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校教育如何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作者】 曾 珍

【机构】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民族中学

【摘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国度,在各民族中间更是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形式在世代流传。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甚至有些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作为专属的教育基地——学校,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风民俗;传承与发展
【正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发展进步之中,闪烁着光和热,发挥着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各民族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已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并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深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力的巨大力量源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受到了冲击而面临危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思考怎么样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因此,保护传承、发展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民族文化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民族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民族文化对人的作用
  1、优秀民族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2、优秀民族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优秀民族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突现的危机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民族村寨消失了,取代的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没有了相应环境的支撑,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就出现了危机。
  (一)语言危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寄托着深厚复杂的民族情感。对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来说,民族语言是他们最古老、最辉煌的成就,是他们世世代代创造能力的主要表现。
  民族语言的危机,部分来自于民族同胞对自己的语言、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本民族的弱势地位是由文化造成的,产生了对民族文化的耻辱感,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母语”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不正常状况;对有关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甚至表现得极为冷漠。民族语言的危机还源于社会经济的压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有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的语言不实用,没有保留的价值,抛弃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从而使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逐渐丢失。
  (二)服饰危机
  服饰是一种少数民族生活历史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少数民族服饰也是一本“穿在身上的书”,是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很多少数族服饰图案被称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但是,许多少数民族服饰不断流失。以苗族服饰为例征引资料如下:法国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馆馆长对我国有关民族文化研究专家说:“100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或许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苗族服饰共有130多种款式,它们精细地记载了数千年来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而法国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馆已经收藏了180多套苗族服饰,近100种款式。又如,在贵州的有些地区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滥用和过度开发比较严重,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在那里发生了变异,保留着我们民族的最古老最纯粹的记忆和文化基因遭到了破坏。不少民族服饰,尤其是苗族服饰的精品正在被拍卖成商品。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嗅觉敏锐的商人、文人看到了黔东南苗族服饰这块“富矿”的商业价值,采取“低价收购、高价卖出”的手法,对这块“富矿”进行无序开发,造成了黔东南苗族服饰的严重流失。以上资料表明: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严重,若不引起高度重视,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将走向毁灭。
  (三)风俗危机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名族的杂居、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流入城市,优秀民风民俗发生了变异,有的甚至被遗忘、被抛弃。
  三、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议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树人”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学校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少数民族文化可以通过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机构进行传承和发展。
  (一)让“地方课程”成为学生的“正餐”,而不只是学生的“点心”
  在国家课程设置中,明确规定把“地方课程”纳入课表,要求在“地方课程”中完成《生态文明》、《民族教育》等的教学内容。学校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要求科任教师将“民族教育”的内容进行拓展。如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探源”“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研究”“我向父母学语言”等为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中去了解少数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起珍惜和保护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重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设置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与民族歌舞教学内容 
  《中国教育发展刚要》明确指出: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从中小学的教育做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我们的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以此刚要为指南,各区、县民族学校,可以结合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项目,将民族特色教育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定期开展民族文化教学活动,如民族体育、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民族刺绣等课程。学生按照学校课程设置要求,进行民族特色课程的学习。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锻炼学生运用民族技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民族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的一大特色。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密切相关。早期的民族节日,多是进行祭祖拜神,祈佑丰收和寄托感情的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的民族传统节日,实际上已经集民族风情、传统艺术、体育活动、贸易往来为一体,成为交流信息,增强民族团结的盛会。为了激起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可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如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端午的鸭蛋》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本文作者汪曾祺家乡高邮端午节的风俗后,让学生收集并介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的风俗习惯,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除节日以外还可以进行其他文化的渗透外,如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冰心的《观舞记》教学时,在学生感受印度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和华丽的服饰后,让学生去探究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表演少数民族的歌舞。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故宫博物院》的教学后,可让学生仿照本文的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写文章介绍少数民族的民居特点;此外政治、历史、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民俗是联系一个国家文化的血脉,没有民俗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少数民族的子孙,我们有义务保护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去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让其根深蒂固、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