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者】 谭文辉

【机构】 湖南省东安县花桥学校

【摘要】有效数学问题情景,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力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及亲和力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片面性;桥梁
【正文】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设计的重要性。“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于生活”。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从生边的生活中发现、挖掘、探析数学问题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本文我将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探究。
  一、正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中国是物欲横流的社会,由于经济的巨大冲击,使得中国城市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的学生形成“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此时让学生直接明暸学习的重要性是迫在眉捷的事,数学这个特殊学科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教育是虽然大力提倡新课标教育时代,然而由于课改的局限性和探索性,注定我们的教育改革不成熟,因而对于中国大部位地区特别是农村的教育仍然局限于应试教育。这种格式注定我们教师的教学很大部分还是“填鸭式”传统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仍是片面,同时现行的数学教材所罗列和陈述的只是作为结论的知识,并没有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现过程,更没有展示数学家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历程,从而大大限制了数学的实用性,无法决定性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如何把生活带进学习中,是目前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深思探究的严竣问题。
  二、问题情境是数学和生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们教师应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但由于许多教师认识上的偏差,问题情境设计牵强附会, 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有的情境设置明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符;有的过于追求情境化, 使得学生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因此,老师应加强认识,尽快转化旧观念,清楚意识到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地位,它是架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是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的转折点。对于问题情境的设计,本人结合实例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情境从生活实际取点,来源于学生的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既能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一节探究《一次函数的概念》的新课:
  师:十二月有一个令现代年轻人兴奋是节日—圣诞节,在平安夜有一个祝福的活动,大家能说是什么吗?
  生:送尊敬的长辈苹果,祝他们平安快乐
  师:在这一天,我最得力的助手——贵发想送我一些苹果,若苹果一斤5元,他买了x斤共花了      元,若他只有50元,现他的余额      元。
  思考:此时他的余额随什么的变化而变化?若设他的余额为y元,苹果的数量为x斤,则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      
  生:共花了(5x)元,他的余额为(50-5x)元。余额随苹果的数量变化而变化,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y=50-5x      
  师:今天贵发被我骂一通,他生我气,不想送苹果给我,此时x为多少?事后,他觉得不能这么对我,想补偿我,把手上的50元全买苹果送给我,此时x为多少?
  思考:x有什么的范围?
  生:0≤x≤10
  师引入课题:一次函数的一般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在本情境中,其实同学们都知道:平安夜送苹果,一人只送一个,这些数据是教师人为编制的,只是单纯为了计算的方便。 
  老师设计本情境的意图: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当代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节日——圣诞节说起,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无处不在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去思考和学习,自然过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的衔接没有拼凑感,同时也消除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惧怕心理,提升学生的自信为关键。
  2、问题最终要服务于数学的学习
  从学生周围生活中挖掘教学情境,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做法。创设问题情境不应仅限于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的作用,更应该使问题情境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让学生在看过之后有思考、有回味,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空间。所以教(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17页)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为追求“情境教学”而盲目地创造情境,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
  案例2:一节探究《三角形的外角》时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
  在绿茵场上,罗纳尔多在E处受到阻挡需要传球,请帮助作出选择,应传给在B处的球员还是C处的球员,其射门不易射偏?(不考虑其他因素)









  在本情境中,射门的角度与三角形的内角、外角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利用这样的情境引入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有点牵强。
  对策:在本案例中,如果采用以下情境可能更合适。
  如图2,小明与爸爸到公园去早锻炼,他们沿一块三角形的草坪的边缘跑步,爸爸问小明,我们沿草坪跑一圈一共转过了哪几个角?这几个角的特征是什么?这样自然可以引出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








  数学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数学教育的价值应当从人的发展方面去衡量,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知识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不能让学习和社会严重脱节,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学来干嘛”的无用论,产生不了热爱学习的动力。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关注点,从学生的周边生活实际入手,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妥善处理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来源。当然,老师要善于将问题情境升华,让问题为数学的学习而服务,巧妙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洁.创设有效的小学数学问题情境[J].数学教学通讯,2015(07).
  [2]薛仁发. 创设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