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活,品德之根
【作者】 方丹凤
【机构】 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治平中心小学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凭借新教材所呈现的一个个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精心构筑生活化、有童趣、多形式、开放性的活动平台,引导儿童走进生活,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提取蕴涵多重价值的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感悟品德。【关键词】新课程;生活;感悟;品德
【正文】
“人的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活动系统,人的发展是在整个生活空间中实现的。”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陶行知自美国留学归来,为了探索教育改革的道路,他全面考察了中国教育现状,通过考察他发现:中国教育的突出问题就是太重书本,教育与生活没有联系,教育没有溶入到儿童的生活之中。他认为“生活即教育” “教育只是生活反映出来的影子。”的确,学生们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采撷不尽的。
由此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这一活教材,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感悟、尝试,并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付诸于行动。只有这样,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才会更自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培养起来的品德行为,也将是更牢固的,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
一、体验生活,丰富品德认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此“体验”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新课程密切联系孩子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的乐趣。
如:在教学《上超市》时,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独自买东西的经历,而且大家都生活在农村,看见的只有小卖部。为此,我通过与家长联系,和学校里的小卖部商量,让学生在小卖部中挑选自己的东西,明确在小卖部中应该怎样购物。于是,我和学生讲清了要做的事,学生特别兴奋,小调查完成得十分认真,他们认真地调查了家中需要什么、爸爸妈妈想吃什么、自己所需要的又是什么。他们在小卖部中仔细地挑选自己的商品。
又如:在《进厨房》一课中,学生从来都未曾去感受过妈妈的辛苦。自以为进厨房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所以,我在课前与家长联系好,让学生在家中尝试着做一道菜,到了课中,学生彼此交流了做菜的辛苦,懂得妈妈的艰辛,更加知道了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不能挑食。
二、回忆生活,再次感悟品德。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本学期开学初,我发现学生回校后,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在交流什么呢?我试着与学生交流,结果我发现学生们都在谈在寒假中发生的让人难忘的事。于是,我放下手中的教材,而改为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回忆寒假中发生的让人难忘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正如鲁洁教授所强调的:“课程是为了生活”,为了促进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认为,真实生活经历、经验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的基础。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这种教育不是通过“说”完成,而是孩子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得到的生活。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再现生活,发展品德。
以往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常常注重在封闭的教室内讨论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然后在教室里练习怎样才能做好。即使布置一些课后的实践作业,也常常是只有布置任务,而无实施、反馈、交流,使之变成一种“花架子”、“装饰品”。这样的教育不能真正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更不能唤起学生追求美德的自我需求,知与行脱节。而追求融入生活的德育,推祟的是知行合一,即为学生开辟一条与他生活相连,与实践结合道路,让他们在广泛的生活世界中认知道德,提升自我,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富有凸现出美好道德的生活。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某些生活中完全逼真的场景往往难以迁移到学习中来,给课带来难度。这时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真实的生活。
如在教学《上超市》时,由于《品德与生活》的课时在时间上的安排,使得学生在购物之后到第二次上课时,购物的情景极有可能遗忘,这时我把摄像机拍摄下的学生购物的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给学生,面对着自己和自己熟悉的同学,学生的兴奋溢于言表。课中,学生观察得十分仔细,对于自己不够明白之处,能马上去问别人原因。并且学生通过民主评选,得出了最佳理财奖、最有礼貌奖、勇敢奖。品德在学生的讨论声中,得到的较大的发展。另外,我利用摄像机把大超市中的一些情况拍摄下来,让学生对上大型超市的规矩作一般了解,真正体现活动的实效性。
四、模拟生活情境,体验感知品德。
郭元祥博士在《生活与教育》明确提出:“脱离生活的道德灌输和说教式的德育,不能把学生培养成道德生活的主体,难以使学生完成人格的自我建构。”如果,将德育过程理性化,那么,培养的“学生有道德认识,但缺乏道德感,有道德观念,但缺乏道德生活。”这样的德育无疑是失败的,是可悲的。我们决不需要这样的德育!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事学生都没有经历过,没有感受,也不太可能在现实中进行感受,怎么办呢?我采用了模拟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体验感知品德。
如:在教学《麻烦事,我不怕》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麻烦事通过动脑是能够解决的,我让学生在课中模拟情境呈现了三件麻烦事:已经要上课了,可是丁丁忘带课本了;放学后,突然下起了大雨,可是冬冬没带雨伞,回不了家了;第二节下课后,小红感到头很疼。在这种情境的模拟比用文字表达更让学生明白,学生表达的欲望也增强了,学生的解决办法也各有特色。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中,为了让学生明白眼睛有重要性,学会同情盲人,帮助他们。我模拟了一组生活情境,(一人蒙上另外一人的眼睛),让蒙上眼睛的学生给少了一张嘴的笑脸补上小嘴巴,还让学生当一回盲人在教室里走一圈,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走的,为什么会这样走?让当盲人的同学说说,你在走时感觉怎样?你最希望的事是什么?然后,我再让一个学生当盲人,先前当盲人的同学做一个帮助他的人,其他同学观察,最后让他们也说说感受。正如卢梭所说: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孩子们去发现这些准绳。通过这一连串的情境模拟后,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眼睛的重要性,对盲人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
五、延伸生活,巩固品德。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践,提升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生活的质量。
如:在教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养成保护眼睛的好习惯,我把课延伸到生活,和班主任、家长一起督促学生习惯的养成。我设计了一个保护眼睛的表格,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护眼习惯。
总而言之,品德与生活紧密连在一起。生活中时时、事事演绎着道德行为的美与丑。生活启迪和教育着人,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星星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我们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他们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把孩子带进火热的现实生活,在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中,让他们变得更真、更善、更美,让生活这片沃土孕育学生的美德──这才是真正的、成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志宏主编 《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3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习资料选编》 浦江县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办公室 2004.3
[4]《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6
“人的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活动系统,人的发展是在整个生活空间中实现的。”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陶行知自美国留学归来,为了探索教育改革的道路,他全面考察了中国教育现状,通过考察他发现:中国教育的突出问题就是太重书本,教育与生活没有联系,教育没有溶入到儿童的生活之中。他认为“生活即教育” “教育只是生活反映出来的影子。”的确,学生们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采撷不尽的。
由此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这一活教材,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感悟、尝试,并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付诸于行动。只有这样,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才会更自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培养起来的品德行为,也将是更牢固的,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
一、体验生活,丰富品德认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此“体验”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新课程密切联系孩子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的乐趣。
如:在教学《上超市》时,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独自买东西的经历,而且大家都生活在农村,看见的只有小卖部。为此,我通过与家长联系,和学校里的小卖部商量,让学生在小卖部中挑选自己的东西,明确在小卖部中应该怎样购物。于是,我和学生讲清了要做的事,学生特别兴奋,小调查完成得十分认真,他们认真地调查了家中需要什么、爸爸妈妈想吃什么、自己所需要的又是什么。他们在小卖部中仔细地挑选自己的商品。
又如:在《进厨房》一课中,学生从来都未曾去感受过妈妈的辛苦。自以为进厨房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所以,我在课前与家长联系好,让学生在家中尝试着做一道菜,到了课中,学生彼此交流了做菜的辛苦,懂得妈妈的艰辛,更加知道了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不能挑食。
二、回忆生活,再次感悟品德。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本学期开学初,我发现学生回校后,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在交流什么呢?我试着与学生交流,结果我发现学生们都在谈在寒假中发生的让人难忘的事。于是,我放下手中的教材,而改为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回忆寒假中发生的让人难忘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正如鲁洁教授所强调的:“课程是为了生活”,为了促进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认为,真实生活经历、经验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的基础。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这种教育不是通过“说”完成,而是孩子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得到的生活。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再现生活,发展品德。
以往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常常注重在封闭的教室内讨论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然后在教室里练习怎样才能做好。即使布置一些课后的实践作业,也常常是只有布置任务,而无实施、反馈、交流,使之变成一种“花架子”、“装饰品”。这样的教育不能真正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更不能唤起学生追求美德的自我需求,知与行脱节。而追求融入生活的德育,推祟的是知行合一,即为学生开辟一条与他生活相连,与实践结合道路,让他们在广泛的生活世界中认知道德,提升自我,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富有凸现出美好道德的生活。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某些生活中完全逼真的场景往往难以迁移到学习中来,给课带来难度。这时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真实的生活。
如在教学《上超市》时,由于《品德与生活》的课时在时间上的安排,使得学生在购物之后到第二次上课时,购物的情景极有可能遗忘,这时我把摄像机拍摄下的学生购物的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给学生,面对着自己和自己熟悉的同学,学生的兴奋溢于言表。课中,学生观察得十分仔细,对于自己不够明白之处,能马上去问别人原因。并且学生通过民主评选,得出了最佳理财奖、最有礼貌奖、勇敢奖。品德在学生的讨论声中,得到的较大的发展。另外,我利用摄像机把大超市中的一些情况拍摄下来,让学生对上大型超市的规矩作一般了解,真正体现活动的实效性。
四、模拟生活情境,体验感知品德。
郭元祥博士在《生活与教育》明确提出:“脱离生活的道德灌输和说教式的德育,不能把学生培养成道德生活的主体,难以使学生完成人格的自我建构。”如果,将德育过程理性化,那么,培养的“学生有道德认识,但缺乏道德感,有道德观念,但缺乏道德生活。”这样的德育无疑是失败的,是可悲的。我们决不需要这样的德育!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事学生都没有经历过,没有感受,也不太可能在现实中进行感受,怎么办呢?我采用了模拟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体验感知品德。
如:在教学《麻烦事,我不怕》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麻烦事通过动脑是能够解决的,我让学生在课中模拟情境呈现了三件麻烦事:已经要上课了,可是丁丁忘带课本了;放学后,突然下起了大雨,可是冬冬没带雨伞,回不了家了;第二节下课后,小红感到头很疼。在这种情境的模拟比用文字表达更让学生明白,学生表达的欲望也增强了,学生的解决办法也各有特色。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中,为了让学生明白眼睛有重要性,学会同情盲人,帮助他们。我模拟了一组生活情境,(一人蒙上另外一人的眼睛),让蒙上眼睛的学生给少了一张嘴的笑脸补上小嘴巴,还让学生当一回盲人在教室里走一圈,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走的,为什么会这样走?让当盲人的同学说说,你在走时感觉怎样?你最希望的事是什么?然后,我再让一个学生当盲人,先前当盲人的同学做一个帮助他的人,其他同学观察,最后让他们也说说感受。正如卢梭所说: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孩子们去发现这些准绳。通过这一连串的情境模拟后,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眼睛的重要性,对盲人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
五、延伸生活,巩固品德。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践,提升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生活的质量。
如:在教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养成保护眼睛的好习惯,我把课延伸到生活,和班主任、家长一起督促学生习惯的养成。我设计了一个保护眼睛的表格,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护眼习惯。
总而言之,品德与生活紧密连在一起。生活中时时、事事演绎着道德行为的美与丑。生活启迪和教育着人,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星星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我们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他们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把孩子带进火热的现实生活,在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中,让他们变得更真、更善、更美,让生活这片沃土孕育学生的美德──这才是真正的、成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志宏主编 《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3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习资料选编》 浦江县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办公室 2004.3
[4]《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