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魅力

【作者】 邱 军

【机构】 贵州省毕节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无论在传统的教学阶段,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无论教师使用何种现代化的教具,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多样,地理教学最后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能以其出色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有助于教学的推进,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若不然,课堂教学将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就视听课为受罪,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厌学、不学、甚至有的还会逃学等等。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言词材料,体现语言艺术魅力
  1、深挖教材内容,从教材本身去发掘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地方语言是很形象、生动、有趣的。如:地形、地貌、地势描写的内容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藏北高原地貌特点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山夹两盆”、贵州的地形特点是“地无三里平”、南美洲东部的地形特点是“三高夹两平”,还有很多的“三三”地形:中国的“三阶梯”、欧洲的“南北高中间低”、北美洲的“东西高中间低”、大洋洲的“东西高中间低”等等。又如:特殊地形条件下综合产生的特殊气候现象,有贵州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还引出了“人无三量银”、还有天山的牧场是“夏上冬下”、还有帕米尔高原的红旗拉甫达坂的“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等等。
  2、注意学科的横向联系,结合其他学科中有关地理方面的片段来丰富地理课堂语言。可以把语文适当用于地理教学。如陈毅在《赠缅甸友人》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通过对横断山区怒江的描写,歌颂了我国与缅甸的友好邻邦关系,进而使同学们在诗中了解了怒江向南流入缅甸更名为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同样符合现行高考的文科综合教学,还可以运用教学知识于地理。又如古文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等等都是在说明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如何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顺应自然的发展,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问题。它更符合现行的文科高考要求,还是一个综合考试的要点。
  3、运用地理诗歌来加强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要善于学习,平时要注意收集一些诗、词、歌谣,或自己编写一些地理诗歌,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加以引用,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能扩大知识面。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形象的描写了因地形地势的差异而产生温度的差异,就影响到花开的时间;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蕴含着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现象;又如:“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就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再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绘了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运用生动形象的地理诗歌来增强课堂的语言艺术,已被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肯定,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相信地理诗歌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4、利用课外时间搜集谚语、俗语、典故来丰富课堂语言。谚语、俗语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和生产斗争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有些谚语或俗语看似粗俗,却极其富有哲理。在地理课堂教学语言中,准确及时地插入一些谚语或俗语,有时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讲授四季更替时,可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一个独特的创造,同时引用一些农谚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江南农谚:“插秧过立夏,插无(不)插也罢”、“霜降秋收,不收就丢”、“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七葱、八蒜、九荞头”(闽南话念起来都是有压韵的),这些农谚揭示了农业的季节性,要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如果违背农时,就会造成农业减产。又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忙’断魂”这个“忙”字的改变就更真实的揭示了农种时节的情景。又如:闽南一带骂人的语言是“三八”或是“死三八”、“三八婆”这就是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384,即是38.4万千米啊!……
  二、要恰当的利用教师肢体语言,体现第二语言艺术的魅力
  肢体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来配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觉感知、感受,唤起学生的注意,长时间保持兴奋状态,精神振奋,增强学生记忆。比如“手势法”在高中地理中可多处运用: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手心向上,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四指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拇指代表实际风向;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稍握拳,拇指与四指垂直,四指围绕拇指代表气流的旋转方向,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在讲解北极星仰角时,可用两手合掌,水平放于眼前,左手表示地平面,右手抬起对准北极星,两手的夹角即北极星的仰角等等。
  每一位教师的面部表情都是学生最先接收到的肢体语言,只要老师一个表情不对,学生就知道可能会大事不妙,如若有同学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刚讲了几句就发现老师的眉头紧锁、一幅痛苦的表情,学生马上就会发现他一定是答错了,就会要么不再说下去,要么就会越说越错。如果老师的的面容是面带微笑,还不时引导学生的回答,此时学生不仅会回答的很好,还可能引出更深刻的内容。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才能营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自然的呈现有趣的地理学科知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当然也要适度、不做作、不夸张,带有面部感情色彩的讲解才会使课堂生动、感人,充满活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并通过表情、手势等辅之以简单、明快的体态语言,使声、形、情有机融为一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可以转化为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和理解地理原理的一种强力催化剂,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地理教学的语言艺术,包括娓娓动听的言词性语言和简单、明了、形象的体态语言,这两种言词的巧妙结合与灵活应用,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大有裨益,因此我们应大力的提倡。当然,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即能见效的,因此,教师语言技能的修炼应该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毫不松懈,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魅力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