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情感的翅膀飞入语文课堂
【作者】 方曼丽
【机构】 浦江县黄宅镇治平中心小学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具有生命灵性与情感的艺术。情感是语文教学氛围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情感”这一因素,以情激情,以情施情,用情感资源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之火,挖掘学生的情感资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情感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课堂
【正文】
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说明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利用情感的作用强化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纵观小学语文中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情激情,以情施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的充分备课
(一)对教材熟练于心
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明确教材地位、作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练习和作业(包括随堂和课后)。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该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把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要点用准确生动的文字加以系统的阐述,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一般包括目录、课文、习题、插图。实验、注释等部分,课文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教材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检查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要上好课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悉,或对教材中实质性的内容没有吃透,上起课来必然穷于应付,教学效果不可能好。所以说,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主体部分。
(二)对教法、学法了如指掌
教师要在头脑中建立教法及学法体系,做到运用时心中有数。教师应该明确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特点和最佳运用范围,在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时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一节课中,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情况是少有的,往往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在备教法和学法时,则可以只写主要的,而不必面面俱到。其次,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均要以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为前提。第三,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要具有艺术性和可操作性。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要自然巧妙,恰到好处,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完美效果。教师要善于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将学法融于教法之中,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二、激情导入,引发学生情感
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处好戏的序幕。开头讲得好,就能先身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课堂上教师真挚的情感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感动着每一位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产生心灵上的感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就会怀着一种兴奋和强烈自我表现参与教学活动。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教师艺术化的课堂导语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激起学生渴望学习的情感。
如:教学《七颗钻石》一文,在上课伊始,教师讲述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都干涸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这个感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了解爱心的重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
又如《小英雄雨来》一课的的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接着放录音,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教师提问: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最后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励学生抓住切入点,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点燃了情感的火花。激情的导入,要求教师必须有感情,要认真研究、分析教材、研究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自己和作品中人物产生同感,以教师独特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三、媒体辅助,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场合产生的。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课的第一重锤要放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或者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再现文中描写的情景,或渲染情境,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感情,使学生触景生情,融入到情境中去,进入到文字描写的情感氛围之中,从而充分体验到情感之美。
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展示电影《长征》中红军长征的场景片段,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长征时环境的恶劣,红军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以及坚定的信念。通过声、光、色,把遥远的历史拉近,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视的实物图画,既增设了情境,也让不少学生对长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动情地谈话导入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了这首诗所表达的那种意境中,拨动学生情感的丝弦,进入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何愁学生会不投入课文、课堂之中。
又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大量的有关西双版纳人文风情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视觉印象,从而大大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既可以丰富教学,也可以使教学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较高境界,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果。
四、角色带入,迸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读的训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可见含情朗读也是培养情感的有效方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思想表达的深邃,简介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感情喷发的“火山”,感情积蓄的“高峡”,感情涌动的“激流”并加以体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会逐步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进入到角色中,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与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
如:教学《凡卡》一课,在学生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经历后,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凡卡的悲惨命运,我抓住“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这些动情处,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感动自己,感染让人。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慢慢融入到凡卡的生活中,最后把声声哀求表达得字字啼血,催人泪下,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后,感情更加丰富、细腻,对文章的感情更加全面、深刻。
语文课是一片青石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达到文、理、情相通的境界。我们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席云玲:《情感与语文教学》载《语文教学通讯》[J].1992年第9期。
[2]王丽萍:《让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升华》魅力中国[J].2008年16期
[3]王娜敏:《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途径》[J].2010年16期
[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说明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利用情感的作用强化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纵观小学语文中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情激情,以情施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的充分备课
(一)对教材熟练于心
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明确教材地位、作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练习和作业(包括随堂和课后)。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该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把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要点用准确生动的文字加以系统的阐述,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一般包括目录、课文、习题、插图。实验、注释等部分,课文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教材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检查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要上好课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悉,或对教材中实质性的内容没有吃透,上起课来必然穷于应付,教学效果不可能好。所以说,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主体部分。
(二)对教法、学法了如指掌
教师要在头脑中建立教法及学法体系,做到运用时心中有数。教师应该明确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特点和最佳运用范围,在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时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一节课中,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情况是少有的,往往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在备教法和学法时,则可以只写主要的,而不必面面俱到。其次,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均要以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为前提。第三,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要具有艺术性和可操作性。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要自然巧妙,恰到好处,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完美效果。教师要善于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将学法融于教法之中,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二、激情导入,引发学生情感
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处好戏的序幕。开头讲得好,就能先身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课堂上教师真挚的情感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感动着每一位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产生心灵上的感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就会怀着一种兴奋和强烈自我表现参与教学活动。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教师艺术化的课堂导语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激起学生渴望学习的情感。
如:教学《七颗钻石》一文,在上课伊始,教师讲述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都干涸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这个感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了解爱心的重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
又如《小英雄雨来》一课的的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接着放录音,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教师提问: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最后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励学生抓住切入点,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点燃了情感的火花。激情的导入,要求教师必须有感情,要认真研究、分析教材、研究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自己和作品中人物产生同感,以教师独特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三、媒体辅助,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场合产生的。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课的第一重锤要放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或者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再现文中描写的情景,或渲染情境,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感情,使学生触景生情,融入到情境中去,进入到文字描写的情感氛围之中,从而充分体验到情感之美。
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展示电影《长征》中红军长征的场景片段,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长征时环境的恶劣,红军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以及坚定的信念。通过声、光、色,把遥远的历史拉近,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视的实物图画,既增设了情境,也让不少学生对长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动情地谈话导入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了这首诗所表达的那种意境中,拨动学生情感的丝弦,进入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何愁学生会不投入课文、课堂之中。
又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大量的有关西双版纳人文风情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视觉印象,从而大大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既可以丰富教学,也可以使教学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较高境界,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果。
四、角色带入,迸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读的训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可见含情朗读也是培养情感的有效方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思想表达的深邃,简介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感情喷发的“火山”,感情积蓄的“高峡”,感情涌动的“激流”并加以体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会逐步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进入到角色中,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与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
如:教学《凡卡》一课,在学生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经历后,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凡卡的悲惨命运,我抓住“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这些动情处,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感动自己,感染让人。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慢慢融入到凡卡的生活中,最后把声声哀求表达得字字啼血,催人泪下,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后,感情更加丰富、细腻,对文章的感情更加全面、深刻。
语文课是一片青石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达到文、理、情相通的境界。我们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席云玲:《情感与语文教学》载《语文教学通讯》[J].1992年第9期。
[2]王丽萍:《让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升华》魅力中国[J].2008年16期
[3]王娜敏:《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途径》[J].2010年16期
[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