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本真个人主义的历史考辨

【作者】 张荣芳

【机构】 河南省安阳学院

【摘要】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核心价值观,是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形成的,发展至今,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备受关注,却也饱受争议。任何一种思想都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进程之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个人主义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恢复个人主义的真正内涵和本真面貌。
【关键词】个人主义;人文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本真个人主义
【正文】 

  基于历史上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在学术定义上的分歧,在对待个人主义问题上学界存有诸多的误读,这种偏见与误读也使个人主义招致诸多的批判。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误解:
  第一,认为个人主义是落后的腐朽的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提倡的集体主义是截然对立的。对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的中国来说,个人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然而虽然个人主义和其他思潮一起涌入国内并曾被作为人性解放的旗帜而备受知识分子追捧。但是,一旦个人主义湮没在意识形态的浪潮下,人们在观念上对个人主义就带有诸多的偏见和贬抑。
  第二,把个人主义等同于利己主义。在中国的语境中,个人主义是利己主义的同义词。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个人主义主张个人是目的,国家、社会和集体永远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利,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正当利益,只享权利,不担责任。
  第三,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上,将个人与社会完全对立起来。他们认为,个人是“孤立的、非社会的、自足的”个人,人是一种原子式的存在,而社会是虚构的。社会的存在会破坏个人的自主性,压抑个人的能动性,甚至担心社会会吞噬个人。
  一、个人主义的历史演进
  (一)个人主义的起源——人文主义的个人主义
  中世纪,是宗教神学统治一切的时期,神权压倒人权。人们的一切行为均需遵照全知全能的上帝的指示,人们对上帝的顶礼膜拜使人们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基督教的原罪说使得人们为了洗涤原罪,不断行善,寄希望于上帝的救赎,从而获取天国的幸福。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人性觉醒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禁欲主义,把人从宗教神权和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救出来。同时,推崇自我实现和个性解放,主张自由,平等,让人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来生活,追求尘世幸福。之后的宗教改革运动,也为个人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宗教改革摧毁了以教会作为上帝代理人的合理性地位,认为个人与上帝可以直接沟通。所谓个人与上帝可以直接沟通,就是反对教会所垄断的上帝意志。现在个人既能和上帝直接沟通,直接承受上帝意志,则个人的意志,就是上帝的意志。所以宗教改革,推翻了教会专制,解放了人的个性,恢复人之为人的尊严。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自由和尊严。可见,个人主义起源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表现为人文主义的个人主义。而且个人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被资产阶级当作批判宗教神学和专制主义的有力武器,它帮助人们从上帝那里夺回了自主权,从神学那里夺回了人的现实幸福,挺立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二)个人主义的成型——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
  随着宗教的世俗化、自然科学的发展,个人主义逐渐成型。在19世纪以前,个人主义表现为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其中笛卡尔和康德的人性论堪称这个方向的代表。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强调人的思维本性和理性能力,使人成为一个意识的主体。人要认识自己的存在首先要考察自我意识,因此笛卡尔把主体和客体先验的对立起来,认为自我意识的本性是自由的,主体受自由规律的支配,而客体受机械运动规律的支配。笛卡尔认为,人拥有理性,就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就能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丧失理性,就会受制于机械运动的法则,与动物无异。笛卡尔的人性论确定了人的主体性,具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同时,笛卡尔“主客二分”的模式,也加速了人类认识自身的进程,并且为近现代科学的诞生做了铺垫。
  康德将自由意志的规律确立为人自身的规律,这种规律既不是来源于上帝的意志,也不是来源于人的自然本能,而是有理性的人为自身所设定的准则,即人为自己立法。人的本质最终是由理性来规定的,只有理性能够把人与动物分开,使人达致自由的境地,而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最终落脚点在于超越感性的羁绊而去服从“人是目的”的道德律令。康德认为道德自律体现了人的尊严,人通过自我主导、自我控制的积极自由而通向了目的王国。而“在目的国度中,人就是目的本身”。从而把人放置于世界的中心,人是最终的目的。但是康德强调,“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手段”
  (三)个人主义的嬗变——非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
  理性精神的发扬光大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福祉:物质生活的充裕,舒适快捷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理性的价值维度的缺失,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理性过度膨胀,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露:人类自身愈来愈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为“愚钝的物质力量”,人与人关系变得疏远冷漠,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理性由最初为人服务的工具转变成压抑个人的手段。因此,西方思想家开始批判传统的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普遍关注个人的命运和处境,追求自主、自由和解放,认为人的活动是由非理性所引导的,强调个体的心理体验。无论是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自我,还是萨特的自由自我,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
  叔本华和尼采是意志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世界的本源源于本能的意志。叔本华把意志看作是世界的本质,也看作是人的本质,认为人是意志客体化的最高阶段,在人类阶段意志达到了对自己的意识。人只是意志认识自己的工具而已,惟有意志才是自在之物。生存意志不断的驱使人们来寻求欲望的满足,而欲望是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因此人就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之中。即使欲望能够得到满足,然而在欲望满足之后,人又陷入痛苦之中。因此,人要避免痛苦就只能灭绝欲望,否定生存意志。
  而尼采与叔本华不同,他认为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因此,将生命看作不断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的活动。同时,尼采看到了现代文明导致了人的肉体和精神双重衰退的弊病,他将现代人称为“末人”,因此极力提倡“酒神精神”,即要求人们解除个体束缚、回归本真自我,并且将“超人”作为人应该趋向的目标。“超人”听从权力意志的召唤,只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努力使自己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并且尼采已经意识到理性主义的膨胀所带来的问题,因此提出“重估一切价值”,来对抗传统的理性主义。
  另外,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萨特认为,“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这就是说,人的自由行动即人的存在,对本质具有优先地位。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把人抛入一个不得不选择的境地。因此,绝对自由意味着行动和选择。正是在自己的不断行动和选择过程中,人塑造了自我。同时,萨特也强调个人承担责任的绝对性,个人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二、本真的个人主义
  通过上文对个人主义思潮历史演变历程的考察,勾勒出了个人主义历史图景的概貌。
  同时,我们发现,个人主义长期的演变历史容易遮蔽人们观察的视线,是自身变得异常复杂庞大的重要原因。于是,在不同的历史境域里,个人主义往往被误解、曲解,失去其本真。可见,要真正理解个人主义,则必须恢复其本真。笔者以为,本真的个人主义包括以下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一)个人主义有着其先进与合理的一面
  个人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被资产阶级当作批判宗教神学和专制主义的有力武器,新兴的资产阶级高举个性解放的大旗,把人们从宗教神学和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挺立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个人主义所强调的对个人权利的张扬和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催生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动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个人主义是有着其进步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工具理性的膨胀,个人主义思潮的扩张,西方人不再崇尚清教徒式的勤奋节俭,开始追求物质的享受,使得人越来越堕落为自私自利的动物。
  (二)个人主义并不等同于利己主义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的价值,坚持个人权利的不可侵犯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主义主张只享受权利,不承担责任。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负绝对的责任,例如萨特就强调个人承担责任的绝对性;强调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例如康德就一再强调,不能只把把人当作手段,也应该当作目的。
  但是随着工具理性的扩张和世俗化的加速,价值理性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慢慢隐退,个人主义把人的权利削减为物质利益,由此,人存在的意义蜕变成为了在物质享受上的欲望诉求。而且一旦人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就难免使人们漠视自我之外的事物,因此,它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生活的“狭隘化”和“平庸化”。于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世生活中,个人主义的张扬就难免落入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窠臼中。正如托克维尔所言:“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因此,当每个公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社会后,他们就不管大社会而任其自行发展……个人主义首先会使公德的源泉干涸……久而久之,个人主义也会打击和破坏其他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可见,个人主义只是在发展中蜕变为利己主义,我们不能将个人主义简单的完全等同于利己主义。
  (三)个人与社会并非截然对立
  个人主义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完全平等的,社会乃是人们以自愿的契约方式组成的一个共同体,社会除了个体成员的权利之外,没有其它的权利可言。因此,个人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没有任何高于个人的价值,因此任何社会组织都不应该凌驾于个人之上,因此反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对个人行为的干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主义主张个人与社会的截然对立,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发展。相反,它也认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人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的行动者,认为“我们惟有通过理解那些指向其他人并受其预期行为所指导的个人行动,方能达致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认为个人主义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人们“心灵的习性”的贝拉也认为,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实现自我,而且,一旦个人脱离社会,生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结束语
  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核心的价值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贯穿于整个西方社会的历史当中,而且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心灵的习性”。通过对个人主义的历史考辨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个人主义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本真的个人主义的基本旨趣为:基于个人的自主性,维护个人的利益、尊严,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强调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和行动承担绝对责任;认为个人在道义上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应被当作实现他人幸福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萨特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2] 哈耶克著:《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一版。
  [3] 贝拉等著:《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翟宏彪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第一版。
  [4] 查尔斯·泰勒著:《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中国编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5] 欧阳谦著:《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6] 吴育林:《西方本真的个人主义及其现代嬗变的文化成因》,《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7] 姜方炳、徐士青:《现代性:出路抑或绝路——兼谈韦伯理性化思想的启示与限度》,《沧桑》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