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简论中国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现状
【作者】 杨彦楠
【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1、引言
我们都知道翻译能够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很短的时间,各方面发展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完善,可以说它是非常年轻的一门学科。文学批评因为文学文稿的历史性,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由于翻译学的年轻性,文学翻译批评的发展自然是不成熟的。随着人们对于翻译批评的不断研究,其中一些成就也当然有一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
2、理论渊源
既然我们研究的是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现状,就必须找到其理论支撑,首先必须明白到底什么是翻译批评,又什么是文学翻译批评呢?
2.1 翻译批评
许钧在其《翻译概论》中这样定义翻译批评:从广义上讲,翻译批评就是理解翻译与评价翻译;从狭义上讲,翻译批评是对翻译活动的理性反思与评价,既包括对翻译现象、翻译文本的具体评价,也包括对翻译本质、过程、技巧、手段、作用、影响的总体评价,而不论“具体评价”还是“总体评价”,都依赖并取决于相关的理论和一定的标准。翻译批评的价值在于通过实现其对象的价值而得以实现,也就是说,翻译批评在实现翻译的价值中实现自身作为批评主体的价值,它并不是翻译的附属品,其价值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并指导翻译的发展。因此,翻译批评主要体现其监督功能,分别对译者和读者进行监督。对于译者来说,是为了保证和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而对于读者来说,好的翻译批评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阅读文学作品,引发读者多维度的思考。
2.2 文学翻译批评
文学翻译批评,顾名思义,主要就是针对具体的文学译作或与译作有关的某种翻译现象所给出的评论,也就是对于文学作品翻译文稿的批评和鉴赏。文学是一切文字语言的最高形式,内涵丰富,想要译好相当不易,而且文学的阅读面非常广,教化责任重大。巩茗珠在对王宏印的著作《文学翻译批评概论》的书评中提到,文学翻译批评就是对翻译的讲义与评价,对翻译作品是否符合所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做出的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从翻译作品的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等层面进行具体客观的分析,这些分析评价对译本的产生具有指导性作用。
王宏印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中提到,文学翻译批评是“一门实证性的知性审美认知活动”。这句话高度概括出文学翻译批评具有实证基础、实践本质、审美研究、知性特征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文学翻译批评在翻译批评整体中占据了大多数,相关的研究也很活跃,因此形成了“强大的文学翻译批评实力”(杨晓荣,2005)虽然文学翻译批评不能覆盖翻译批评的全部内容,但其重要地位不可小觑。
3、我国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现状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虽然目前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很活跃,但是一些学者依然对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现状堪忧,甚至有人提出了“翻译批评危机论”。那么现在我国翻译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又具有什么问题呢?
3.1 我国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现状
肖维青在其《翻译批评模式研究》中,对我国目前的翻译批研究现状的调查进行了归纳,非常有说服力。
在他的统计中,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从改革开放以来到2007年的近30年以来,翻译批评研究的比重是非常少的,而翻译批评主要研究的也都是文学翻译批评。520本翻译类论著中,翻译批评只占到2.8%的比例。在许钧和穆雷的调查表中,也只占到3.9%的比例。在《中国翻译》这样的主流翻译杂志中,只有2002年有3篇翻译批评的论文,而往后五年都是空白。我也发现,这些研究大多是2007年以前的统计,那2007年至今已经又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情况是否有所好转呢?于是我到北京语言大学的图书馆进行进一步的查证,只找到从2008年到2014年这七年间所有《中国翻译》的装订本,然后参照肖维青对在2002——2007年开设的有关翻译批评的栏目及论文篇数做出如下统计:
表一:2008——2014年《中国翻译》发表翻译批评方面论文的情况
发现近七年来,翻译批评方面的论文数量相比之前要多一些,但大部分是对于书刊的评介以及对翻译作品的赏析,翻译批评的实践相对乐观一些,而且在2012年达到一个小高潮。但是,翻译批评理论方面的文章几乎是空白。
当然,以上研究者在统计时都自称是不完全统计,但是足以证明翻译批评相对于翻译领域其他门类的研究是凤毛麟角。因此,翻译批评这十年来在数量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关于翻译批评理论研究是翻译批评研究的薄弱环节,对翻译作品的评论并没有很大突破,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3.2 我国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了解到我国翻译批评研究的现状以后,不得不让人堪忧,那翻译批评出现这种研究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3.2.1 翻译研究范式的变更
其实,翻译批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我国从东汉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与翻译实践相伴的翻译批评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但翻译学进入20世纪最后几年时,翻译研究的范式发生了变更。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翻译研究领域是解构主义范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范式以诠释哲学为基础,它拆解了解构,破坏了系统,否定了中心,把研究的重点从结构内部转向了外部,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如意识形态,文化差异,权力操控等对翻译的影响。从此,人们就开始怀疑翻译批评在今天还有没有客观性,翻译批评还有没有标准,多元性批评会不会产生混乱,甚至翻译批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此等等,翻译批评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吕俊,侯向群,2009)
所以,翻译批评经常遭遇这样的窘境,我们总是会听到别人说,不要轻易写翻译批评,不少人认为:“批评文章写得再好,那也是二手文献,并没有太大的工作意义,就好比你针对一本独立著作,再怎样表达你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论点,你的意见还是站在对方发现的基础上的,何况这类文章不容易写得好。”(卢敦基,2008)
传统的观念受到了挑战,人们开始从思想根源上认为翻译批评并不重要,它只是文学翻译作品的附属品,对于它的研究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很多人就干脆不去了解它。思想上的懈怠是最根源的阻碍,不仅大众读者这样认为,甚至一些学者也会有这样的想法。翻译批评经受如此尴尬,就更不会有人去深入研究文学翻译批评了。这对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2.2 从事文学翻译批评的队伍问题
目前,文学批评有专业的队伍,翻译批评不仅没有专业的队伍,而想从事这方面事业的人也很少。目前,随着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逐步发展,其研究的范围扩大了,不仅有译文与原文对照的文本批评,译者的批评,而且有了翻译过程,译作影响与翻译理论的批评。这样就对研究翻译批评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有文学知识、文学修养、文学内涵作为积淀,还需要有翻译批评相关理论支撑,能够熟练运用翻译方面的知识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这都要求批评者不仅水平高,能力强,还要求功夫大。这都使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困难重重。
3.2.3 文学翻译批评的标准问题
翻译批评的标准问题一直以来是很有争议的一个话题,我们习惯在衡量评判一件事情时,总是要依照一定的标准,这样才会更加客观准确,不会那么随意。可是,翻译批评的标准本身就是没有定论的。
首先,传统的翻译批评的标准依附翻译理论的发展而变化,如果这一个理论消失没有了,或者被推翻了,相应的翻译批评的标准也就没有了,以此标准而进行的批评实践也就没有意义了。人们无法参考固定的标准,自然为翻译批评增加了难度。
其次,现在翻译批评的对象扩大了,标准自然多元化。从以前纯文学翻译的批评,扩大到对于译者各方面因素的批评,译者风格,译者策略,书评,译作馆藏量,借阅量等等,不同方面的批评有不同的标准,范围广,跨度大,却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这些因素都为文学翻译批评标准的建立提出了难题。
4、解决文学翻译批评危机的策略
上面提到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当然,我们无法在短期内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首先,我们要对翻译批评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对其研究也要足够重视,翻译理论的变化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把翻译批评附属在翻译理论的变化上,翻译批评的标准也不应该从翻译理论中推导,不是依据某种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而是应以价值学中的评价理论为依据。(吕俊,侯向群:2009)所以,我们应该扭转传统的看法,翻译理论本身也可以作为批评的对象。我们必须树立翻译批评的学科意识,逐步建立完整的翻译批评体系,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使这个研究领域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其次,我认为我国应该着重建立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队伍,研究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研究成果是非常有帮助的。合格的文学翻译批评者不仅要有知识及语言功底的积淀,也要有情感与思想上的素养,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国家可以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构建专业的翻译批评队伍,甚至是专门的文学翻译批评队伍,术业有专攻,可能会为此领域的发展带来一丝曙光。
最后,这也为我们年轻的翻译学习者提出了挑战,我们现在还处于翻译研究的入门期,我们可以把文学翻译批评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选择专攻实践还是专攻理论,现在就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做准备,这也是我们新一代学生必须肩负的责任。
5、结语
大家都在说,我们的翻译批评很弱,文学翻译批评似乎更弱。而翻译批评却很重要,翻译实践、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都需要翻译批评,不论评的好也罢,坏也罢,都可以反映出我们自己的思考,而这种批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培养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对于一个问题要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跟着大众思维走。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学科研究是不会进步的,社会也是不会发展的,我们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为翻译事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吕俊,侯向群.翻译批评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肖维青. 翻译批评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李明. 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李平,何三宁.翻译批评与鉴赏.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6]方克平.溯洄从美——从批评理论到文学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7]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注释:
[1]指翻译批评理论研究的论文。
[2]此百分比是翻译批评等相关论文占当年该杂志发表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我们都知道翻译能够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很短的时间,各方面发展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完善,可以说它是非常年轻的一门学科。文学批评因为文学文稿的历史性,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由于翻译学的年轻性,文学翻译批评的发展自然是不成熟的。随着人们对于翻译批评的不断研究,其中一些成就也当然有一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
2、理论渊源
既然我们研究的是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现状,就必须找到其理论支撑,首先必须明白到底什么是翻译批评,又什么是文学翻译批评呢?
2.1 翻译批评
许钧在其《翻译概论》中这样定义翻译批评:从广义上讲,翻译批评就是理解翻译与评价翻译;从狭义上讲,翻译批评是对翻译活动的理性反思与评价,既包括对翻译现象、翻译文本的具体评价,也包括对翻译本质、过程、技巧、手段、作用、影响的总体评价,而不论“具体评价”还是“总体评价”,都依赖并取决于相关的理论和一定的标准。翻译批评的价值在于通过实现其对象的价值而得以实现,也就是说,翻译批评在实现翻译的价值中实现自身作为批评主体的价值,它并不是翻译的附属品,其价值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并指导翻译的发展。因此,翻译批评主要体现其监督功能,分别对译者和读者进行监督。对于译者来说,是为了保证和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而对于读者来说,好的翻译批评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阅读文学作品,引发读者多维度的思考。
2.2 文学翻译批评
文学翻译批评,顾名思义,主要就是针对具体的文学译作或与译作有关的某种翻译现象所给出的评论,也就是对于文学作品翻译文稿的批评和鉴赏。文学是一切文字语言的最高形式,内涵丰富,想要译好相当不易,而且文学的阅读面非常广,教化责任重大。巩茗珠在对王宏印的著作《文学翻译批评概论》的书评中提到,文学翻译批评就是对翻译的讲义与评价,对翻译作品是否符合所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做出的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从翻译作品的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等层面进行具体客观的分析,这些分析评价对译本的产生具有指导性作用。
王宏印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中提到,文学翻译批评是“一门实证性的知性审美认知活动”。这句话高度概括出文学翻译批评具有实证基础、实践本质、审美研究、知性特征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文学翻译批评在翻译批评整体中占据了大多数,相关的研究也很活跃,因此形成了“强大的文学翻译批评实力”(杨晓荣,2005)虽然文学翻译批评不能覆盖翻译批评的全部内容,但其重要地位不可小觑。
3、我国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现状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虽然目前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很活跃,但是一些学者依然对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现状堪忧,甚至有人提出了“翻译批评危机论”。那么现在我国翻译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又具有什么问题呢?
3.1 我国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现状
肖维青在其《翻译批评模式研究》中,对我国目前的翻译批研究现状的调查进行了归纳,非常有说服力。
在他的统计中,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从改革开放以来到2007年的近30年以来,翻译批评研究的比重是非常少的,而翻译批评主要研究的也都是文学翻译批评。520本翻译类论著中,翻译批评只占到2.8%的比例。在许钧和穆雷的调查表中,也只占到3.9%的比例。在《中国翻译》这样的主流翻译杂志中,只有2002年有3篇翻译批评的论文,而往后五年都是空白。我也发现,这些研究大多是2007年以前的统计,那2007年至今已经又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情况是否有所好转呢?于是我到北京语言大学的图书馆进行进一步的查证,只找到从2008年到2014年这七年间所有《中国翻译》的装订本,然后参照肖维青对在2002——2007年开设的有关翻译批评的栏目及论文篇数做出如下统计:
表一:2008——2014年《中国翻译》发表翻译批评方面论文的情况
发现近七年来,翻译批评方面的论文数量相比之前要多一些,但大部分是对于书刊的评介以及对翻译作品的赏析,翻译批评的实践相对乐观一些,而且在2012年达到一个小高潮。但是,翻译批评理论方面的文章几乎是空白。
当然,以上研究者在统计时都自称是不完全统计,但是足以证明翻译批评相对于翻译领域其他门类的研究是凤毛麟角。因此,翻译批评这十年来在数量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关于翻译批评理论研究是翻译批评研究的薄弱环节,对翻译作品的评论并没有很大突破,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3.2 我国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了解到我国翻译批评研究的现状以后,不得不让人堪忧,那翻译批评出现这种研究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3.2.1 翻译研究范式的变更
其实,翻译批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我国从东汉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与翻译实践相伴的翻译批评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但翻译学进入20世纪最后几年时,翻译研究的范式发生了变更。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翻译研究领域是解构主义范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范式以诠释哲学为基础,它拆解了解构,破坏了系统,否定了中心,把研究的重点从结构内部转向了外部,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如意识形态,文化差异,权力操控等对翻译的影响。从此,人们就开始怀疑翻译批评在今天还有没有客观性,翻译批评还有没有标准,多元性批评会不会产生混乱,甚至翻译批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此等等,翻译批评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吕俊,侯向群,2009)
所以,翻译批评经常遭遇这样的窘境,我们总是会听到别人说,不要轻易写翻译批评,不少人认为:“批评文章写得再好,那也是二手文献,并没有太大的工作意义,就好比你针对一本独立著作,再怎样表达你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论点,你的意见还是站在对方发现的基础上的,何况这类文章不容易写得好。”(卢敦基,2008)
传统的观念受到了挑战,人们开始从思想根源上认为翻译批评并不重要,它只是文学翻译作品的附属品,对于它的研究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很多人就干脆不去了解它。思想上的懈怠是最根源的阻碍,不仅大众读者这样认为,甚至一些学者也会有这样的想法。翻译批评经受如此尴尬,就更不会有人去深入研究文学翻译批评了。这对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2.2 从事文学翻译批评的队伍问题
目前,文学批评有专业的队伍,翻译批评不仅没有专业的队伍,而想从事这方面事业的人也很少。目前,随着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逐步发展,其研究的范围扩大了,不仅有译文与原文对照的文本批评,译者的批评,而且有了翻译过程,译作影响与翻译理论的批评。这样就对研究翻译批评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有文学知识、文学修养、文学内涵作为积淀,还需要有翻译批评相关理论支撑,能够熟练运用翻译方面的知识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这都要求批评者不仅水平高,能力强,还要求功夫大。这都使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困难重重。
3.2.3 文学翻译批评的标准问题
翻译批评的标准问题一直以来是很有争议的一个话题,我们习惯在衡量评判一件事情时,总是要依照一定的标准,这样才会更加客观准确,不会那么随意。可是,翻译批评的标准本身就是没有定论的。
首先,传统的翻译批评的标准依附翻译理论的发展而变化,如果这一个理论消失没有了,或者被推翻了,相应的翻译批评的标准也就没有了,以此标准而进行的批评实践也就没有意义了。人们无法参考固定的标准,自然为翻译批评增加了难度。
其次,现在翻译批评的对象扩大了,标准自然多元化。从以前纯文学翻译的批评,扩大到对于译者各方面因素的批评,译者风格,译者策略,书评,译作馆藏量,借阅量等等,不同方面的批评有不同的标准,范围广,跨度大,却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这些因素都为文学翻译批评标准的建立提出了难题。
4、解决文学翻译批评危机的策略
上面提到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当然,我们无法在短期内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首先,我们要对翻译批评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对其研究也要足够重视,翻译理论的变化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把翻译批评附属在翻译理论的变化上,翻译批评的标准也不应该从翻译理论中推导,不是依据某种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而是应以价值学中的评价理论为依据。(吕俊,侯向群:2009)所以,我们应该扭转传统的看法,翻译理论本身也可以作为批评的对象。我们必须树立翻译批评的学科意识,逐步建立完整的翻译批评体系,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使这个研究领域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其次,我认为我国应该着重建立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队伍,研究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研究成果是非常有帮助的。合格的文学翻译批评者不仅要有知识及语言功底的积淀,也要有情感与思想上的素养,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国家可以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构建专业的翻译批评队伍,甚至是专门的文学翻译批评队伍,术业有专攻,可能会为此领域的发展带来一丝曙光。
最后,这也为我们年轻的翻译学习者提出了挑战,我们现在还处于翻译研究的入门期,我们可以把文学翻译批评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选择专攻实践还是专攻理论,现在就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做准备,这也是我们新一代学生必须肩负的责任。
5、结语
大家都在说,我们的翻译批评很弱,文学翻译批评似乎更弱。而翻译批评却很重要,翻译实践、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都需要翻译批评,不论评的好也罢,坏也罢,都可以反映出我们自己的思考,而这种批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培养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对于一个问题要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跟着大众思维走。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学科研究是不会进步的,社会也是不会发展的,我们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为翻译事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吕俊,侯向群.翻译批评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肖维青. 翻译批评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李明. 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李平,何三宁.翻译批评与鉴赏.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6]方克平.溯洄从美——从批评理论到文学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7]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注释:
[1]指翻译批评理论研究的论文。
[2]此百分比是翻译批评等相关论文占当年该杂志发表论文总数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