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新思考

【作者】 黄爱明

【机构】 湖南省祁阳县八宝镇中心小学

【摘要】新课改下有效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课知识的重要方式,还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检测、自我反思、自我巩固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掌握好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恰当的练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设计;实践思考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破固定练习模型,多元化为学生设计有效练习,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我将结合几年来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对课堂练习有效设计展开实践探究。
  一、联系生活,设计实效课堂练习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新课程理念赋予数学新的内涵: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把数学练习融于生活,使其成为数学与生活的纽带。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如:二年级“平移和旋转”新知后展示欣赏:将一个简单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师:“美吗?想不想尝试画一组美丽的图案?”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创作“美丽的花边”。学生在“移一移、画一画、议一议”中充分地观察、思辨,深化明晰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设计规律丰富多彩的,这样及时地延伸使学生意犹未尽,迸发出学生独特的思维。
  在这样的练习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等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应用于生活。学生在“赏、学、画、创”等一系列实践练习中,不仅培养了与他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能力。而且引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会数学中的美、生活中的美。
  二、突出重点,设计课堂探究练习
  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途径.探究已被列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建议,体现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知识学习的被动者、接受者转为主动者、探索者,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例如,在讲“比例尺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出示一道题:在一张图纸上,量得学校操场的长是12cm,宽是8cm.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200,这个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很快用一般方法计算出来:12cm÷1/200=2400cm=24m;8cm÷1/200=1600cm=16m,
24m×16m=384m2.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了比例尺解法的探究.不一会儿,他们得出另外一种解法:12cm×8cm=96cm2;200×200=40000;96cm÷1/40000=
3840000cm2=384m2.在探究中,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而不是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出现“图上面积×比例尺=实际面积”错误的可能性.多元解法的探究,深化了学生对比例尺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操作性练习,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离不开形象和动作,教学应遵循学生这一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设计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我设计一些操作性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二年级学生在学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卷尺或直尺选择最感兴趣或最想量的物体量一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如:布置课外练习:在生活中找找哪些物品大约长1厘米,到超市看一看你喜欢的几种物品,估一估它们的长度,再想办法调查出它们的实际长度并记录下来。
  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先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并用加法计算小棒的根数,再引导学生由2个4根、3个4根……列出乘法算式。这样的动手、动脑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再如:二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我长高了”教材设计了五个活动项目,即测量身高、测量臂长、测量跨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这些测量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的数据。
  这样的作业就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找、量、记、估、做”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
  四、开放性练习,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如: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排列与组合”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第2题:买一本汉语拼音本,可以怎样付钱?
  生1:1张5角;      生2:5枚1角; 
  生3:2张2角,1枚1角;  生4:1张2角,3枚1角;
  这样的自主探究练习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考虑和解决问题。
  如:二年级上册在学完“观察物体”中关于镜面对称现象后,在练习中安排了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探索。在这样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波利亚认为“把解题作为培养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实践证明,教师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是不断激发学生发挥潜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教师高效教学、学生高效学习的有力“杠杆”。
  参考文献:
  [1]吕布斌. 设计开放练习,打造活力小学数学课堂[J].新教师,2015(12).
  [2]林梅. 例谈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三原则[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