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课堂“活力四射”
【作者】 董飞永
【机构】 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也向我们发出了改革的邀请。它要求教师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用现代教育理论和评价标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流程。
那么什么是优质高效的课堂呢?
我想首先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苍白无力的,是毫无意义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让课堂“活力四射”呢?
我觉得就目前来看,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摆正自己的地位,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大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除了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之外,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社会道德上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朋友式的友爱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张扬学生个性,施展学生才华的场所。因此,教师应摒弃那种高压式、灌输式的简单乏味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自主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
我们都知道老师只有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才能真正地融入学生。教师只有真正融入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敞开胸怀畅所欲言,课堂才不致于变得拘谨,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而只有在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放飞思想,自由思考,迸发出他们无穷的创新能力。
其次,我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课堂问题的设置以及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也是影响学生课堂积极性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语言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没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海特也认为,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是一个二流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有才华和灵气,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因此,要求教师的语言除了准确、明了、有逻辑性之外,还得富有情感,有感染力,有吸引力。
教师的课堂语言简洁,不罗嗦,才能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教师的课堂语言条理,学生们上课才能思路清晰,容易识记或思考;教师的语言有趣味性,学生们才能百听不厌,永葆学习的热情。
对于一节课而言,我觉得教师对导语的设计尤其重要。因为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能否尽快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非常重要。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力争做到既切合内容,又引人注意,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譬如在教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了几下,用它吸起桌面上的一些碎纸屑,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多数同学兴奋地回答“摩擦起电”,我给以肯定的回答。这时我接着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同学们却哑口无言了。我顺势说,答案就在本节内容中。我觉得这样的导语设计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既勾起了学生探寻答案的兴趣,同时也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
当然只有好的开始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堂问题的设置除了要求难度适中之外,还要既契合课本又富有启发性,还要尽量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只有课堂问题设置合理,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公式的使用条件时,我提出“如果问挨的很近的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大,能直接套用公式吗,他们之间的距离应如何测量?挨在一起时又如何应用呢?此时两人之间的吸引是否无穷大呢?显然不是。”这样使得原本很难理解的公式应用条件的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问题的好处,浅显易懂且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由于学生的知识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常具有先在天然的权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直接决定了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善于独白,还需要掌握对话的艺术。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教师要恰当运用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多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如果回答不正确,教师也不可批评,而应该积极引导点拨,使其逐步理解进而回答出正确答案,从而让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体会到回答问题的乐趣和成功感。
当然,把课堂交给学生后,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还要在操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课堂讨论要灵活有度。
我们允许学生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创新,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对学生的见解,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即使学生回答的不正确也不可随便否定,而应适当点拨、恰当引导,以使学生智慧的火花燃烧起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讨论问题时容易海阔天空,脱离话题,这时教师要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个度学生不好把握,因而就必须教师加以把握。
第二,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
要在物理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还必须根据具体内容,大胆创新教法,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静电场》时,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观看模拟动画的方式来学习,既直观形象又能说明问题。所以,哪种方式最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乐于接受,效果最明显,教师就应运用哪种方式。
总之,真正活跃有效的课堂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有力配合,交流探究;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创新;离不开老师的运筹帷幄,适当点拨。
那么什么是优质高效的课堂呢?
我想首先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苍白无力的,是毫无意义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让课堂“活力四射”呢?
我觉得就目前来看,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摆正自己的地位,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大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除了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之外,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社会道德上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朋友式的友爱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张扬学生个性,施展学生才华的场所。因此,教师应摒弃那种高压式、灌输式的简单乏味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自主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
我们都知道老师只有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才能真正地融入学生。教师只有真正融入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敞开胸怀畅所欲言,课堂才不致于变得拘谨,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而只有在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放飞思想,自由思考,迸发出他们无穷的创新能力。
其次,我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课堂问题的设置以及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也是影响学生课堂积极性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语言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没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海特也认为,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是一个二流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有才华和灵气,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因此,要求教师的语言除了准确、明了、有逻辑性之外,还得富有情感,有感染力,有吸引力。
教师的课堂语言简洁,不罗嗦,才能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教师的课堂语言条理,学生们上课才能思路清晰,容易识记或思考;教师的语言有趣味性,学生们才能百听不厌,永葆学习的热情。
对于一节课而言,我觉得教师对导语的设计尤其重要。因为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能否尽快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非常重要。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力争做到既切合内容,又引人注意,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譬如在教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了几下,用它吸起桌面上的一些碎纸屑,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多数同学兴奋地回答“摩擦起电”,我给以肯定的回答。这时我接着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同学们却哑口无言了。我顺势说,答案就在本节内容中。我觉得这样的导语设计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既勾起了学生探寻答案的兴趣,同时也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
当然只有好的开始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堂问题的设置除了要求难度适中之外,还要既契合课本又富有启发性,还要尽量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只有课堂问题设置合理,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公式的使用条件时,我提出“如果问挨的很近的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大,能直接套用公式吗,他们之间的距离应如何测量?挨在一起时又如何应用呢?此时两人之间的吸引是否无穷大呢?显然不是。”这样使得原本很难理解的公式应用条件的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问题的好处,浅显易懂且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由于学生的知识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常具有先在天然的权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直接决定了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善于独白,还需要掌握对话的艺术。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教师要恰当运用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多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如果回答不正确,教师也不可批评,而应该积极引导点拨,使其逐步理解进而回答出正确答案,从而让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体会到回答问题的乐趣和成功感。
当然,把课堂交给学生后,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还要在操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课堂讨论要灵活有度。
我们允许学生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创新,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对学生的见解,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即使学生回答的不正确也不可随便否定,而应适当点拨、恰当引导,以使学生智慧的火花燃烧起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讨论问题时容易海阔天空,脱离话题,这时教师要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个度学生不好把握,因而就必须教师加以把握。
第二,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
要在物理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还必须根据具体内容,大胆创新教法,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静电场》时,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观看模拟动画的方式来学习,既直观形象又能说明问题。所以,哪种方式最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乐于接受,效果最明显,教师就应运用哪种方式。
总之,真正活跃有效的课堂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有力配合,交流探究;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创新;离不开老师的运筹帷幄,适当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