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班级制度化管理的班主任困境及其解决策略初探
【作者】 何 江
【机构】 贵阳市第九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班级制度化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班主任专业素质构成和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现实的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中,这几个方面都存在相应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渐次分明的分析,进而进行针对性改进,对于提升班级管理效果大有裨益。
一、班主任教师角色定位的不明确
角色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认为角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而形成的。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角色都有一整套社会行为模式,如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治病救人等等。每一种角色也是由他的社会地位决定的”1。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便是指班主任对自己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扮演的多重角色、应该承担的班级管理义务和责任以及要完成的各种事务的判定与认同。根据对各种涉及班主任角色研究著作的研读,并结合自身从事班级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思,笔者把班主任教师定位为以下几种角色。
第一,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方向发展的指导者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学生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进步和提升。由于班主任是参与学生学习、生活活动最多的教师,其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领域发挥的指引作用是其他任课教师不可替代的。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经验积累、分辨能力、控制能力都处于准成人化水平,正处在提升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因而,高中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候,班主任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供针对性极强的指导,及时指明学生发展的有利方向,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和谐发展。班主任还是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教育的实施者。学生来校园接受学校教育,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知识自然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和工作。在班级的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和其他同学、班级任课教师进行交往,并且交往能力本身也属于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内容,是学生需要接受的教育内容之一。众所周知,随着考试压力、升学竞争的不断加强,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不当等原因,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对学生心理进行辅导、界定和矫正成为班主任必须承担的一项任务。除此以外,高中学生会面临升学、就业、职业从事的选择问题。职业指导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能够帮助班级里的学生健康成长,实际上更是促进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所以,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教育的合格实施者,班主任必须是班级学生学习上的导师,交往中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保健者,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第二,班主任是班级形成的组织者和班级活动的管理者。一个完整班级的形成,必须包含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学生、教师和家长。首先,班主任是学生的组织者。普通高中学校的一个班级,通常由几十名学生组成。他们各具个性特点,有着多元化的发展可能性。班主任带领他们组织形成良好的班集体,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搭建起支持性的班级环境。其次,班主任是班级任课教师的组织者。班主任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人的作用,把班级任课教师的不同教育影响统一起来,形成班级教育的合力,强化教育的整体效应。最后,班主任是班级学生家长的组织者。班主任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把家长与教师、家长与班级、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网络建立起来,促进涉及学生各方面发展资源的沟通,相互交流,共同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还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管理者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对班级活动进行策划和指导。
第三,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班主任在联系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活动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担负着向家庭及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的目的与宗旨,进而争取家庭和社会理解与支持的任务。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肩负着使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协同一致,共同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完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个体社会化教育目标的使命。
第四,班主任是班级普通的一员。虽然班主任在班级形成和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但是,同时必须承认,班主任也是班级中的一名普通成员。既然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一名普通成员,那就意味着他在履行班级义务时,不应该也不能享受特权,他必须像其他普通成员一样带头维护班级荣誉,积极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模范遵守并尊重班级的规则和制度规范。
综合以上四个班主任角色定位的论述,一言以蔽之,班主任应该把自己定位成“学科老师+德育教师+人生导师+普通一员”2,也即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是班级的总设计师,同时也必须是普通一员。班主任以上的角色定位,需要通过角色应有的技能来实现。然而,在班级管理真实的实践活动中,班主任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不全面,相应的角色应该具备的技能也欠缺,因此,给班级的制度化管理带来了相应的困境。
二、班主任专业化素质的欠缺
理论界对于“班主任专业化”这一观点的讨论,有的学者赞同有的学者反对,所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达成完全的一致意见。但不管对这一观点的争论是怎样的激烈,以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毕竟班主任专业化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班主任专业化”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追求,是转变班主任队伍现状的需要,是优质教育的呼唤。所以,笔者赞同班主任专业化及其专业素质结构的存在。结合冯建军的研究和林冬桂的论述,并结合笔者自身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认为班主任专业素质结构由以下五个要素构成。
第一,高尚的专业人格形象。班主任高尚的专业人格形象应该包括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负责;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道德理念的践行以及修养的自我提高。而对待拥有个体人格的学生,班主任要有活力、有朝气,更要有思想、有理性。
第二,高超的班级管理专业能力。班主任高超的班级管理专业能力主要有组织和管理班集体的能力、班级发展的规划能力、班级管理的研究能力、研究和指导个别学生的能力、与家长和任课教师沟通、交流的能力等等。
第三,先进的班级管理专业理念。班主任先进的班级管理专业理念应该包含整体的理念、开放的理念、多元的理念、自主的理念、创新的理念。3班主任还应该秉持关心、理解、尊重、信任、责任、为人师表等信念,把上述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运用于班级管理的真实实践活动之中。
第四,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班主任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必须拥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管理学的知识,特别是道德教育、班级管理与经营、心理辅导、班主任工作的原理与策略、团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方面的知识。除了系统的专业知识,班主任广泛、渊博的知识储备也是重要的素质之一。
第五,必要的专业发展意识。班主任必要的专业发展意识就是要有对专业的满腔热情,有不断进取的决心,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班主任专业化的进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持续发展过程,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意识是班主任专业化进步、完善的动力。”4
虽然班主任的专业化素质包括上述的五个构成要素,但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发展历程非常短暂,而且还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2002年10月,“班主任专业化”这一概念才被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被明确表述,更是要晚到2004年。基于这样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现在全国的各大高校,甚至连众多的师范类院校都没有开设有关班主任专业化的课程。中学一线对于班主任专业化就更加忽视,比如在全国各大中学,都是任课教师,并且都是高考科目教师兼职班主任工作,几乎听不到专职班主任的提法,见不到专职班主任的存在。这样的状况必然会导致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低下,欠缺应有的专业素质,给班级的制度化管理带来困难,使其陷入困境。
三、对非支持性的内部环境进行支持性的改进
由于本研究把班主任角色定位、班主任专业素质结构及师生关系视为班级制度化管理的内部环境,所以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提出对内部困境的解决策略。
首先,班主任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位。根据本研究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定位了班主任的五个角色:学生全面方向上发展的指导者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班级形成的组织者和班级活动的管理者。班主任必须知道自己的角色及其包含的内容,在了解的基础上认同自己作为班主任的角色,并根据角色要求提升自己的相关技能。
其次,为了提升班主任角色所要求的技能,班主任教师必须在专业素质方面进行全面学习、培训,提升专业素养。班主任专业素质结构的养成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更应该成为高中教师一生的事业。为此,我们要从职前、职后与具体班级管理实践过程的反思中提高自己作为班主任的专业素养。职前系统的培训是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班主任的重要前提。对于师范生和有志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大学生,专门修学《班级管理》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观摩班级日常管理、实习班主任工作等活动掌握班主任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职后的专业培训,应着重把班主任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实现班主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逐步提升,实现班主任专业素质结构的日趋完善。班主任还要注重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总结、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此,“班主任应该注意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积累工作经验,思考实践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优化班主任工作的效果。”5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定期召开班主任集体研讨会等形式,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实现班主任群体专业素质的共同进步,进而为高中班级的制度化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性条件。
最后,师生关系作为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除了和一般的社会关系有一致性外,更主要的是它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特殊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成功,甚至是教育目标成功达成的关键。为此,要顺利实现班级的制度化管理,必须更多地关注师生关系的特殊性,注重情感的投入和爱心的播洒,在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进行充分的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解决班级制度化管理的障碍,作为班主任教师,我们应该努力使师生关系具备开放性、关爱性、依存性(而不是依赖性)、独立性和互惠性的内涵。具备良好师生关系的高中班级,自然会为班级的制度化管理带来事半功倍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9.
[2]郑景梅等.角色理论视野中的班主任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论坛.2009(4).
[3]参见林冬桂.班级教育管理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43.
[4]冯建军.班主任专业化初论[J].教师之友,2005,8.
[5]林冬桂.班级教育管理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3.
一、班主任教师角色定位的不明确
角色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认为角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而形成的。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角色都有一整套社会行为模式,如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治病救人等等。每一种角色也是由他的社会地位决定的”1。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便是指班主任对自己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扮演的多重角色、应该承担的班级管理义务和责任以及要完成的各种事务的判定与认同。根据对各种涉及班主任角色研究著作的研读,并结合自身从事班级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思,笔者把班主任教师定位为以下几种角色。
第一,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方向发展的指导者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学生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进步和提升。由于班主任是参与学生学习、生活活动最多的教师,其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领域发挥的指引作用是其他任课教师不可替代的。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经验积累、分辨能力、控制能力都处于准成人化水平,正处在提升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因而,高中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候,班主任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供针对性极强的指导,及时指明学生发展的有利方向,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和谐发展。班主任还是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教育的实施者。学生来校园接受学校教育,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知识自然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和工作。在班级的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和其他同学、班级任课教师进行交往,并且交往能力本身也属于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内容,是学生需要接受的教育内容之一。众所周知,随着考试压力、升学竞争的不断加强,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不当等原因,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对学生心理进行辅导、界定和矫正成为班主任必须承担的一项任务。除此以外,高中学生会面临升学、就业、职业从事的选择问题。职业指导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能够帮助班级里的学生健康成长,实际上更是促进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所以,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教育的合格实施者,班主任必须是班级学生学习上的导师,交往中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保健者,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第二,班主任是班级形成的组织者和班级活动的管理者。一个完整班级的形成,必须包含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学生、教师和家长。首先,班主任是学生的组织者。普通高中学校的一个班级,通常由几十名学生组成。他们各具个性特点,有着多元化的发展可能性。班主任带领他们组织形成良好的班集体,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搭建起支持性的班级环境。其次,班主任是班级任课教师的组织者。班主任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人的作用,把班级任课教师的不同教育影响统一起来,形成班级教育的合力,强化教育的整体效应。最后,班主任是班级学生家长的组织者。班主任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把家长与教师、家长与班级、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网络建立起来,促进涉及学生各方面发展资源的沟通,相互交流,共同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还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管理者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对班级活动进行策划和指导。
第三,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班主任在联系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活动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担负着向家庭及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的目的与宗旨,进而争取家庭和社会理解与支持的任务。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肩负着使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协同一致,共同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完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个体社会化教育目标的使命。
第四,班主任是班级普通的一员。虽然班主任在班级形成和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但是,同时必须承认,班主任也是班级中的一名普通成员。既然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一名普通成员,那就意味着他在履行班级义务时,不应该也不能享受特权,他必须像其他普通成员一样带头维护班级荣誉,积极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模范遵守并尊重班级的规则和制度规范。
综合以上四个班主任角色定位的论述,一言以蔽之,班主任应该把自己定位成“学科老师+德育教师+人生导师+普通一员”2,也即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是班级的总设计师,同时也必须是普通一员。班主任以上的角色定位,需要通过角色应有的技能来实现。然而,在班级管理真实的实践活动中,班主任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不全面,相应的角色应该具备的技能也欠缺,因此,给班级的制度化管理带来了相应的困境。
二、班主任专业化素质的欠缺
理论界对于“班主任专业化”这一观点的讨论,有的学者赞同有的学者反对,所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达成完全的一致意见。但不管对这一观点的争论是怎样的激烈,以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毕竟班主任专业化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班主任专业化”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追求,是转变班主任队伍现状的需要,是优质教育的呼唤。所以,笔者赞同班主任专业化及其专业素质结构的存在。结合冯建军的研究和林冬桂的论述,并结合笔者自身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认为班主任专业素质结构由以下五个要素构成。
第一,高尚的专业人格形象。班主任高尚的专业人格形象应该包括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负责;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道德理念的践行以及修养的自我提高。而对待拥有个体人格的学生,班主任要有活力、有朝气,更要有思想、有理性。
第二,高超的班级管理专业能力。班主任高超的班级管理专业能力主要有组织和管理班集体的能力、班级发展的规划能力、班级管理的研究能力、研究和指导个别学生的能力、与家长和任课教师沟通、交流的能力等等。
第三,先进的班级管理专业理念。班主任先进的班级管理专业理念应该包含整体的理念、开放的理念、多元的理念、自主的理念、创新的理念。3班主任还应该秉持关心、理解、尊重、信任、责任、为人师表等信念,把上述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运用于班级管理的真实实践活动之中。
第四,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班主任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必须拥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管理学的知识,特别是道德教育、班级管理与经营、心理辅导、班主任工作的原理与策略、团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方面的知识。除了系统的专业知识,班主任广泛、渊博的知识储备也是重要的素质之一。
第五,必要的专业发展意识。班主任必要的专业发展意识就是要有对专业的满腔热情,有不断进取的决心,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班主任专业化的进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持续发展过程,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意识是班主任专业化进步、完善的动力。”4
虽然班主任的专业化素质包括上述的五个构成要素,但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发展历程非常短暂,而且还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2002年10月,“班主任专业化”这一概念才被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被明确表述,更是要晚到2004年。基于这样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现在全国的各大高校,甚至连众多的师范类院校都没有开设有关班主任专业化的课程。中学一线对于班主任专业化就更加忽视,比如在全国各大中学,都是任课教师,并且都是高考科目教师兼职班主任工作,几乎听不到专职班主任的提法,见不到专职班主任的存在。这样的状况必然会导致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低下,欠缺应有的专业素质,给班级的制度化管理带来困难,使其陷入困境。
三、对非支持性的内部环境进行支持性的改进
由于本研究把班主任角色定位、班主任专业素质结构及师生关系视为班级制度化管理的内部环境,所以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提出对内部困境的解决策略。
首先,班主任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位。根据本研究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定位了班主任的五个角色:学生全面方向上发展的指导者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班级形成的组织者和班级活动的管理者。班主任必须知道自己的角色及其包含的内容,在了解的基础上认同自己作为班主任的角色,并根据角色要求提升自己的相关技能。
其次,为了提升班主任角色所要求的技能,班主任教师必须在专业素质方面进行全面学习、培训,提升专业素养。班主任专业素质结构的养成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更应该成为高中教师一生的事业。为此,我们要从职前、职后与具体班级管理实践过程的反思中提高自己作为班主任的专业素养。职前系统的培训是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班主任的重要前提。对于师范生和有志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大学生,专门修学《班级管理》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观摩班级日常管理、实习班主任工作等活动掌握班主任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职后的专业培训,应着重把班主任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实现班主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逐步提升,实现班主任专业素质结构的日趋完善。班主任还要注重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总结、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此,“班主任应该注意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积累工作经验,思考实践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优化班主任工作的效果。”5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定期召开班主任集体研讨会等形式,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实现班主任群体专业素质的共同进步,进而为高中班级的制度化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性条件。
最后,师生关系作为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除了和一般的社会关系有一致性外,更主要的是它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特殊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成功,甚至是教育目标成功达成的关键。为此,要顺利实现班级的制度化管理,必须更多地关注师生关系的特殊性,注重情感的投入和爱心的播洒,在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进行充分的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解决班级制度化管理的障碍,作为班主任教师,我们应该努力使师生关系具备开放性、关爱性、依存性(而不是依赖性)、独立性和互惠性的内涵。具备良好师生关系的高中班级,自然会为班级的制度化管理带来事半功倍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9.
[2]郑景梅等.角色理论视野中的班主任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论坛.2009(4).
[3]参见林冬桂.班级教育管理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43.
[4]冯建军.班主任专业化初论[J].教师之友,2005,8.
[5]林冬桂.班级教育管理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