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单兵作业”不可取
【作者】 曾国成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社会生活规范或行为准则为主要任务的;学生的学习多半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指导的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人类学习中无比优越的特殊学习形式。
学生的学习有三个特点:
第一,学生的学习快速、高效。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学习进程,不能不让人感叹:中国汉族也和地球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从公元前4000年产生以刀代笔刻画的“简单的文字”——仰韶符号,刀殷商甲骨文标志了真正汉字书法的出现,直到公元后200-300年魏晋时期完成方块汉字书体的定性化,共经历了4300年,而一个学生,从上小学起只需要经历10年左右就可以掌握3000余个汉字,并运用自如。从公元前300年前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第一个著名天文学家萨摩斯人阿列斯塔克(公元前315-230),在《论日月大小和距离》一文中,首先提出日心说;到公元15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大胆向宗教神学挑战,以日心说吹响科学起义的号角;到意大利学者布鲁诺发展完善日心说,并为捍卫科学的真理和信仰,被宗教裁判所活活地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到公元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和接替他工作的助手、德国天文雪茄开普勒,通过大量的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从而为天体力学奠基。这差不多经历了整整十九个世纪的时间。可是学生对于开普勒三定律的学习,只需短短一小时就可以实现。
再看以下事实:德国的门捷列耶夫用12年时间才发现了元素周期定律;英国的达尔文积11年环球考察和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又花了整整17年时间才出版了《物种起源》;奥地利的孟德尔,花了12年心血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总结出两条遗传的基本定律,写成了奠基现代遗传学基础的论文,其价值却在30年后才被人民发现和认可。
这一切展示给我们的,是一条漫长、曲折而不平坦的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路。在这历史长河中,那些为文化科学技术、人类的文明做出卓著贡献的带带智星们,以及他们的发明、创造和永垂不朽的学说、著作,永远被后人所称颂。然而,现代人对他们成果的继承,却永不需再重蹈他们探索的道路。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学习过程中,仅仅需要十几年,就可以快速、高效地博览人类积累的基础知识、技能乃至深攻一、二个专业的精深学问。做个学生,取捷径、高效率、直指目标,用人类知识宝库中的精华武装自己的头脑,发挥聪明才智,丰富精神世界,这是任何学习都无可比拟的,难道不是人生极大的乐事吗?
第二,拜师求学是学生学习的必经之路。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的名言,概括了学生学习求师必要性和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传授和指导作用。我国著名数学家侯振庭教授,曾荣获英国戴维逊奖。他就说过:“我能在数学上有点成绩,与我中学时代的一位数学老师的辛勤培养和严格要求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对数学开始有兴趣,完全是这位老师的影响。”创立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法国著名生物学家拉为克,年轻时期朝秦暮楚,难成大器。后来遇到了卢梭,这位伟大的教师循循善诱,用金钥匙为拉为克打开了科学的门扉,才使他近于泯灭的潜在才能,放出夺目的光辉。原子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原子蜕变和放射性粒子的理论,荣获诺贝尔奖金。他还建立原子核模型,为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卓越成就总所周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卢瑟福还是以为功绩显赫的好老师。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索迪、阿斯顿因、查德威克、威尔逊、玻尔、布莱克特、科克拉夫特、瓦尔顿、卡皮察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因此难怪有人称他担任领导期间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为“科学天才的幼儿园”。
学生的学习为什么必须拜师呢?
首先,人类亿万年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思想意识理念无以穷尽。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学生选择那些在十几年内能学会的最基本、最必要的东西,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少走弯路而迅速成才。其次学生所学的各科知识多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加以传递。怎样才能将语言、符号所包含的内容很好地领会进而理解呢?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画龙点睛地“授业”和循循善诱地“解惑”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茅塞顿开的。
有人说,自学只须个人勤奋刻苦而无需教师。事实也绝非如此—自学成才的华罗庚教授,在自学的过程中,不仅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师传,还在他的帮助下旁听了清华大学的课程,后来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过;自学成才的许龙言,精通数国语言,他学习外语曾到处讨教,得到许多老师的指点。
综述,学生只是“单兵作业”如果仅仅只是形式的传授和指导,是不可能掌握间接经验的。当然学生遇见好教师,是一生的幸福,但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所说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说,无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只要真正有知识经验者,都可作为自己的老师。学生只要有心并善于从师而学,肯定受益匪浅。
第三,学生的学习须有一定的方法,并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人类的知识经验以加速度迅猛积累。近百年来,这种增长趋势可用“膨胀”和“爆炸”的比喻来描述。请看如下数字:
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多万种,图书的藏书是12年增加一倍。现在出版的科学期刊已达十万种以上,并且其数量还在“按指数增长,而不是按线性增长。”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每十年增加一倍。全世界现有的科学工作者600多万,每年举行大型国际会议超过100个,有60个政府间的国际科学组织和250个民间的国际科学组织,现在全世界每年发表约500万篇科学论文。
……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是说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对成功的作用。“一目之箩,不可以得鸟;无铒之钩不可以得鱼。”无猎枪之人,不可以得兽……这是说明,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就不能获得学习的效益。而眼观未来的学生,除了有钩之铒、猎之枪以外,还应培养和训练自己使用钩和枪的本领,即有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使自己在知识的密林和海阔天空中获得有效进攻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也才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
学生的学习有三个特点:
第一,学生的学习快速、高效。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学习进程,不能不让人感叹:中国汉族也和地球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从公元前4000年产生以刀代笔刻画的“简单的文字”——仰韶符号,刀殷商甲骨文标志了真正汉字书法的出现,直到公元后200-300年魏晋时期完成方块汉字书体的定性化,共经历了4300年,而一个学生,从上小学起只需要经历10年左右就可以掌握3000余个汉字,并运用自如。从公元前300年前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第一个著名天文学家萨摩斯人阿列斯塔克(公元前315-230),在《论日月大小和距离》一文中,首先提出日心说;到公元15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大胆向宗教神学挑战,以日心说吹响科学起义的号角;到意大利学者布鲁诺发展完善日心说,并为捍卫科学的真理和信仰,被宗教裁判所活活地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到公元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和接替他工作的助手、德国天文雪茄开普勒,通过大量的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从而为天体力学奠基。这差不多经历了整整十九个世纪的时间。可是学生对于开普勒三定律的学习,只需短短一小时就可以实现。
再看以下事实:德国的门捷列耶夫用12年时间才发现了元素周期定律;英国的达尔文积11年环球考察和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又花了整整17年时间才出版了《物种起源》;奥地利的孟德尔,花了12年心血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总结出两条遗传的基本定律,写成了奠基现代遗传学基础的论文,其价值却在30年后才被人民发现和认可。
这一切展示给我们的,是一条漫长、曲折而不平坦的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路。在这历史长河中,那些为文化科学技术、人类的文明做出卓著贡献的带带智星们,以及他们的发明、创造和永垂不朽的学说、著作,永远被后人所称颂。然而,现代人对他们成果的继承,却永不需再重蹈他们探索的道路。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学习过程中,仅仅需要十几年,就可以快速、高效地博览人类积累的基础知识、技能乃至深攻一、二个专业的精深学问。做个学生,取捷径、高效率、直指目标,用人类知识宝库中的精华武装自己的头脑,发挥聪明才智,丰富精神世界,这是任何学习都无可比拟的,难道不是人生极大的乐事吗?
第二,拜师求学是学生学习的必经之路。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的名言,概括了学生学习求师必要性和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传授和指导作用。我国著名数学家侯振庭教授,曾荣获英国戴维逊奖。他就说过:“我能在数学上有点成绩,与我中学时代的一位数学老师的辛勤培养和严格要求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对数学开始有兴趣,完全是这位老师的影响。”创立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法国著名生物学家拉为克,年轻时期朝秦暮楚,难成大器。后来遇到了卢梭,这位伟大的教师循循善诱,用金钥匙为拉为克打开了科学的门扉,才使他近于泯灭的潜在才能,放出夺目的光辉。原子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原子蜕变和放射性粒子的理论,荣获诺贝尔奖金。他还建立原子核模型,为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卓越成就总所周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卢瑟福还是以为功绩显赫的好老师。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索迪、阿斯顿因、查德威克、威尔逊、玻尔、布莱克特、科克拉夫特、瓦尔顿、卡皮察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因此难怪有人称他担任领导期间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为“科学天才的幼儿园”。
学生的学习为什么必须拜师呢?
首先,人类亿万年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思想意识理念无以穷尽。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学生选择那些在十几年内能学会的最基本、最必要的东西,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少走弯路而迅速成才。其次学生所学的各科知识多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加以传递。怎样才能将语言、符号所包含的内容很好地领会进而理解呢?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画龙点睛地“授业”和循循善诱地“解惑”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茅塞顿开的。
有人说,自学只须个人勤奋刻苦而无需教师。事实也绝非如此—自学成才的华罗庚教授,在自学的过程中,不仅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师传,还在他的帮助下旁听了清华大学的课程,后来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过;自学成才的许龙言,精通数国语言,他学习外语曾到处讨教,得到许多老师的指点。
综述,学生只是“单兵作业”如果仅仅只是形式的传授和指导,是不可能掌握间接经验的。当然学生遇见好教师,是一生的幸福,但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所说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说,无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只要真正有知识经验者,都可作为自己的老师。学生只要有心并善于从师而学,肯定受益匪浅。
第三,学生的学习须有一定的方法,并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人类的知识经验以加速度迅猛积累。近百年来,这种增长趋势可用“膨胀”和“爆炸”的比喻来描述。请看如下数字:
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多万种,图书的藏书是12年增加一倍。现在出版的科学期刊已达十万种以上,并且其数量还在“按指数增长,而不是按线性增长。”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每十年增加一倍。全世界现有的科学工作者600多万,每年举行大型国际会议超过100个,有60个政府间的国际科学组织和250个民间的国际科学组织,现在全世界每年发表约500万篇科学论文。
……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是说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对成功的作用。“一目之箩,不可以得鸟;无铒之钩不可以得鱼。”无猎枪之人,不可以得兽……这是说明,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就不能获得学习的效益。而眼观未来的学生,除了有钩之铒、猎之枪以外,还应培养和训练自己使用钩和枪的本领,即有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使自己在知识的密林和海阔天空中获得有效进攻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也才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