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教学过程的三重境界

【作者】 赵东方

【机构】 山东省费县第二中学

【摘要】教学中要像斫轮的轮扁注重实践、心手相应、技艺精湛,更要采取合适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自己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教学中要像运斤成风斫去鼻泥的匠石那样艺高人胆大,充满自信,勇于创新,更应关注教学的合作者学生的配合。作为教师,还应该像郭橐那样用育树之心育人,舒展学生的个性,顺应学生的天性,因材施教。
【关键词】教学过程;探索;反思;顿悟
【正文】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中学教学中也存在着这三种境界:既有初登教坛,初生牛犊不怕虎,小成即满的自傲与自信;又有教学之路上艰难跋涉,自我反思后的疑惑;更有一种困惑过后的柳暗花明,上下求索、千思百虑之后的豁然开朗。
  一、探索中陶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庄子·天道》中有一则轮扁斫轮的故事,轮扁的一番话很耐人寻味:砍削木材制作车轮,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心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的手艺全国无人能比,我一心想把技艺要传授给我的儿子,但是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
  我们教师教学中要像斫轮的轮扁那样注重实践、心手相应、技艺精湛,更要采取合适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自己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并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超越自己。而不是像轮扁那样空有一身本领,不能把自己的知识、技能灵活自如的传授,有时还会抱怨学生不得要领。
  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在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的提高。有的在各级讲课比赛中获奖,有的在各类教学论文大赛中获奖,这时就会有人沾沾自喜,自以为掌握了教学的真谛,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感,小成即满。还有的老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自以为能驾轻就熟的驾驭教材、驾驭课堂,不再用心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凭着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用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愿意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灵活的组织课堂教学,致使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课堂思维的深刻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不高。
  要使课堂教学高效,就离不开教学反思。课程专家叶澜说:“一个人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能更好地把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课堂,融入平时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在教学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理论化的教学经验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让优秀生出色发展,让中等生超常发展,让学困生自信发展。
  二、探索中反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庄子·徐无鬼》中有则运斤成风的故事:楚国郢人(住在都城郢的人)和匠石,两人有一套绝技,郢人在鼻尖上用白粉涂上苍蝇翅膀似的薄薄一层,匠石能用斧子把这层白粉轻轻削去。匠石在表演这套绝技时,态度从容,抡起大斧,顺着郢人的鼻尖削下,只听得斧子在空中呼的一声,白粉就完全被削掉。而郢人的鼻子却丝毫不受损伤。郢人也脸不变色,神情自若。宋国的宋元君得知此事,感到很惊奇,想亲眼看看。他托人找到匠石,恭敬地请了来。不料匠石说:“对不起,现在没法表演了,因为我的好朋友郢人已经去世,我失去了表演绝技的唯一伙伴了!”
  我们在教学中要像运斤成风斫去鼻泥的匠石那样艺高人胆大,充满自信,勇于创新,但千万不要忘了需要合作者。我们教学的合作者就是学生,没有学生的配合,我们就像运斤成风的匠石,只能忘“斤”兴叹。
  为了和学生思维同步,搞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就需要在探索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就需要了解学生原生态的思维,了解学生的思维现状与知识现状,了解具体的教情与学情,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使教学高效、实用,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材研究和教学中藏之于心、用之于行的技艺固然值得赞叹;述之于口、行之于文的本领更是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更好地与同行切磋,更好地把自己的心得、经验传授给他人,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
  怎样把自己的经验积累与教学思索述之于口、行之于文,怎样才能更好的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许多教师为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反思中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有问郭橐植树的方法,他回答说:“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其天者全而其性得”。只要“不害其长”便能使之“硕而茂”;只要“不抑耗其实”,便能使之“早而蕃”,作为教师,应该像郭橐那样用育树之心育人。舒展学生的个性,顺应学生的天性,因材施教,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学生自由地吸取养份,自由地生长,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为寻求最佳教育效果,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改进。按照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按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
  郭橐种树,顺乎天性。我们教学更应顺乎学生的天性,不能让学生性急地生长。任何催生知识的方法和拔苗助长一样,欲速则不达。题海战术获取的知识和催熟的知识,就像施了增长素、膨大素的水果一样,看起来高效,可是吃起味道不对,甚至对人体有害。
  教学中不断的借鉴吸收、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的结合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当知识的积累、反思的积累、理念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就像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书法一样,随时会引发教师教学灵感的触动。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教师在教学探索中历经化蝶脱茧的阵痛,在反思中顿悟,就像如米的苔花一样,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