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下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刘善丽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五中学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以有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使语文课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
【正文】

《中国创新教育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CTF-120842)被列为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规划重点课题,本文是它的子课题《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号CXG-1105526)课题研究成果。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这是语文教师在改革与探索中所追求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要掌握有效的理念,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使得语文课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营造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上,作为教师必须要讲究教学的艺术。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合理诱导启发学生,灵活娴熟地掌握教育的机智,精选适度有益的训练,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活每个学生,使之积极参与,共同探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精选教学内容
  当代教学论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篇课文读下来,哪些地方能够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没能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需要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不必形成有效刺激,都必须加以考虑。教师没必要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讲解,而应该对内容进行筛选、删减,精选最必要的,抓住其精华、要点进行教学,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参与和理解。 
  三、优化教学结构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立足于教师的教,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往往陷入一厢情愿的“填鸭式”、“注入式”窠臼。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课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立足于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应把握好三个基本点:一是着眼于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展;三是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主要矛盾尽量在课内解决。 
  四、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变传统的竞争和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受到课堂气氛和群体情绪的影响。因而,优化教学情境,创造教学的最佳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情绪高涨,就容易产生教学共鸣。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
  1.深入钻研,细心品味,发掘出教材美的潜因。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世界。它充满了美,美的山河、美的故事、美的形象、美的思想、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钻研,细心品味,发掘出教材大量美的潜因来。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心神“入境”,让学生受其感染,被其熏陶,得其净化,获其美感,达到“励志移情”、“以美润心育人”的最佳教学情境。
  2.质疑激思,把学生带入疑问的情境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教学情境中。 
  3.精选时文,引进时代活水,增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感,向学生充分揭示语文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和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讲究导语设计艺术,调动初读课文的积极性。重视启发讲解艺术,增强分析课文的启发性。注意教学结尾艺术,增强总结课文的鲜明性。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也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 
  五、把握课堂关键环节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把握课堂的关键环节。
  1.导入:精心设计,引起学习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异开始。”教学情绪的构建往往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导入的作用就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学好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要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求知热情和对新知的好奇心,就应在课的导入阶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2.讲解:启发引导,激发创新思维。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展示学生的思维的过程,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的“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巧设问题,启发思维。在学生困惑处、教材重点处、关键处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如当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得差不多,认为没什么可想的时候,追问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寸步难行时,进行点拔,提出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当学生思维产生定势时,提出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等。
  3.反馈:把握时机,调动思维积极性。反馈能对学习过程起调控、激励作用。在反馈的时间上,应提倡延时反馈。教师不仅要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在学生回答后,也应再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让学生有再次思考判断的时间。这样延时反馈,更能调动多数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4.练习: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课堂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练习不但起着巩固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堂练习安排上,既要重视旧知的巩固,又要强调思维的拓展,在重视设计好基本题、变式题的基础上,注意设计思考题,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创新的技能。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摸索和探求适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策略,才能真正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任鹰,严正.语文教育学参考资料[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2]皮连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