态认识;不仅体现在复习教学前,而且应体现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复习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复习过程,突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差异性、层次性。例如,在“复习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需要结合不同函数的图像特征,达到对函数性质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复习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理解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异性,注重不同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的符号对函数图像的确定,以及对函数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性质中“在每一象限内”的条件容易忽视,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师此时应针对这一难点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图像,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思维动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法与学法,分层次教学,适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一般意义上的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分成五大块,具体是“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函数与分析”、“图形与几何”和“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教师根据考点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结构网络图,有助于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纵向之间的理解与掌握,将枯燥的考点植入具体的结构图中,学生一目了然,明确了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因果关系,确立每个知识点在整体知识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步形成联想记忆,记住一个,形成一片,大大减轻复习阶段的学习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这种知识网络图,多出现在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中,优点在于重视知识结构,却忽视了知识的实际运用、知识点的拓展,致使当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往往会感到困惑不解,无从下手。
为此,我们需要变革常规的知识结构图复习教学,而应根据初中数学重点的知识内容,以基本方法为依托,以知识运用为导向,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建立解题模块,通过专题总结把它们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横向知识系统,构建发散性知识网络,渗透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例如,在有关“中点问题”的相关知识运用中,我们通过研究在不同背景下的“中点”知识,构建与“中点”相关的知识结构图,形成解题模块。诸如,等腰三角形中遇到底边上的中点,常联想“三线合一”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遇到斜边上的中点,常联想“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三角形中遇到两边的中点,常联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圆中遇到弦的中点、弧的中点,常联想“垂径定理”;遇到边的中点,联想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四边形中遇到中点,常联想“对角线的交点”、“梯形的中位线”、“中点四边形”等等。关键在于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对一类问题善于总结,总结规律,形成一般解题思维模式。
为此,我们可以在第二轮专题复习过程中,采取此种知识结构图进行专题复习总结,有助于学生明确知识的具体应用途径,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目标指向,有助于学生构建数学问题分析的方式、方法,当学生遇到类似的实际问题时候,才能有的放矢,避免解题分析的盲目性、无目的性。类似的,我们还可以构建“有关线段的问题”、“有关角的问题”、“有关平行线的问题”、“有关图形面积的问题”等知识结构图,将数学基本知识点与基本图形、基本方法的重新构建,从而形成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知识结构图。
三、挖掘思想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历年来学业考试都非常注重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考察。为此,我们需要在总复习教学过程,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不仅掌握好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应该系统了解孕育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选取典型例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方法的运用和数学思想的熏陶。如化归思想,一种最基本的思维策略,其是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时,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代数问题为几何问题等,通过思维的加工,将数学问题变换、转化为相对基本的问题。如将分式方程、无理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将非直角三角形问题通过作高化归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将圆中的有关半径、弦心距、连心线、公共弦等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将不规则图形问题运用“割补”的方法化归为规则图形问题等等。
为此,在复习阶段,教师通过挖掘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总结隐含在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背后的解题思想,让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数学思维活动,逐步提升学生观察图形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概况分析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直觉推理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三数学复习教学时,通过深化学情分析、理顺知识结构、挖掘思想方法,寻求复习教学方式的转变,变知识零散性为整体性,变复习的盲目性为目标性,变解题的机械性为思维的变通性,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大幅度提高全体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为了既能让学生把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系统化,又能掌握并灵活运用每个知识点,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进行了复习方式变革的大胆尝试,加强了复习策略的优化实践研究。
一、深化学情分析,增强复习时效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情分析是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初三复习的学情分析不仅是对学生的静态认识,而且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动态认识;不仅体现在复习教学前,而且应体现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复习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复习过程,突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差异性、层次性。例如,在“复习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需要结合不同函数的图像特征,达到对函数性质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复习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理解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异性,注重不同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的符号对函数图像的确定,以及对函数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性质中“在每一象限内”的条件容易忽视,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师此时应针对这一难点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图像,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思维动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法与学法,分层次教学,适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一般意义上的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分成五大块,具体是“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函数与分析”、“图形与几何”和“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教师根据考点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结构网络图,有助于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纵向之间的理解与掌握,将枯燥的考点植入具体的结构图中,学生一目了然,明确了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因果关系,确立每个知识点在整体知识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步形成联想记忆,记住一个,形成一片,大大减轻复习阶段的学习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这种知识网络图,多出现在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中,优点在于重视知识结构,却忽视了知识的实际运用、知识点的拓展,致使当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往往会感到困惑不解,无从下手。
为此,我们需要变革常规的知识结构图复习教学,而应根据初中数学重点的知识内容,以基本方法为依托,以知识运用为导向,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建立解题模块,通过专题总结把它们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横向知识系统,构建发散性知识网络,渗透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例如,在有关“中点问题”的相关知识运用中,我们通过研究在不同背景下的“中点”知识,构建与“中点”相关的知识结构图,形成解题模块。诸如,等腰三角形中遇到底边上的中点,常联想“三线合一”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遇到斜边上的中点,常联想“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三角形中遇到两边的中点,常联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圆中遇到弦的中点、弧的中点,常联想“垂径定理”;遇到边的中点,联想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四边形中遇到中点,常联想“对角线的交点”、“梯形的中位线”、“中点四边形”等等。关键在于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对一类问题善于总结,总结规律,形成一般解题思维模式。
为此,我们可以在第二轮专题复习过程中,采取此种知识结构图进行专题复习总结,有助于学生明确知识的具体应用途径,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目标指向,有助于学生构建数学问题分析的方式、方法,当学生遇到类似的实际问题时候,才能有的放矢,避免解题分析的盲目性、无目的性。类似的,我们还可以构建“有关线段的问题”、“有关角的问题”、“有关平行线的问题”、“有关图形面积的问题”等知识结构图,将数学基本知识点与基本图形、基本方法的重新构建,从而形成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知识结构图。
三、挖掘思想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历年来学业考试都非常注重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考察。为此,我们需要在总复习教学过程,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不仅掌握好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应该系统了解孕育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选取典型例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方法的运用和数学思想的熏陶。如化归思想,一种最基本的思维策略,其是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时,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代数问题为几何问题等,通过思维的加工,将数学问题变换、转化为相对基本的问题。如将分式方程、无理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将非直角三角形问题通过作高化归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将圆中的有关半径、弦心距、连心线、公共弦等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将不规则图形问题运用“割补”的方法化归为规则图形问题等等。
为此,在复习阶段,教师通过挖掘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总结隐含在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背后的解题思想,让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数学思维活动,逐步提升学生观察图形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概况分析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直觉推理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三数学复习教学时,通过深化学情分析、理顺知识结构、挖掘思想方法,寻求复习教学方式的转变,变知识零散性为整体性,变复习的盲目性为目标性,变解题的机械性为思维的变通性,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大幅度提高全体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