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APP的教师网络研修可行性分析的问卷调查报告
【作者】 李世明 孔令儿
【机构】 甘肃省永靖县太极中学
【摘要】时至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到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互联网+”已正式进入我们的生活,而基于APP的教师研修也成为一种便捷、趣味、实效的新型方式。基于APP的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决策者、设计者、研究者与实施者的多元生活,它能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城乡学校和教师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与之相比较基于APP的教师研修有更多的优点。开展基于APP的网络教学研修,是创新教研形式、拓展教学研究途径、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词】APP;学习软件;可行性
【正文】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GS[2016]GHB1553号研究成果
一、调查的前期准备
为了能掌握尽量真实客观的信息,我们课题组决定充分利用组员周围同仁的实际的情况来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既我组本次调查计划面向我校教师及周边兄弟学校的同仁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
调研对象:以本地区中小学教师
调研方式:问卷调查法
访问调查法
阶段划分:
(一)前期准备阶段:
1. 查询有关资料,编写出调查问卷样稿,进行小范围试调查
2. 结合网络上的资源编写调查问卷,用手机APP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
3. 列出调查过程中可能遇的困难,预想好应对措施
(二)调查阶段:
1.运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实行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力求在能力范围内寻求最大影响
2.(访问调查法)鉴于能力有限,为收集尽可能多的真实信息,必要时抽取个别同行行进行相对详细访谈
(三)总结阶段:分析所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二、调查程序安排
根据原定计划:调查时间为10月10日——10月30日,包括:
准备阶段(10.1~10. 7):收集资料;调查方案设计与制定 ;问卷设计
实施阶段(10.17~10.24):小组成员动员、宣传组织教师参与答卷
结果处理阶段(10.25~10.31):整理、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三、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A.数据分析方案如下:
(一)整理数据
方案: 1、收集问卷星中的有效问卷,运用分组归类比较或描述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频数分布表或频数分布图
(二)编制统计图表或绘制统计图
1、运用柱状图或条形图对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进行更清楚的描述。
2、运用饼状图或条形图表现数据间的关系
B.具体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在问卷星发布后参与人136人,回收答卷为136份,均为有效问卷。
根据问卷分析,综合调查了人们使用手机以及一些APP的情况,其中有80.6%的人表示使用过一些学习软件和APP,所占比例较高,这就让APP学习的便携性、微化性的优势凸显出来,随着技术的发展,3G、4G网络的普及这个优势会继续加大。基本上智能手机都能正常的APP网络研修,硬件条件易于满足,费用支出低, “手机+电脑+APP”等融合性的终端产品方便用户随时随地的开展研修和娱乐应用,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未来,随着移动带宽、终端处理和存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终端可以发展为包括提供音乐、电视、游戏、聊天、交友、社区等在内的学习、娱乐中心[2]。
在调查手机APP进行学习的有用性和实效性中,有95%的人认为对学习还是有用的,其实在学习中使用学习软件或者APP能够迅速解决难题,节约时间去学习更多知识,移动互联的个人手机将能够为学习者创造“无缝学习环境”,学习者能够在不同情景中学习,并且通过作为媒介的个人设备,方便快速地从一个情景进入另一个情景,一方面手机上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利用APP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课程可以自主安排,网络要求低;但是如果使用不合理或者不能熟练使用的话,反而会造成困扰,所以有4%的人表示了怀疑。
在对于APP发展前景的问题上,有80%的人因为APP的碎片化、微性化等特点,使用APP进行学习也越来越普遍了,但也有20%的人认为不会取代传统学习方式和学习工具,即便是APP的作用、功能再强大,因为传统学习方式和学习的工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会被冲击。
总体来看,大家都承认APP对当今的生活有比较重大影响,76%的被调查对象承认通过App软件,可以接受认识自己志同道合或者感兴趣的人,在网络虚拟的空间实现共同的学习团体,通过互联网教学进行学习研修,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动态地组建虚拟学校和虚拟教师队伍,学生可以动态地组建虚拟班级,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也可以是动态虚拟的等等。
在分析中我们课题小组得出,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趋势下,越来越多人将APP作为一种主要的辅助学习工具,虽然还不是主要的学习平台,可是看好其发展前景的人所占比例很大。虽然移动终端学习和APP的应用在显示学习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更相信其有效性将大大提高,从而在对于我们的学习研修中有非常深刻的影响。那时“互联网+”教育将呈现出其全部内涵与最终形态,即“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1]所以本课题探究的APP在教室网络研修中的可行性也较为实际,对于引导本地区教师在研修中选择方式的多样性中有很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今日教育,2015,(5):1
[2]王竹立.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一、调查的前期准备
为了能掌握尽量真实客观的信息,我们课题组决定充分利用组员周围同仁的实际的情况来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既我组本次调查计划面向我校教师及周边兄弟学校的同仁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
调研对象:以本地区中小学教师
调研方式:问卷调查法
访问调查法
阶段划分:
(一)前期准备阶段:
1. 查询有关资料,编写出调查问卷样稿,进行小范围试调查
2. 结合网络上的资源编写调查问卷,用手机APP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
3. 列出调查过程中可能遇的困难,预想好应对措施
(二)调查阶段:
1.运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实行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力求在能力范围内寻求最大影响
2.(访问调查法)鉴于能力有限,为收集尽可能多的真实信息,必要时抽取个别同行行进行相对详细访谈
(三)总结阶段:分析所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二、调查程序安排
根据原定计划:调查时间为10月10日——10月30日,包括:
准备阶段(10.1~10. 7):收集资料;调查方案设计与制定 ;问卷设计
实施阶段(10.17~10.24):小组成员动员、宣传组织教师参与答卷
结果处理阶段(10.25~10.31):整理、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三、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A.数据分析方案如下:
(一)整理数据
方案: 1、收集问卷星中的有效问卷,运用分组归类比较或描述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频数分布表或频数分布图
(二)编制统计图表或绘制统计图
1、运用柱状图或条形图对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进行更清楚的描述。
2、运用饼状图或条形图表现数据间的关系
B.具体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在问卷星发布后参与人136人,回收答卷为136份,均为有效问卷。
根据问卷分析,综合调查了人们使用手机以及一些APP的情况,其中有80.6%的人表示使用过一些学习软件和APP,所占比例较高,这就让APP学习的便携性、微化性的优势凸显出来,随着技术的发展,3G、4G网络的普及这个优势会继续加大。基本上智能手机都能正常的APP网络研修,硬件条件易于满足,费用支出低, “手机+电脑+APP”等融合性的终端产品方便用户随时随地的开展研修和娱乐应用,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未来,随着移动带宽、终端处理和存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终端可以发展为包括提供音乐、电视、游戏、聊天、交友、社区等在内的学习、娱乐中心[2]。
在调查手机APP进行学习的有用性和实效性中,有95%的人认为对学习还是有用的,其实在学习中使用学习软件或者APP能够迅速解决难题,节约时间去学习更多知识,移动互联的个人手机将能够为学习者创造“无缝学习环境”,学习者能够在不同情景中学习,并且通过作为媒介的个人设备,方便快速地从一个情景进入另一个情景,一方面手机上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利用APP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课程可以自主安排,网络要求低;但是如果使用不合理或者不能熟练使用的话,反而会造成困扰,所以有4%的人表示了怀疑。
在对于APP发展前景的问题上,有80%的人因为APP的碎片化、微性化等特点,使用APP进行学习也越来越普遍了,但也有20%的人认为不会取代传统学习方式和学习工具,即便是APP的作用、功能再强大,因为传统学习方式和学习的工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会被冲击。
总体来看,大家都承认APP对当今的生活有比较重大影响,76%的被调查对象承认通过App软件,可以接受认识自己志同道合或者感兴趣的人,在网络虚拟的空间实现共同的学习团体,通过互联网教学进行学习研修,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动态地组建虚拟学校和虚拟教师队伍,学生可以动态地组建虚拟班级,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也可以是动态虚拟的等等。
在分析中我们课题小组得出,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趋势下,越来越多人将APP作为一种主要的辅助学习工具,虽然还不是主要的学习平台,可是看好其发展前景的人所占比例很大。虽然移动终端学习和APP的应用在显示学习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更相信其有效性将大大提高,从而在对于我们的学习研修中有非常深刻的影响。那时“互联网+”教育将呈现出其全部内涵与最终形态,即“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1]所以本课题探究的APP在教室网络研修中的可行性也较为实际,对于引导本地区教师在研修中选择方式的多样性中有很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今日教育,2015,(5):1
[2]王竹立.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