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借媒体 精于提问——写在《硕鼠》课堂教学后

【作者】 边宗英

【机构】 山东省东营市育才学校

【摘要】“学贵知疑”。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语文教学中,只要科学地掌握了课堂提问的度、量、衡,廉洁一定能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多媒体与提问度量衡
【正文】 
  怎样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众多语文专家意在探讨的问题,在本次公开课中,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把多媒体和语文课堂有机结合,对于激发学生情感,突出学习重点,解决学习难点,的确有些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利用电教媒体的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下面我就公开课浅谈以下自己的这两点体会。
  一、多种电教媒体优化组合,提高教学效率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真正能运用于每个教师的教学课件不是很多,因而我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语文教学软件,有选择地将多种电教媒体优化组合,引入课堂中,给学生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1、图画展示,激发情感——激情飞扬
  有人说:“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感情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因而我把精力集中到“情”字上,深入解剖作品进入角色,竭尽全力挖掘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转移到学生身上,为此,我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声像结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移情效果。比如,在课堂开始,我首先出示了“硕鼠”的图画,再结合同学们平时积累,引导学生在图像中寻找情感,理解“硕鼠”之意,一下子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对着图画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而深刻理解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完成学习目标之一。
  2、投入吟诵,朗读激情——视听同步
  一般来说,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咏诵能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在听知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准备了诗歌的配乐诗朗诵,当那感情浓厚、入情入境的朗诵播放时,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呜,情不自禁地高咏起来,表情、姿态、言语、声调也随之变化。如此的情境和气氛,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恨的同化境地,使课堂高潮迭起,对“硕鼠”的恨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弥漫了整个课堂。在此氛围中,学生比较自然地把握住诗的思想感情,使课堂结构达到最优化,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
  3、视频展示,直观醒目,突出重点
  《硕鼠》一诗,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语言凝练,于是我把诗的全部内容制成实物投影。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他们分析诗的艺术特色。直观醒目的教学手段,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衔接过渡自然,环环相扣,从整体上处理教材,把握课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特意将“土”“国”“郊”的释意和直观图片展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分析和诱导上来。难点迎刃而解,重点明显突出。
  教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是客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动成分,是主体。在课堂中引入计算机多媒体,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仅凭老师一线嘴的封闭状况,将多种媒体优化组合,把从主体中得来的问题通过客体还给主体,得到了教、育双丰收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度、量、衡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这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这次公开课评比给我的收获是教师应当注意课堂提问的度、量、衡。
  1、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果是过深过难的问题,学生大多数都不会,全凭教师灌输,这只是完成了一种提问的形式。如果是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可对答对流,这只是表面繁荣。常此以往,会养成学生思维懒惰,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那么,如何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过: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解《硕鼠》一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诗的思想内容。这个问题我认为就恰当至度。
  2、课堂提问要以一当十——量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就是这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包括两具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在备课时精挑严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克服课堂提问随意性。譬如《硕鼠》一文,三章的形式相同,内容相近,为此我就抓住关键,重点分析提问其中一章的内容,其余两章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可见课堂提问不能以量压人而应以一当十,使教师提出的问题真正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检查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
  3、课堂提问要积极评价——衡
  提问手段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的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或者不全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知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者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衡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贵知疑”。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语文教学中,只要科学地掌握了课堂提问的度、量、衡,廉洁一定能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05期中《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12期《略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