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谈语文课堂的收尾工作
【作者】 王 菲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第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人们常常对事情做得漂亮、不留麻烦,给予“善始善终”、“有头有尾”的赞誉。一篇小说、一部电影,尾结得好,能起到言已尽,意犹未了的作用,产生余意不竭、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课堂的结尾也应如此。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像文学作品那样,重视、斟酌课堂的结尾。他们也许很重视课堂的导入,每节课的“开场白”设计得十分精彩,但却往往忽视了课堂那最后几分钟,经常有“败笔”流露,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简单重复。一节课讲完,教师再把这堂课的几个问题重复一遍,或把书写在黑板上的章、节、条念一遍,就算结尾了。
草草收场,这种情况多是讲课时间控制不当,前松后紧。铃声一响,教学任务还没完成,师生愕然,成了断尾巴的蜻蜓,只好下课。
布置作业。多出几分钟,于是教师勾勾划划就算完毕。殊不知,真正的结尾应该在布置作业之前。
以上种种情况,实际上都是对一节课缺乏整体把握,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实在有改进的必要。怎样做好课堂的收尾工作呢?
一、提炼升华
结尾不应该像上面所说简单重复,但又不能脱离已讲内容,怎么办?应该是原内容的提炼升华。简单重复和提炼升华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做法,前者原封不动没有发展,后者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那么怎样进行提炼升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讲课内容的结构凝聚,使之关系更清楚,联系更紧密,脉络更明晰,目的更明确。这样更易于学生的迁移,因此是一种提炼升华。二是把课文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的东西揭示出来。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这个“三”恐怕就是深层次的东西。当然教师在结尾时不可能把所有的“三”都向学生交底,那样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是大概指出个方向,归纳一下要领总是可以的。
二、搭桥沟通
每一节课,都是整个教学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对前面的课有承接作用,对后面的课有预示作用,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如能关照好这种联系,搭起这种联系的桥梁,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做了预先准备,以后学起来就会不感到陌生,容易入耳入脑。同时,使上下课建立起联系,能收到章回小说“卖关子”的吸引效果,能抓住学生心理,引起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了《背影》之后,告诉学生:“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学家”,他的作品,我们将在今后的初中、高中课本里陆续接触到。这样一讲,用语不多,却能使学生对后面的课文产生了预期,把同一位作者的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学完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鲁达三拳打死恶霸之后,远走他乡之后,以后的遭遇怎么样?”很快激起了学生阅读《水浒》的兴趣。
三、横向比较
语文教学历来是讲授名家名篇。这些课文虽然按题材、体裁组合为若干单元,但是不少老师仍以讲解一篇篇课文为己任,使得学生缺乏类比探究的能力。文如烟海,课本虽撷取文章精华,终难免有遗珠之憾,何况在信息化时代?横向比较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学习领域,使学习内容难度加深,涉及面加宽,延伸性加长,呈现一定的梯次,为学生提供伸展身手的场所,对每篇课文又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能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融会贯通,逐步形成知识体系。
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进行横向比较,方法多种多样,因文异,同体裁、同作者、同背景、同单元、同题材的课文可以比较,不同体裁、作者、背景、单元、题材的课文也可以比较,同中可以求异,异中可以求同。
四、朗读体会。
经过课堂上对课文的分析,学生的感情已调动起来,在最后几分钟里,组织学生朗诵课文,让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体会,使学生感情上升到高潮、受到感染和熏陶。利用朗诵法进行课堂收尾,最适合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例如:《天上的街市》、《春》、《周总理、你在哪里》、《海燕》、《沁园春》等,这类课文抒情性强,感情充沛,学生愿意朗读。如学习《海燕》,在课堂最后三分钟,让学生高声齐诵,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战斗豪情,能激励学生更加奋发有为。
课堂收尾时的朗读,意在整体的把握和欣赏。因此,如果在课堂上缺少了这个环节,等于放弃了一次能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成一体、加强共鸣的很好机会,这不能不是一种缺憾。
五、讨论质疑
快下课时,往往是教师觉得大功告成之时,可是学生经过学习,认识深化,可能又产生了问题,问一问,让他们提出来,常常可以得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激发学生以不同观点交锋,也可以与老师商榷,甚至可以质疑。当然,不一定每次讨论都会有个终极答案,但争鸣本身也是目的——独立思考是追求真理的起点。
例如,在教读《变色龙》一课时,快下课了,一个学生突然举手提问:“奥楚蔑洛夫这样变来变去,为什么没有人嘲笑他?赫留金的手指被咬伤,是受害者,为什么反而遭到人们嘲笑?”这一问题师生都感到意外,于是教师让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一学生答:“奥是警官,有权有势,没人敢嘲笑他”。而另一些学生认为,奥出场时,“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人被狗咬伤后,“木柴厂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些描写说明“那群人”是些穷极无聊的庸俗市民,他们没有正义感,所以不嘲笑奥楚蔑洛夫,反而嘲笑赫留金,当时社会就是那样一个畸形社会。这最后几分钟的讨论,无疑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六、个别辅导
在最后几分钟,安排多数学生复习、消化一下当堂所学的内容,教师则对个别学生的疑难问题和知识缺陷进行辅导。这种方法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各有所得。
七、当堂测试
利用快下课的一点时间,还可以对学生作一个简要测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以便下节课作调整和补充,也不失为一种语文课收尾的好办法。
综上所述,“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文课堂的收尾工作不容忽视。如果精心设计,妥当安排,不但对这节课能画龙点晴,加深主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有发微烛远的作用。其具体操作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因课、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只有“尾”收得好,才能使一堂语文课收到完满的效果,才能避免因“虎头蛇尾”所造成的缺憾,使我们的语文课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的结尾也应如此。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像文学作品那样,重视、斟酌课堂的结尾。他们也许很重视课堂的导入,每节课的“开场白”设计得十分精彩,但却往往忽视了课堂那最后几分钟,经常有“败笔”流露,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简单重复。一节课讲完,教师再把这堂课的几个问题重复一遍,或把书写在黑板上的章、节、条念一遍,就算结尾了。
草草收场,这种情况多是讲课时间控制不当,前松后紧。铃声一响,教学任务还没完成,师生愕然,成了断尾巴的蜻蜓,只好下课。
布置作业。多出几分钟,于是教师勾勾划划就算完毕。殊不知,真正的结尾应该在布置作业之前。
以上种种情况,实际上都是对一节课缺乏整体把握,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实在有改进的必要。怎样做好课堂的收尾工作呢?
一、提炼升华
结尾不应该像上面所说简单重复,但又不能脱离已讲内容,怎么办?应该是原内容的提炼升华。简单重复和提炼升华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做法,前者原封不动没有发展,后者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那么怎样进行提炼升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讲课内容的结构凝聚,使之关系更清楚,联系更紧密,脉络更明晰,目的更明确。这样更易于学生的迁移,因此是一种提炼升华。二是把课文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的东西揭示出来。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这个“三”恐怕就是深层次的东西。当然教师在结尾时不可能把所有的“三”都向学生交底,那样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是大概指出个方向,归纳一下要领总是可以的。
二、搭桥沟通
每一节课,都是整个教学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对前面的课有承接作用,对后面的课有预示作用,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如能关照好这种联系,搭起这种联系的桥梁,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做了预先准备,以后学起来就会不感到陌生,容易入耳入脑。同时,使上下课建立起联系,能收到章回小说“卖关子”的吸引效果,能抓住学生心理,引起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了《背影》之后,告诉学生:“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学家”,他的作品,我们将在今后的初中、高中课本里陆续接触到。这样一讲,用语不多,却能使学生对后面的课文产生了预期,把同一位作者的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学完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鲁达三拳打死恶霸之后,远走他乡之后,以后的遭遇怎么样?”很快激起了学生阅读《水浒》的兴趣。
三、横向比较
语文教学历来是讲授名家名篇。这些课文虽然按题材、体裁组合为若干单元,但是不少老师仍以讲解一篇篇课文为己任,使得学生缺乏类比探究的能力。文如烟海,课本虽撷取文章精华,终难免有遗珠之憾,何况在信息化时代?横向比较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学习领域,使学习内容难度加深,涉及面加宽,延伸性加长,呈现一定的梯次,为学生提供伸展身手的场所,对每篇课文又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能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融会贯通,逐步形成知识体系。
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进行横向比较,方法多种多样,因文异,同体裁、同作者、同背景、同单元、同题材的课文可以比较,不同体裁、作者、背景、单元、题材的课文也可以比较,同中可以求异,异中可以求同。
四、朗读体会。
经过课堂上对课文的分析,学生的感情已调动起来,在最后几分钟里,组织学生朗诵课文,让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体会,使学生感情上升到高潮、受到感染和熏陶。利用朗诵法进行课堂收尾,最适合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例如:《天上的街市》、《春》、《周总理、你在哪里》、《海燕》、《沁园春》等,这类课文抒情性强,感情充沛,学生愿意朗读。如学习《海燕》,在课堂最后三分钟,让学生高声齐诵,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战斗豪情,能激励学生更加奋发有为。
课堂收尾时的朗读,意在整体的把握和欣赏。因此,如果在课堂上缺少了这个环节,等于放弃了一次能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成一体、加强共鸣的很好机会,这不能不是一种缺憾。
五、讨论质疑
快下课时,往往是教师觉得大功告成之时,可是学生经过学习,认识深化,可能又产生了问题,问一问,让他们提出来,常常可以得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激发学生以不同观点交锋,也可以与老师商榷,甚至可以质疑。当然,不一定每次讨论都会有个终极答案,但争鸣本身也是目的——独立思考是追求真理的起点。
例如,在教读《变色龙》一课时,快下课了,一个学生突然举手提问:“奥楚蔑洛夫这样变来变去,为什么没有人嘲笑他?赫留金的手指被咬伤,是受害者,为什么反而遭到人们嘲笑?”这一问题师生都感到意外,于是教师让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一学生答:“奥是警官,有权有势,没人敢嘲笑他”。而另一些学生认为,奥出场时,“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人被狗咬伤后,“木柴厂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些描写说明“那群人”是些穷极无聊的庸俗市民,他们没有正义感,所以不嘲笑奥楚蔑洛夫,反而嘲笑赫留金,当时社会就是那样一个畸形社会。这最后几分钟的讨论,无疑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六、个别辅导
在最后几分钟,安排多数学生复习、消化一下当堂所学的内容,教师则对个别学生的疑难问题和知识缺陷进行辅导。这种方法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各有所得。
七、当堂测试
利用快下课的一点时间,还可以对学生作一个简要测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以便下节课作调整和补充,也不失为一种语文课收尾的好办法。
综上所述,“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文课堂的收尾工作不容忽视。如果精心设计,妥当安排,不但对这节课能画龙点晴,加深主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有发微烛远的作用。其具体操作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因课、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只有“尾”收得好,才能使一堂语文课收到完满的效果,才能避免因“虎头蛇尾”所造成的缺憾,使我们的语文课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