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教学策略 深化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作者】 方倩妮

【机构】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前陈中心小学

【摘要】本篇文章就针对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教学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在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上给予帮助,并且提高培养小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创新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教学方式,认真研究综合心得,在小学生教育事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正文】 

  一、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向教学策略转化的方式
  为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者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在改革研发的道路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 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职能不再是传统死板的科学传递者,不单单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是改革和创新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让教师这个角色从本质上发生转变,把传递者的身份变换成引导者。就是要求教师把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案进行重新编排,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答,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负责让正确的方向引导小学生,告知小学生理解错误的要点,并且引导小学生继续独立的改变方向思考。
  例如在针对课文《马踏飞燕》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做出大图片,在黑板上向小学生展示,让学生根据途中显示的事物猜测发生的事件。小学生看到马踏飞燕的图片,多数会想到为什么马会踩在燕子身上,然后注意到燕子还在飞行的状态下,这一系列不符合常理的景象就让孩子们产生了非常多的疑问。孩子们会因为不理解提出问题,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作用就是辅助孩子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观察马的状态,看见马的动作是全速奔跑的,从而得到观察图片到结合课文学习,就能够得出结论,这匹马是良驹,奔跑的速度之快能超越飞行中的燕子。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直接对语文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让小学生直接明了的理解故事通篇含义,这样的方式让小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割断了学生的想象力翅膀。而改革后的方式是提前提供图片,让小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对图片中出现的事物进行分析,并且对图片背后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态[1]。
  (二) 小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
  创新改革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尊重小学生本身的思考能力,使其有主动分析问题的意识,并且愿意借助课文文本中的科学知识得到自己提出疑问的解答。先学习模式的改变就是教学模式的巨大改革,是“教”到“学”的巨大转变。小学生以往是课堂的被动者,其对教师教学的内容进行接收、记录笔记、熟识背诵到应用训练。改革后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学习的程序也完全不同。新的转变决定了新的学习程度,让小学生变成知识问题的提出者,并且在问题的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自我解答,最终得到文化知识理论。这样的学习过程让知识很轻松细致的被小学生理解,并能结合到生活实践中去。例如小学语文课文中的《金色的草地》,文章开头讲述了草地一天之内颜色的多种变化。此种场景按照小学生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让大家提出问题,自己通过文章的阅读找出问题的答案。小学生看到文章前半部分说到的草原早晚呈现出绿色,而中午就变成金黄,这样的变化让小学生十分不解,就会对产生这样景象的原因充满好奇,继续对文章的阅读就解释了这个疑问,因为阳光的照射导致蒲公英像我们的手掌一样闭合,所以出现了颜色不同的景象。这样的答案既包含科学又富含趣味,让孩子们充满了学习的热情。这样提问、分析到解答的过程,加深了小学生学习的印象,更好的起到了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知识,并且和实际生活相结合[2]。
  二、 小学文本解读向教学策略转换的意义
  小学文本解读向教学策略转化是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利用教学策略的转换,使小学生对语文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知识高效率的传递。
  (一) 把被动教学态度转化成自主学习态度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让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预习,选择需要小学生自己查找信息才能了解的文本,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让小学生借助学习工具和网络信息查找需要的内容并进行记录,此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小学生对学习时间和家庭时间的管理,在课堂学习的时间外,对尚未学习的课文进行预习。例如在小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翠鸟》时,可以安排一下孩子的预习内容。小学生还处在对小动物不了解,又非常感兴趣的阶段。因此决定了其对这样课文预习的主动性。利用网络查询翠鸟生活的地区、生活习性和生活活动趋向,都能让小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并且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小学文本解读向教学策略的转化意义就在于此,让小学生从被动的教学态度向自主学习的态度转换,激发了孩子求知的欲望,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孩子对自己时间的管理能力,又能让孩子对小事物有独立的计划意识,从而能够从小培养孩子对整个人生的计划能力,从小为未来谋划是对个人能力的培养激励[3]。
  (二) 提升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把小学文本解读向教学策略转变,还有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培养孩子能够合作处理问题的意识。因为小学生的独立能力具有局限性,其知识较片面,社会经验又不足够,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系列问题,所以教师应让学生组合成研究小组来提出疑问,并且以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教师根据丰富的人生经历能够准确的回答这些问题,相对于教师而言,问题是十分简单的,但是这样的解释过程让小学生没有深刻的印象,降低了小学生的学习效果。组成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小学生语文学习,对小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能够让小组成员互帮互助,相互启发,得到较好的教学成果。例如在小学课文《小摄影师》的学习中,把学生人数按比例分成小组,在课文设定的情境下,让小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针对小摄影师为什么那么伤心的哭泣,还有高尔基为什么会希望小摄影师到来进行阅读理解。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不断琢磨,体会出不同任务的心理特征,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感受来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通过表演体会到的是小摄影师对为高尔基照相这个工作的重视,还有高尔基对小孩子认真态度的喜爱。通过重复阅读后对人物进行诠释和表演,更能让小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让小学生结合自身到课文中去,更加深刻的体会并且理解文本中的知识[4]。
  结论: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启蒙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不断的变换教学方法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小学生对未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着一定限制,所以创新和改革教学策略对小学生的在语文文本解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向教学策略的转化是智慧性的,使小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发生自主性的转变,提升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小学生自主学习和合理自控的能力,树立合作学习意识,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韦芳.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误区、归因及对策[J].教育导刊,2014,05(06):41-43.
  [2]王旭明,冯渊,龙祖胜,朱春玲,李世江.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语文建设,2014,02(22):4-18.
  [3]邢秀凤.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J].教育研究,2013,09(03):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