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兴趣领先 贴近生活 凸显个性——浅谈小学生作文指导教学的几点做法

【作者】 刘 惠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习作学习是小学生语文综合体验实践学习的主阵地,它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促使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更是丰富学生阅历成长的重要基地。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应该让孩子站在写作教学的中央,围绕“兴趣领先,贴近生活,凸显个性”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和指导,凸出教学的策略,回归习作教学的本真。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写作的兴趣激发出来了,才能让孩子爱上习作,喜欢习作,从枯燥的文字中解救出来;只有讲究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只有凸显个性,才能杜绝千篇一律,激发孩子的潜能;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学生找寻到写作的激情;只有融入真实的情感和体验,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生命的活力。
  一、让兴趣做孩子的引路人,占领学习主动的先机,自愿表述想法和要求。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感到棘手而又困难的事,无论我们怎么教,学生都写不出好文章,都感觉学生的文章只是一个没有肉血的躯壳支架,写者难堪,读者乏味。老师怕,学生慌,遇到有作文就叫人头痛。其实习作难,不是学生的问题,大多还是跟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脱离了实际,没有真正走进孩子们生活的天地,把握和捕捉相关的信息,加之,我们把教学目标定得太高了,用成人的要求去看儿童,评价也是单一的,一个班集体有七八十个小作家,可读者只有一个,凡是不符合读者喜好的就有可能就会一票否决,分数紧紧地拽在老师手里,唯恐学生多得了自己会少了什么似的,成了条款式的,加上老师的批语没有新意,孩子们也就没了兴趣,写作文也只是完成任务了。也才导致了作文教学难。现在提倡作文教学的读者多一些,那么要多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平时作文要让学生用欣赏的眼光赏析自己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找作文中的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段写得美,用的恰当了就给予表扬,笑脸,就给自己加分,老师在收老看看,给予适当的评语,什么什么都不错了,再怎么怎么就更好了,孩子们也就有兴趣和劲头了。曾记得几年前聆听了一位专家老师的《悦读漫画学写作》的精品作文课,形象直观的肢体语言,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习作的兴趣,为孩子们了创设学习作文的良好氛围。师生合作发出各种模拟的声音,为孩子们创设了想象的空间环境,诙谐而幽默的语言使听课的老师和学习的同学感到轻松自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写作文的用词准确,教学完成后准备写作了,根据教学板书后,用板书这一些词语,问孩子们,“你看看这些词语能否会给的文章增添一些趣味,当然你还会用哪些比他们都还好的词语呢?让我们在你的文章里去找找,好吗?”比如,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当灰太郎捡到这百元大钞,正喜不自禁的往学校跑时,一不小心,他怎么了?(悬念),同学就直接答出灰太郎掉进陷阱里去了,老师就及时引导到“哎呀,这不好玩,要怎么掉才好玩呢?学生也就纷纷说开来了,有的说“哐啷”一声,有的说“扑通”一下,还有的的说“波动、叮咚…….”,很多很多的拟声词也就出现了,孩子们在写作的时候就顺利成章的会把它们写在自己的作文里了。再继续引导说它掉下去的姿势动作呢?还会怎么喊呢?“妈呀”、“救命呀”等等词语也就出来了”,这样的词语孩子们也因印象深刻而终生难忘。因为有浓浓的兴趣,学生在自己的作文里,就能顺畅地把自己的想法自愿叙述出来,这体现了孩子是习作的主人,能站在习作的中央大声表述自己想法和要求。
  二、让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大题小作,评价奖励机制多样化。
  (一)在孩子作文的小天地里,高大尚、生硬、空洞枯燥的文字和过多成人化的事物,让学生头痛,也无从下手,摸不着边际,更不知道怎么去应对,总感到习作披着神秘的外纱,它不属于孩子们的世界,它离自己很远。所以新的小学语文课标里,不再把习作看作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而是看作小学生生活学习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学生的读书写字、交友、亲情、唱跳、游戏玩耍、活动、餐饮、运动、健康等等。如在课间休息时一起玩“跳格子”游戏,大家在快乐的输赢中享受着喊叫和喜悦;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同伴的认真拧着拖把,努力是地板干净明亮的样子;在篮球场上,互相争抢的过程和小伙伴投篮潇洒的动作,看球人佩服的尖叫声和助威时的表情手势等;下雨天父母手撑雨伞在学校门口等待自己的情景都无不再现了孩子童年真实生活的经历,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第一手材料,都能让孩子们找到习作的话题。我们不要刻意让同学们标新立异,寓意深刻等,要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身边的人和事,要让他们描述自己感兴趣的事和物。
  (二)写作其实就是说话和交流,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通过语言有序组织起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过程。但抽象空洞的语言和事物,高大尚的题目,对于孩子来说,的确要写好不容易把握,怎么能才让学生把这些较难掌握的成人化的题目写好呢?首先肯定的是要大题小作,从细处入手,把大的、成人化的题目变小,变成孩子们身边熟悉的人、事、物,变成孩子们生活的亲身经历的事件,变成大家都觉得是平凡的事和人。如学校举行的道德讲堂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心中”,让孩子们通过活动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时,要先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了解、学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歌曲、交流互动、观看音像资料等了解其与我们生活学习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样的行为和习惯才能体现呢?通过系列的分解学习后,同学们就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二十四个字离我们很近很近了,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顿时也就打开了话匣子,想说的太多太多了。例如“诚信”两个字,通过活动解读就会明白承诺别人的事要办到,生活、学习中要时刻反省自己对待他人时,自己是否也做到了。再通过阅读有关诚信的故事后,就会更加明白,诚实善良的人终究是会得到更过收获的,具体说说收获时,孩子就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谈论自己的观点了。再则如“爱国”,学生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无关,自己既没有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也没有什么创举,写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表达,感觉好难。这时教师引导可以通过生活中平凡的一件小事就行,如珍爱红领巾的行为都是爱国的表现;通过爱护学校的环境卫生也可体现爱;通过旅游中文明争做文明游客也是爱国的表现;通过爱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也是爱国的一种;通过努力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等等,事情小了,真实了,孩子们写起来也就踏实了,也就有话可说了。
  (三)习作评价激励机制多样化,树立学生习作的信心。
  奖励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获得成功的赞赏,是肯定和认可。它能帮助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培养对习作的喜爱。因此小学生的习作讲评一定要多以赏识为主,鼓励为主,每发现一个亮点就及时给予奖励和赞赏。但是奖励评奖的机制要多样化,评价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他们对习作的兴趣,他们就会把习作当作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如星级评价、作文集库、家长互动、校长表扬等让孩子们有不同点赞体验经历。当然评奖奖励过程中,除了激发兴趣外,还应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习作缺陷在哪里,星级为什么分一级、二级、三级?自己为什能得这个等级?好又好在哪里?如好在好词佳句用得恰当、准确,篇章结构构思合理等等。
  三、习作要凸显个性化,通过阅读其他文章成就独特魅力。
  一篇好文章,可以让阅读者赏心悦目,但是如果一个班的习作千篇一律,一个格调,一种风格,那么相信阅读者会百嚼而无味,了无生趣,也再无读下去的兴致了。所以每个同学的习作就要凸显自己的个性,要有不层面的文章,就像人一样要有不同的面容,那么该怎么去指导呢?首先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同样的意思使用不同的词句,同样的句式采用不同的修辞,同样的描写不同的内容叙述,就如同样的生活激起的浪花分大小,所要的结果是每朵浪花都美丽。同样的雪花,有不同飞舞飘落的姿势一样。其次在习作批改中要突出个性化就要有不同的读者去读同一篇文章,发出不同的言论和评价,多采用个人、小组、集体等方式去批阅。不要吝啬平时学生作文的分数,那只是一种手段和激励而已,给孩子们一个想要的分数,给他们一次成功快乐的喜悦。第三,通过阅读课本文章、课外文章,从中找寻自己喜欢的句段、好词佳句、修辞手法,领会别人习作的方法,积淀自己的素材,再根据不同事物采用不同的描述来丰富自己的文章,使自己的文章多姿多彩,具有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