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作者】 付丰浩

【机构】 甘肃省民勤县西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素质教育推动下中国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家庭、学校、社会带给学生的压力一直有增无减,使得小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那么,作为现代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如何引导小学生,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幸福快乐的成人、成才呢?下面淡淡本人的几点粗浅认识,与大家商榷。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榜样对学生影响最大,榜样与威信成正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生又极具模仿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能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应立刻走向教室;要求学生手脸干净,校服红领巾整洁,教师就应精神饱满,衣着得体整齐;要求学生站有站姿,坐有坐姿,教师就应站如松,坐如钟;要求学生上课精神集中,认真听时,教师就应合理组织,讲得生动有趣……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二、平等民主,和谐相处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民恒敬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师了解情况,对症下药。师生有了感情,学生会把老师当做最知心的亲人,对你无语不谈,这样就能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更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温和、微笑、宽容、认同”,是我们实现和谐发展的八字法宝。在课余生活中,老师对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询问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和他们一起看书,努力用这种无微不至的爱去赢得他们的信任,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敢亲近老师,想亲近老师。课堂上,老师要转变角色,不能以权威者自居,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眼神、恰当的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种和谐、安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三、关心爱护,耐心开导
  爱护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爱”能点燃儿童自尊心的火花,老师的真诚爱护和信任,能使他们受到鼓舞,能激励其上进,能消除儿童的戒心。有各种不良行为的儿童,由于所受的批评指责较多,往往对老师存有戒心产生害怕、抵触等情绪。这种情绪只有老师的爱才能消除,只有消除了他们心理上的这些障碍老师的话才听得进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等要因人而宜。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帮助他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人格。若学生问题出现反复时,老师更要沉着、冷静,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绝不能一出现反复就认为他“朽木不可雕也”,火上心来,严厉斥责,要抓住他们错误思想的苗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既热情关怀,又严格要求,做到严中有情,严中有理。当他们有所进步时,要不失时机地鼓励,使他们不断向好的方向转化。
  四、贴近生活,以趣导之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谈论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最需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学生对心理健康课感兴趣,从而使健康课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讲究上课的技巧、艺术,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果非常好。心理健康课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如模拟角色、设置情景、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倾诉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有感而发,达到心理健康课的教育目的。
  五、建档追踪、全面挖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认识过程、智能状态、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做出的鉴定和评价的记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描述、分类的过程。建立心理档案一定要遵循平等性、保密性、教育性、科学性、发展性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档案内容可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首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中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为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制订工作计划、选择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是“教无定法”的。新时期的教师要培养新型的优秀学生,必须要有教育的机智,根据学生实际,讲究教育艺术,灵活地采用相应的方法,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捶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