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低年级聋生的品德养成教育

【作者】 韩恭福

【机构】 山东省龙口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低年级聋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是聋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具体的案例入手,探讨了低年级聋生品德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低年级聋生;品德养成;案例;方法和途径
【正文】 

  一、低年级聋生品德教育的现状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及个性的发展。这其中,带有明显社会化色彩的品德教育是聋教育中比较有难度的课题。对于低年级聋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主要是利用形象和动作表达,他们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能自由地理解别人的意愿。这种沟通上的障碍往往导致低年级聋童产生情绪焦虑,行为表现简单粗暴,经常会出现攻击,哭泣,退缩,任性,不合群等异常行为表现。而受制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语言发展特点,要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非常困难。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教师要么敷衍而过,要么放弃,多以批评或惩罚来指出聋生的问题行为,而甚少从品德的有效养成上着手。这使聋生的品德发展明显滞后于健全儿童,社会化程度降低。近几年,聋人团伙犯罪案件居高不下,伤害生命时手段之残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更从反面说明了应该从小就重视对聋生的品德教育。本文试从笔者的低年级聋生班主任工作中撷取几个案例,来探讨对低年级聋生进行品德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就教于同仁。
  二、具体的案例及分析反思
  案例一:
  一次,小意哭着来了,说小丁把他的校服画脏了。我一看,上面有好几道颜色不一的水彩笔画出的线条。通过调查发现,原来不仅是小丁,还有四个孩子也都参与了。于是,我让他们五个人一起去把衣服上的颜色洗掉。我在旁边监督指导着他们。最后,他们将衣服漂洗干净,还给了小意,并逐个向他道歉。
  分析反思:
  1、以行动弥补错误造成的后果。低年级聋生这样的从众行动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好玩”,而单纯的批评说教除了让他们感到害怕、羞愧以外,很难收到好的教育成效。本案例通过让犯错的学生用行动来作出弥补,让他们逐渐懂得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错了以后怎样修正。低龄的儿童通过亲身的行为和感受接受教育应该是比较适合他们的途径。
  2、教师要注意提高情绪的控制能力,要温和而坚定地指出孩子们的错误。在指导学生进行道歉时,一定要认真地让双方的眼神交汇。有专家说过,和孩子说话时,永远先和孩子有眼光的交流(Eye Contact)。如果你没有和孩子先进行Eye Contact, 那么孩子听不到你的话。对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来说,同样如此。认真的道歉,会让道歉者体会到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体会到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感受到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和成长;也能使对方感受到道歉者的诚心悔过,使双方的关系重新正常链接。
  案例二:
  上课时,发现教室地上有纸屑,我问到:“谁扔的?”孩子们马上辩解不是自己扔的,然后开始互相猜测和指责。于是,我接着又问:“谁来捡起来?”孩子们有些愣。其中一个孩子反应最快,马上举手说:“我!”然后快速地把纸捡了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当然,我也给予了他表扬。
  分析反思:
  1、小事情不过分纠缠责任,以解决问题为主。在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在处理低年级聋生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往往会在究竟是谁的责任上绕来绕去,最后还往往把自己搞晕了,各打五十大板了事。问题出现了,除了有些是必须搞清楚是谁的责任之外,许多小事情,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来用行动解决问题,而防止在一个小问题上过度纠缠,造成师生身心疲惫,老师发无名之火,学生行愤懑之实。结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生反而变得更加善于推卸责任,冷漠对人。
  2、品德教育不能忽略培养学生勇于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如果我们的教育注重的是为自己勇于负责感到骄傲,而不是因为自己负责了就要受到责难和羞辱,那么我们的孩子才会成长得更为坚强有力。
  案例三:
  今天在教室上课时,因为临时用笔要借孩子们的笔。当时,坐在前排的小乐的笔就摆在桌面上,自己就很直接地去拿他的笔。小乐愣了下,马上说“是我的笔”。我突然意识到我没有征求孩子的同意就去拿笔,这和我平时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多么不同。于是我问:“我用你的笔好不好?”他说“不好。”我放下笔,又去问小宝。小宝说:“好。”我就拿过来用了,用完之后还给小宝时说:“谢谢。”小宝说:“不谢。”
  分析反思:
  1、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具有教育的意义,有许多小事可能正是在这样的不以为意中丢失了它应该具有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契机。作为教师,必须时刻警醒,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对自己的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
  2、教师要注重良好行为的示范。对低年级聋生而言,身教永远胜于言教。教师在案例中和小乐、小宝的互动就是对学生之间借东西的良好示范。
  案例四:
  我们班新来了一个五岁的插班生小宇。一次课间,我透过办公室的窗户发现小毅领着他去楼外的厕所。小毅回来时牵着小宇的手,慢慢地领着他上楼。我在楼梯口等着他们。一见他们上来,我就表扬小毅做了好事。孩子一开始好像没反应过来,只是点点头,就领着小宇向教室走去。我看着他们一大一小的背影往走廊东头走去。中间小毅回头两次,每次我都伸出大拇指告诉他做得“好”,直到他们进教室。回到办公室不长时间,我感觉门口有个小脑袋,一看还是小毅。我以为他有什么事,他却笑了笑说“不知道”。我突然想,他是不是还在回味刚才的事呢?于是我又郑重地说了一遍,并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我能感觉到孩子的羞涩和喜悦。之后,孩子蹦跳着向教室走去。
  分析反思:
  1、孩子们需要被看到。尤其是当他有了好的行为之后被看到,这会固化他们好的行为模式,有利于他们品德的养成。
  2、多给予精神奖励。对于低年级聋生,我们习惯用物质奖励的形式。然而,就现在的孩子而言,物质奖励是有局限性的。相较而言,精神奖励是在具体、生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是心与心的碰撞,是关系的链接,更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并且它伴随的被奖励者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也是简单的物质奖励所无法比拟的。
  品德教育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人对自我,对他人,对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我们低年级聋生来说,由于听力的障碍,我们对他们的语言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对于品德养成方面,我们的确关注不多或者说不优。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之一的学校教育,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聋生的品德养成教育,并长期坚持,以促进聋生社会化的进程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