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体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作者】 陶积辉
【机构】 甘肃省民勤县夹河乡完全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对教育的作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已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身体活动这个媒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教育。学校体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它将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培养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立即付诸实践,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这利于体育教师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重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1、思想品德教育于教材内容和课堂常规中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体育实践课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内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需要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各方面思想品德教育都会有良好效果。无论每一位学生在竞赛中充当一个什么角色,我都要求学生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做出最大努力,为集体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把握住集体荣誉这一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精神,以及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动作好的同学不要骄傲,去帮助完不成动作的同学,老师要即使鼓励素质差的学生知难而上,勇于上进。而耐力项目则侧重于坚毅,有恒心,不怕苦,不怕累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为使活动的组织形式规范化,一般都指定有课堂常规。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养成组织纪律性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逐步养成一些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品质。把这些思想教育和教学环节结合起来,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增强了品德教育的效果。
2、在要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可发现,学生的体育能力、生理状况、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学生更多的在活动中去尝试成功和失败,可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更加坚强,向更大的困难挑战。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3、注重榜样教育,运用先进事例进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爱学习,善于模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常常以英雄、模范、明星人物为学习榜样,激励自己成为英雄模范式的人物。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而且能熏陶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通过介绍优秀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为国争光的事迹,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宣传本校、本班优秀同学如何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的模范行为,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教师是教育者,接触学生的时间最多,优秀的教师是学生走向人生的启蒙者,往往是学生最尊敬的人或崇拜者,也是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身教”比“言教”影响大,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作风情操、言谈仪表、为人处世、兴趣爱好甚至知识广度等等,对学生都能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完善个人的品质,不断更新知识,精通本专业的业务。对学生态度要和蔼可亲,教态要庄重大方,仪表要整洁合体,举止言谈要礼貌文明,工作态度要认真负责。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才有更大的说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4、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教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的情感的催化下,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教育也就层出不穷,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流的教学气氛中,才能激励其奋发向上而表现出来,用学生良好的思想来指挥学生的行为,其潜在的动力之源也就是用实际的行为展现一种积极进取。
总之,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途径是多方面的,教育的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采用什么途径,采取何种方法手段进行教育,都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只有这样,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才不会变成冗长的、流于形式的、空洞的说教,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对学校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进行重新探讨,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思想品德教育于教材内容和课堂常规中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体育实践课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内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需要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各方面思想品德教育都会有良好效果。无论每一位学生在竞赛中充当一个什么角色,我都要求学生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做出最大努力,为集体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把握住集体荣誉这一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精神,以及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动作好的同学不要骄傲,去帮助完不成动作的同学,老师要即使鼓励素质差的学生知难而上,勇于上进。而耐力项目则侧重于坚毅,有恒心,不怕苦,不怕累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为使活动的组织形式规范化,一般都指定有课堂常规。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养成组织纪律性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逐步养成一些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品质。把这些思想教育和教学环节结合起来,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增强了品德教育的效果。
2、在要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可发现,学生的体育能力、生理状况、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学生更多的在活动中去尝试成功和失败,可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更加坚强,向更大的困难挑战。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3、注重榜样教育,运用先进事例进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爱学习,善于模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常常以英雄、模范、明星人物为学习榜样,激励自己成为英雄模范式的人物。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而且能熏陶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通过介绍优秀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为国争光的事迹,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宣传本校、本班优秀同学如何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的模范行为,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教师是教育者,接触学生的时间最多,优秀的教师是学生走向人生的启蒙者,往往是学生最尊敬的人或崇拜者,也是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身教”比“言教”影响大,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作风情操、言谈仪表、为人处世、兴趣爱好甚至知识广度等等,对学生都能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完善个人的品质,不断更新知识,精通本专业的业务。对学生态度要和蔼可亲,教态要庄重大方,仪表要整洁合体,举止言谈要礼貌文明,工作态度要认真负责。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才有更大的说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4、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教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的情感的催化下,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教育也就层出不穷,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流的教学气氛中,才能激励其奋发向上而表现出来,用学生良好的思想来指挥学生的行为,其潜在的动力之源也就是用实际的行为展现一种积极进取。
总之,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途径是多方面的,教育的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采用什么途径,采取何种方法手段进行教育,都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只有这样,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才不会变成冗长的、流于形式的、空洞的说教,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对学校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进行重新探讨,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