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引导学生预习的几种策略
【作者】 王 艳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摘要】现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常常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学习生字词语。但课前预习往往仅仅停留在读书上,没有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让预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需要一定的策略。【关键词】 语文;预习;策略
【正文】
现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常常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学习生字词语。但课前预习往往仅仅停留在读书上,没有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设计一定的问题去引导启发学生,这样的预习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呢?有的学生由于没有一定的预习“压力”,甚至连书都懒得去读一遍,又怎能去好好预习呢?
针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课前预习这一方法地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叶圣陶先生认为,预习时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理解课文,正是‘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相应和”,所以是“训练阅读的最重要的阶段”。笔者对小学语文预习方面进行了研究,觉得以下几种预习的策略会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产生较好的效果。
一、情感体验法。
此种预习方法主要适用于诗歌类课文的预习。对于诗歌,小学生了解甚少。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也是受比较亲近的人的影响。对于诗歌类课文的预习,我们采用的较多的方法便是朗读,在朗读中来体验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来感受诗歌中的押韵和平仄等。
例如苏教版小语第十册第一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篇现代诗歌。笔者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诗歌表现出来的情感。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后,便认真朗读起来。十几分钟后,检查班级中几名平常读书不太好的同学,读得都比较出色。事后想想:学生预习时,比较投入,加之诗歌内容比较浅显,读起来朗朗上口,他们能很快从朗读中感受到对祖国深深地爱。
二、推测理解法。
对于古诗词类课文的预习,笔者认为可以使用推测理解法。所谓“推测理解法”,是指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中词语的意思,这时,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推测进行理解。长久以往,通过多次训练,学生一定能牢固掌握一些古诗词中常用词语的意思,无形中学生就形成了学习古诗词的能力了。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语第十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笔者没有要求学生去找资料翻译出诗的大意,而让学生自己先作理解,对不明白的词语意思进行推测,结果当然没有查资料来的准确,但学生学习效果反而好。学生对“儿童急走追黄蝶”中“急走”预习时理解为“快速地走”,在课堂上笔者给予了纠正,学生的记忆犹为深刻,理解了古代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三、“全面开花”法。
此种预习方法适用与精读类课文的预习。精读类课文往往教师要讲授两三课时,但要在两三课时内将文章所呈现的一切都告诉学生,不太可能。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好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尽量掌握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这在预习精读类课文时就要做到“全”。
第一步: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时,务必做到:对(字音读正确)、通(语句读顺畅,不加字,不漏字)。课文读熟了,也就扫清了阅读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贯穿于小学阶段语文课前预习始终的最基本方式。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外,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在预习时去朗读一些跟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的有关生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
第二步:理解字词。
对于生字、新词的预习,可以借助字典或词典等工具,笔者曾给学生设计具体的预习生字、新词的表格。
在“字意”这一栏中,要求学生选择根据这个生字在课文中所组成的词语中的意思填写,这就遵循了语文学习中借助语言环境学习字、词、句的原则。
第三步:质疑问难。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和重、难点,教师先教给学生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久而久之,学生掌握了方法,并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者也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自行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而且应该注意质疑要少而精,集中目标,突出最重要问题来提问。在预习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应该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第四步:理清思路。
文章的段落层次可以在学生预习时让他们来划分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第五步:感知情感。
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的把握,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预习时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为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打下伏笔。
第六步:开放拓展。
对于课文中需要准备的一些开放性材料,可以让学生到课本、工具书以外的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如图书馆、展览馆、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使用。学生在预习实践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布置学生预习苏教版小语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就按照上面的六个步骤展开预习,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其中的第三步,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预习问题:1、“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2、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学生预习时就抓住了这两个中心问题展开学习。在其中的第六步,笔者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图书等去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学习课文时就显得非常轻松。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有计划地认真地启发、引导,教一点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可以通过预习培养能力的。正如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课前预习不正是学生用来“捕鱼”和“渔”吗?当然,教学相长也,教师传授的“渔”也正是在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的。教学无止境,吾将上下而求索!
现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常常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学习生字词语。但课前预习往往仅仅停留在读书上,没有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设计一定的问题去引导启发学生,这样的预习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呢?有的学生由于没有一定的预习“压力”,甚至连书都懒得去读一遍,又怎能去好好预习呢?
针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课前预习这一方法地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叶圣陶先生认为,预习时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理解课文,正是‘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相应和”,所以是“训练阅读的最重要的阶段”。笔者对小学语文预习方面进行了研究,觉得以下几种预习的策略会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产生较好的效果。
一、情感体验法。
此种预习方法主要适用于诗歌类课文的预习。对于诗歌,小学生了解甚少。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也是受比较亲近的人的影响。对于诗歌类课文的预习,我们采用的较多的方法便是朗读,在朗读中来体验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来感受诗歌中的押韵和平仄等。
例如苏教版小语第十册第一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篇现代诗歌。笔者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诗歌表现出来的情感。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后,便认真朗读起来。十几分钟后,检查班级中几名平常读书不太好的同学,读得都比较出色。事后想想:学生预习时,比较投入,加之诗歌内容比较浅显,读起来朗朗上口,他们能很快从朗读中感受到对祖国深深地爱。
二、推测理解法。
对于古诗词类课文的预习,笔者认为可以使用推测理解法。所谓“推测理解法”,是指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中词语的意思,这时,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推测进行理解。长久以往,通过多次训练,学生一定能牢固掌握一些古诗词中常用词语的意思,无形中学生就形成了学习古诗词的能力了。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语第十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笔者没有要求学生去找资料翻译出诗的大意,而让学生自己先作理解,对不明白的词语意思进行推测,结果当然没有查资料来的准确,但学生学习效果反而好。学生对“儿童急走追黄蝶”中“急走”预习时理解为“快速地走”,在课堂上笔者给予了纠正,学生的记忆犹为深刻,理解了古代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三、“全面开花”法。
此种预习方法适用与精读类课文的预习。精读类课文往往教师要讲授两三课时,但要在两三课时内将文章所呈现的一切都告诉学生,不太可能。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好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尽量掌握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这在预习精读类课文时就要做到“全”。
第一步: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时,务必做到:对(字音读正确)、通(语句读顺畅,不加字,不漏字)。课文读熟了,也就扫清了阅读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贯穿于小学阶段语文课前预习始终的最基本方式。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外,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在预习时去朗读一些跟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的有关生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
第二步:理解字词。
对于生字、新词的预习,可以借助字典或词典等工具,笔者曾给学生设计具体的预习生字、新词的表格。
在“字意”这一栏中,要求学生选择根据这个生字在课文中所组成的词语中的意思填写,这就遵循了语文学习中借助语言环境学习字、词、句的原则。
第三步:质疑问难。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和重、难点,教师先教给学生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久而久之,学生掌握了方法,并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者也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自行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而且应该注意质疑要少而精,集中目标,突出最重要问题来提问。在预习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应该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第四步:理清思路。
文章的段落层次可以在学生预习时让他们来划分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第五步:感知情感。
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的把握,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预习时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为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打下伏笔。
第六步:开放拓展。
对于课文中需要准备的一些开放性材料,可以让学生到课本、工具书以外的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如图书馆、展览馆、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使用。学生在预习实践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布置学生预习苏教版小语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就按照上面的六个步骤展开预习,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其中的第三步,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预习问题:1、“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2、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学生预习时就抓住了这两个中心问题展开学习。在其中的第六步,笔者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图书等去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学习课文时就显得非常轻松。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有计划地认真地启发、引导,教一点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可以通过预习培养能力的。正如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课前预习不正是学生用来“捕鱼”和“渔”吗?当然,教学相长也,教师传授的“渔”也正是在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的。教学无止境,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