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多维互动”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作者】 谢 钰
【机构】 湖南省祁阳县龙山街道龙山完全小学
【摘要】语文教育应当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与学生的角色,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多扮演“合作伙伴”、“设计师”的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过程和方法,引导运用组织、设计、分工、讨论等方式开展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让他们从自己有兴趣的体验里获得知识与能力,把语文学习看成愉快而有意义的事。【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互动;策略运用;提升素养
【正文】
陶行知说过——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上行走。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一、“上”“下”互融——注重师生位置互换
在语文课中,我喜欢和学生们围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有时我“领读”,而大多数时间我乐做“伴读”,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领读、表演,甚至上课。在进行课本剧表演中,我不会把我所编的动作迫不及待地教给他们,而是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编动作,这样我就会更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也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一次上课文《将相和》,当讲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表演。当我说“请你来演演当时他们逼真的神态动作”时,他们每一位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尤其是站到讲台上的学生,因为他们首先要主动练好节奏,才能更好地“教学”。在上台的学生中,有的基础好,他们可以完成得惟妙惟肖;有的基础差一些,只能照着文章说。即使这样,我也鼓励他们:“你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如果能……一定会更加出色。”
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民主气氛,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融合在学生中,学生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师生空间的互换促进了师生角色的融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问”“答”互融——注重师生权利互调
人生来就有求知欲望,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而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殊不知,“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未必是“学生的问题”,这样,表面看似学生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有其真正从释疑到训练思维的效果。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群鸟学艺》时,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提问了,一下子教室就炸开了锅,一连串的问题便被提出来了:群鸟是指哪些鸟?这些鸟向谁学艺?学什么艺?怎样学?学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我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探究问题,接着让学生动手拼图,把各种鸟和鸟窝的图片相对应地拼贴在一起,并说明原因,然后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并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最后是让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发挥他们潜在的智能。在学生独立质疑这一环节中,许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题目叫《群鸟学艺》而不叫《群鸟学搭窝》?”“小燕子的耐心、认真表现在哪里?”“为什么凤凰不直接教群鸟学搭房檐下又结实又暖和的窝,而要从树杈教起?”这些问题都出乎我意料之外,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更是让我措手不及。正当我急速转动脑筋准备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学生已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凤凰从树杈教起是为了给搭好难度较大的窝打基础。”有的说:“这正是凤凰考验大家是否有耐心,假如说连搭树杈这样简单的窝都没有耐心,那又怎么有耐心去搭好那些难度很大的窝呢?”……学生精彩的发言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教师将提问权下放,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动力发掘出来。同时,学生的提问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的放矢。
三、“教”“学”互融——注重师生角色互变
教学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其主角一直是“闻道在先,术有专攻”的教师。学生只是当然的接受者、倾听者。严格地说,这一过程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并没有达到信息“交流”。古人云:“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后喻文化”强调长辈向后辈学习。若老师仍固执地坚持“唯我独知”,“唯我独能”,则无异于“井底之蛙”,对于学生的发展更是有害无益。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打破传统的信息单向交流模式,让学生也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者,参与师生的教学活动中来。
一次语文课上《赤壁之战》,我刚讲了个开场白,忽然我班一个男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还知道赤壁之战前有个小故事!”我和学生不约而同地拍手请他为我们讲这个故事。只见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蔡中、蔡和如何诈降,黄盖和周瑜怎样演苦肉计的过程,他讲得头头是道,分明就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小老师”,就连我这个当老师的也自叹不如。我和同学们都觉得从他那里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所讲的故事其实也是本篇课文的背景介绍,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
有时课堂上还可以经常请学生来当小老师,用好的方法来教同学记住字词,进行疑难解答等。
这些教例说明,凭借语文教学的资源优势,老师和学生都有机会扮演“教”的角色,同时又都有机会扮演“学”的角色,从而形成教学中的“双主体”流。这两个“主体”,学习信息,相互交流,研究教材,提出和解决问题,教师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调控,使每个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潜力,教师也不断地获取新知,提高教书育人的技艺,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互动”不单是手动、嘴动,更重要的是心动,只有心动,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用博古通今的知识,用饱含深意的人生哲理,用高尚伟岸的人格,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滋润他们的心田,促进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挥最佳的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薛爱娟. 加强师生有效互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基础教育研究,2015(10).
[2]叶芳. “自主、互动”让语文课堂走出困境[J].语文天地,2016(07).
陶行知说过——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上行走。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一、“上”“下”互融——注重师生位置互换
在语文课中,我喜欢和学生们围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有时我“领读”,而大多数时间我乐做“伴读”,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领读、表演,甚至上课。在进行课本剧表演中,我不会把我所编的动作迫不及待地教给他们,而是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编动作,这样我就会更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也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一次上课文《将相和》,当讲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表演。当我说“请你来演演当时他们逼真的神态动作”时,他们每一位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尤其是站到讲台上的学生,因为他们首先要主动练好节奏,才能更好地“教学”。在上台的学生中,有的基础好,他们可以完成得惟妙惟肖;有的基础差一些,只能照着文章说。即使这样,我也鼓励他们:“你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如果能……一定会更加出色。”
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民主气氛,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融合在学生中,学生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师生空间的互换促进了师生角色的融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问”“答”互融——注重师生权利互调
人生来就有求知欲望,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而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殊不知,“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未必是“学生的问题”,这样,表面看似学生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有其真正从释疑到训练思维的效果。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群鸟学艺》时,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提问了,一下子教室就炸开了锅,一连串的问题便被提出来了:群鸟是指哪些鸟?这些鸟向谁学艺?学什么艺?怎样学?学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我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探究问题,接着让学生动手拼图,把各种鸟和鸟窝的图片相对应地拼贴在一起,并说明原因,然后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并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最后是让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发挥他们潜在的智能。在学生独立质疑这一环节中,许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题目叫《群鸟学艺》而不叫《群鸟学搭窝》?”“小燕子的耐心、认真表现在哪里?”“为什么凤凰不直接教群鸟学搭房檐下又结实又暖和的窝,而要从树杈教起?”这些问题都出乎我意料之外,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更是让我措手不及。正当我急速转动脑筋准备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学生已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凤凰从树杈教起是为了给搭好难度较大的窝打基础。”有的说:“这正是凤凰考验大家是否有耐心,假如说连搭树杈这样简单的窝都没有耐心,那又怎么有耐心去搭好那些难度很大的窝呢?”……学生精彩的发言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教师将提问权下放,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动力发掘出来。同时,学生的提问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的放矢。
三、“教”“学”互融——注重师生角色互变
教学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其主角一直是“闻道在先,术有专攻”的教师。学生只是当然的接受者、倾听者。严格地说,这一过程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并没有达到信息“交流”。古人云:“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后喻文化”强调长辈向后辈学习。若老师仍固执地坚持“唯我独知”,“唯我独能”,则无异于“井底之蛙”,对于学生的发展更是有害无益。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打破传统的信息单向交流模式,让学生也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者,参与师生的教学活动中来。
一次语文课上《赤壁之战》,我刚讲了个开场白,忽然我班一个男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还知道赤壁之战前有个小故事!”我和学生不约而同地拍手请他为我们讲这个故事。只见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蔡中、蔡和如何诈降,黄盖和周瑜怎样演苦肉计的过程,他讲得头头是道,分明就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小老师”,就连我这个当老师的也自叹不如。我和同学们都觉得从他那里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所讲的故事其实也是本篇课文的背景介绍,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
有时课堂上还可以经常请学生来当小老师,用好的方法来教同学记住字词,进行疑难解答等。
这些教例说明,凭借语文教学的资源优势,老师和学生都有机会扮演“教”的角色,同时又都有机会扮演“学”的角色,从而形成教学中的“双主体”流。这两个“主体”,学习信息,相互交流,研究教材,提出和解决问题,教师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调控,使每个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潜力,教师也不断地获取新知,提高教书育人的技艺,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互动”不单是手动、嘴动,更重要的是心动,只有心动,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用博古通今的知识,用饱含深意的人生哲理,用高尚伟岸的人格,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滋润他们的心田,促进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挥最佳的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薛爱娟. 加强师生有效互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基础教育研究,2015(10).
[2]叶芳. “自主、互动”让语文课堂走出困境[J].语文天地,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