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注重共同学习策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 盘春丽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营江学校

【摘要】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课改理念,教师要适当的教法,更重研究学生的学法。本文就从我校实际出发,阐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共同学习教学策略,以及共同学习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共同学习
【正文】 

  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法”,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主动了,教师就重在引导了,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是就这个道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渗透了美国数学共同学习理论,使学生掌握了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共同学习意义深远 
  首先,学生们喜欢在一起学习,通过共同学习,学生之间发展了友谊,并且知道如何理解不同的能力,看待不同的性格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学生们感到共同学习是愉快的,并以能是小组的一员而自豪。助人者以能帮助其他同学而心满意足。同时,知道可以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和支持,遇到困难不会感到自我焦急。共同学习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内在动力。通过共同学习,加强了学生间的协作,都以帮助别人为己任,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同时也理解了做人的准则。 
  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共同学习在数学课堂上的使用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并且增强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上的自信心。几个以前很讨厌数学的女同学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现在很喜欢数学,我们几个一定会学好数学。” 
  此外,学生们在讨论数学问题时,为了能给同伴圆满的回答,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就必须远远超过问题的答案所需的深度。因此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通过在学习小组中的共同学习,学生们渐渐地改善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心理素质,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交谈基础,彼此相互理解,相互促进。 
  二、在课堂上实现共同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有很多的机会可以采取共同学习的方式。如问题解决、发展性课程的学习、家庭作业和考试讲评等都可以采取共同学习的方式。
  ⑴问题解决: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有很多优点,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能自由地交流思想,积极地思考好的解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因为是自愿搭配的小组,所以有个别组能力太差,以至于对有的问题无法展开讨论。为此,我先出12个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小组长,按好、中、差组成四人一组。每次讨论,学生在小组里发言、提问,然后派出代表汇报成果,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共同学习的气氛为每个成员提供了能做出贡献的良好的学习环境。解题能力差的同学有了向擅长解题的同学请教的机会,解题能力强的同学拓宽了解题思路。这样,不仅所有的同学都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而且还共享了解决问题的快乐,获得了成就感。另一方面共同学习促进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了思维水平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实践表明,小组解决问题的行为非常接近于数学家们解决问题时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们能对自己的思想,同伴的思想,以及解决问题过程的状态进行监控。 
  现举例如下:初二几何课堂上学生解答的例题:“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下面是一小组学生给出的证明的对话,看看学生们是怎样很好地相互促进的。 
  A:要证BD=CE。 
  B:用什么方法可证线段相等呢? 
  C:我知道,必须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B、D:是的。 
  A:噢,我知道,要证△ABD≌△ACE,但条件够吗? 
  C:有了,边AB=AC,AD=AE,但还差一个条件。 
  B:但是,很难证夹角相等。 
  A:什么意思? 
  B:我也不知道该怎样解释。来,再认真想一想。 
  C:对,我们可利用等边对等角性质得∠B=∠C,∠ADE=∠AED,从而得出∠ADB=∠AEC,想出来啦! 
  A、B、D:噢,真棒! 
  C:我还有一个好方法,不必证三角形全等也行。 
  A:真的吗? 
  C:是的,只要作AF⊥BC,就有BF=CF,DF=EF,不就得到BD=CE吗? 
  A、B:啊,真了不起! 
  上面这段对话描述了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通过相互影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相互使对方避免误入歧途,在无意义的盲目的思考之前能够仔细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问题解决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在星期一我把问题写在小黑板上,要求各小组在周末前完成。等到周末时,指派各小组的发言代表,这些代表为了能使他们所在的小组获取最高的分数而努力公布出他们比较满意的答案。只要小组代表能够清楚,明白准确地给出答案,就可以获得高分。往往我都多准备几个题目,以便让每个小组去完成不同的问题。 
  ⑵发展性课程:为引导学生用发现法探求数学规律而设计的发展性课程,比较适合采用共同学习形式。小组的每个成员被指定不同的工作,在完成任务后,把工作结果记录到纸上,以便寻找其规律,并把结论描述出来。 
  ⑶家庭作业和试卷讲评:采用共同学习可以增加家庭作业讲评的效果和愉快感。让学生们在小组中互相检查作业,可以相互讨论进而得到最佳的解答方法。每个小组可提供一份解答,并向教师提出他们在解题中所遇到的困难。由于教师可能指定小组内的任一成员向全班解释小组的解答,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试卷的讲评也可以先通过小组交流,找出自己的缺漏,吸取别人的长处,互相讨论成败原因,互相鼓励促进,使得在考试中发挥得更好。 
  总之,当代学生不是教师教学的消极对象,而是正在成长、发育、独立发展起来的人,他们从一定的年龄开始就想要成为自己的活动、学习和生活的主体。因此,不管是哪一种课型,我都尽量使学生处于共同学习之中,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琴.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有效尝试[J].数理化学习,2015(06).
  [2]黄丽平.中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