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新思考
【作者】 薛风森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九龙小学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分别规定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中小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材
【正文】
我国传统文化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前贤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财富。中华文明为何能屹立在世界的前沿时隔几千年仍然璀璨夺目而光辉不朽?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独具的领先世界的道德文明和生命文化!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宇宙自然规律!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是圆融和谐的文化!投射到个人身上,就是有内涵,学识渊博、通晓古今、具有洞察力;就是上善若水,把握大道,能圆融和谐一切;就是极其闪光的人格魅力,一身正气,具有凝聚力。其中,经过千百年锤炼与洗礼的蒙学教材,语言相袭,血脉相承,以其显著的教育功效与广泛持久的影响力,成为蒙养教育的经典教材。如《弟子规》、《三字经》已有近千年历史,涵盖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融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人文和科学于一体,韵文言简意赅,广泛生动,易于成诵。日常诵读,假以时日,不仅可以学习语言文字,而且能够“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堪称“蒙学之冠”。这类蒙学教材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为载体,文以载道,渗透着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当今电子媒体发达、垃圾文化沉渣泛起、传统道德面临严峻挑战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儿童教育显得更为珍贵而必要。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传统的“国学”教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小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此阶段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成为他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取舍问题。不能不说,现在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一种泛化的倾向,似乎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留下的一切宝贵遗产都可纳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专门到曲阜召开座谈会,强调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由此,向中华儿女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标志,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建设强大的中华文化。
传承儒家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涵养人格。儒学作为中国人自有的文化体系和精神世界,是以儒家文化成人或德性人格塑造思想为主脉之一,在儒释道三教争鸣融合的基础上结晶而成的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千百年来,儒学始终坚持以人文教化和培育新人为己任,它深信人性具备教化的一切要素和可能。一代代中国人就是在人生实践中塑造人格,在塑造人格中探索真理,从而演绎出华夏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也提炼出了内涵丰富的人生修养境界。
中国传统节日以农历为标准日期,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每一个节日均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气息与中国文化元素。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这些节日已经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也最能代表和体现传统文化的特征,可以说,传统节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与符号。传统节日作为特定的中国印象应该烙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与民族团结与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
中国的节日与西方的节日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西方节日有更多的人文娱乐气息的话,中国的传统节日则更多地浸透着中国人的以家庭为核心的传承传统、团圆和谐的人文情怀。
中小学要把传统节日教育列入活动课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蕴,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日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社会各界与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
所以,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国学启蒙和经典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将学生长期置于诵读经典的氛围之中,使之受到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增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学习与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同时挖掘国学经典中与品德、数学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知识融合点,使国学教育的触角伸及整个课程体系,形成整体的育人效应。
对于学生个体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每周评价。采用学习小组自评法,评价组员一周的诵读进度和记忆水平。由各班诵读小组的组长担任检测组长,在每周的周末逐一检测本组的同学,并将检测情况报告班长或老师。老师进行抽测并作相应的调整或要求。
2.每月评价。采用课题组老师进班抽查评价法,在每月的月底课题组老师进入各班抽查学生的当月诵读情况,并做好评分与记录工作。抽查结束,将抽查情况及时反映到各班班主任处。
3.学期评价。采用学期达标升级评价法。在每学期的期末,老师负责评价本班学生的诵读水平:能够背诵必读篇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学生,发给通过该篇目的达标证书。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欣橦;修养也是一种身份[J];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10年01期
[2]蔡金花;节日文化活动操作表[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1年05期
[3]杨艳;在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正确把握道德教育[J];考试周刊;2011年52期
我国传统文化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前贤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财富。中华文明为何能屹立在世界的前沿时隔几千年仍然璀璨夺目而光辉不朽?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独具的领先世界的道德文明和生命文化!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宇宙自然规律!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是圆融和谐的文化!投射到个人身上,就是有内涵,学识渊博、通晓古今、具有洞察力;就是上善若水,把握大道,能圆融和谐一切;就是极其闪光的人格魅力,一身正气,具有凝聚力。其中,经过千百年锤炼与洗礼的蒙学教材,语言相袭,血脉相承,以其显著的教育功效与广泛持久的影响力,成为蒙养教育的经典教材。如《弟子规》、《三字经》已有近千年历史,涵盖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融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人文和科学于一体,韵文言简意赅,广泛生动,易于成诵。日常诵读,假以时日,不仅可以学习语言文字,而且能够“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堪称“蒙学之冠”。这类蒙学教材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为载体,文以载道,渗透着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当今电子媒体发达、垃圾文化沉渣泛起、传统道德面临严峻挑战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儿童教育显得更为珍贵而必要。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传统的“国学”教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小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此阶段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成为他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取舍问题。不能不说,现在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一种泛化的倾向,似乎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留下的一切宝贵遗产都可纳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专门到曲阜召开座谈会,强调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由此,向中华儿女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标志,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建设强大的中华文化。
传承儒家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涵养人格。儒学作为中国人自有的文化体系和精神世界,是以儒家文化成人或德性人格塑造思想为主脉之一,在儒释道三教争鸣融合的基础上结晶而成的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千百年来,儒学始终坚持以人文教化和培育新人为己任,它深信人性具备教化的一切要素和可能。一代代中国人就是在人生实践中塑造人格,在塑造人格中探索真理,从而演绎出华夏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也提炼出了内涵丰富的人生修养境界。
中国传统节日以农历为标准日期,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每一个节日均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气息与中国文化元素。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这些节日已经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也最能代表和体现传统文化的特征,可以说,传统节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与符号。传统节日作为特定的中国印象应该烙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与民族团结与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
中国的节日与西方的节日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西方节日有更多的人文娱乐气息的话,中国的传统节日则更多地浸透着中国人的以家庭为核心的传承传统、团圆和谐的人文情怀。
中小学要把传统节日教育列入活动课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蕴,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日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社会各界与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
所以,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国学启蒙和经典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将学生长期置于诵读经典的氛围之中,使之受到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增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学习与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同时挖掘国学经典中与品德、数学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知识融合点,使国学教育的触角伸及整个课程体系,形成整体的育人效应。
对于学生个体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每周评价。采用学习小组自评法,评价组员一周的诵读进度和记忆水平。由各班诵读小组的组长担任检测组长,在每周的周末逐一检测本组的同学,并将检测情况报告班长或老师。老师进行抽测并作相应的调整或要求。
2.每月评价。采用课题组老师进班抽查评价法,在每月的月底课题组老师进入各班抽查学生的当月诵读情况,并做好评分与记录工作。抽查结束,将抽查情况及时反映到各班班主任处。
3.学期评价。采用学期达标升级评价法。在每学期的期末,老师负责评价本班学生的诵读水平:能够背诵必读篇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学生,发给通过该篇目的达标证书。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欣橦;修养也是一种身份[J];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10年01期
[2]蔡金花;节日文化活动操作表[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1年05期
[3]杨艳;在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正确把握道德教育[J];考试周刊;2011年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