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插上情感的翅膀,放飞感悟的心灵——寓“情”于语文教学
【作者】 杨 艺
【机构】 山东省东营市晨阳学校
【摘要】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令学生如痴如迷的情境,调动他们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把语文课堂升华为获取知识、享受艺术、陶冶情操的精神殿堂。【关键词】渲染情境;亲历体验;移情入境;反复涵咏;情动于衷
【正文】
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常常依赖于一定的情境。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有时难以理解和想像文字所描述的意境,难以体验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学生意思都已领会,有的都已会背,但是却并未引起他们内心的触动,即使是感人至深的内容,朗读或背诵时,感情也很淡薄,甚至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比较多的停留在外在的知识灌输和记忆上而未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我们教师没能把学生的心灵引入文本,让他们随着课文内容产生情感的流动。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令学生如痴如迷的情境,调动他们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把语文课堂升华为获取知识、享受艺术、陶冶情操的精神殿堂。
一、渲染情境,触境生情
课堂上,光靠空洞的讲解、呆板的分析是无法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隽永、语言的优美的,无法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的。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上面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情味,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体察世界,感受美好人生呢?
要充分利用形象、情感激活学生的大脑,把他们带入课文的情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情感得到激发,提高他们对文本的感悟。
学习何其芳的《秋天》一文时,我通过秋天的具体可感的画面,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兴味,然后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在优美的音乐中包含激情的朗诵。情趣盎然中再让学生配上音乐朗诵。
教师深情的朗诵和画面、音乐场景的创设就是学生情感迸发的诱因。强烈情感氛围,优化的情境,迅速促使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兴奋。在这样的情感状态下,学生的心理被激活而处于异常兴奋、激动的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感受欲望和敏锐的感受能力,想像和联想变得更为丰富。自己的参与朗诵更加深了这种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二、亲历体验,移情入境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领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心理活动。缺乏情感体验的融入,教育或许能在大脑中留下痕迹,但无法在心灵中、在人生中留下震撼。因此,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以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支点,通过情境练说、变换角色、换位思考等形式,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绪化、经验化,给学生以一种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我在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盲孩子孤独寂寞的心灵时是这样来设计的:让学生闭上双眼,静默5分钟,你的感受如何?你最渴望的是什么?面对盲孩子,你想说什么,说出你的心里话,抒发你心中的感情,面对盲孩子,我想对你说……;面对盲孩子的影子,我想对你说……;面对萤火虫,我想对你说……;我想对自己说……。学生在盲人的黑暗中体会到了盲孩子的情感,在一次次难忘的体验中感受到情、享受到美、体味到爱。
三、反复涵咏,情动于衷
很多人存在一种误解:文章读得快,读得多就是好。其实未必,如果不能掌握“咬文嚼字”反复涵咏的读书方法,一味求多求快,就会成人们平常嘲笑的“半瓶醋”。另外因为担心陷入肢解文本的误区,很多老师淡化了分析文本语言。事实上阅读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精读文章,脱离品味语言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就容易流于肤浅,甚至会造成曲解。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强调从文本的语言入手,绝不能忽视对字、词、句、段的咀嚼品味。宋代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意思是读书时,一定不要匆匆忙忙,不要只求速度,而是要细细品读,反复揣摩,推敲,琢磨书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潜心专注的品味,不断掂量玩索,鉴赏比较,才能真正理解内容,同时也能培养起审美情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等反复涵咏,体味文中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动情语言,批文入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于漪老师说过:“激情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充满激情。充沛的情感,能打动学生的心,并把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学内容上去,“亲其师而信其道”,“情动乎衷而形于言”,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真情的自然流露。
教师要做到语言动情、批文入境,在情感的处理上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真诚。课堂教学语言并不是刻意地故作多情。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热爱语文教学,热爱所教的课文,才能使课堂语言具有真诚的情感,这是形成课堂语言情感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钻细研教材,批文入情,“未成曲调先有情”;讲课时,倾注满腔热情,完全进入角色,使教师、文本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第二要恰当。教师课堂语言的情感基调要与课文情感内容相一致,这就要准确地把握一个“度”。情感基调不可过高,过高就会“矫情”;也不可过低,过低就无法奠定课文的情感基调。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样的课文,教师的情感基调定位是“悲伤”,但应该“悲而适度”。如果悲伤过度竟然失声痛哭,就会给人以做作之感,反而影响了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反之如果语言比较淡漠,缺失“悲伤”的基调,也无法打动学生
总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感就是在对各种作品的反复涵咏过程中感悟规律意蕴,进而形成他们心灵中的一种积极创造的力量。”在反复涵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
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常常依赖于一定的情境。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有时难以理解和想像文字所描述的意境,难以体验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学生意思都已领会,有的都已会背,但是却并未引起他们内心的触动,即使是感人至深的内容,朗读或背诵时,感情也很淡薄,甚至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比较多的停留在外在的知识灌输和记忆上而未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我们教师没能把学生的心灵引入文本,让他们随着课文内容产生情感的流动。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令学生如痴如迷的情境,调动他们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把语文课堂升华为获取知识、享受艺术、陶冶情操的精神殿堂。
一、渲染情境,触境生情
课堂上,光靠空洞的讲解、呆板的分析是无法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隽永、语言的优美的,无法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的。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上面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情味,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体察世界,感受美好人生呢?
要充分利用形象、情感激活学生的大脑,把他们带入课文的情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情感得到激发,提高他们对文本的感悟。
学习何其芳的《秋天》一文时,我通过秋天的具体可感的画面,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兴味,然后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在优美的音乐中包含激情的朗诵。情趣盎然中再让学生配上音乐朗诵。
教师深情的朗诵和画面、音乐场景的创设就是学生情感迸发的诱因。强烈情感氛围,优化的情境,迅速促使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兴奋。在这样的情感状态下,学生的心理被激活而处于异常兴奋、激动的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感受欲望和敏锐的感受能力,想像和联想变得更为丰富。自己的参与朗诵更加深了这种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二、亲历体验,移情入境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领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心理活动。缺乏情感体验的融入,教育或许能在大脑中留下痕迹,但无法在心灵中、在人生中留下震撼。因此,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以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支点,通过情境练说、变换角色、换位思考等形式,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绪化、经验化,给学生以一种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我在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盲孩子孤独寂寞的心灵时是这样来设计的:让学生闭上双眼,静默5分钟,你的感受如何?你最渴望的是什么?面对盲孩子,你想说什么,说出你的心里话,抒发你心中的感情,面对盲孩子,我想对你说……;面对盲孩子的影子,我想对你说……;面对萤火虫,我想对你说……;我想对自己说……。学生在盲人的黑暗中体会到了盲孩子的情感,在一次次难忘的体验中感受到情、享受到美、体味到爱。
三、反复涵咏,情动于衷
很多人存在一种误解:文章读得快,读得多就是好。其实未必,如果不能掌握“咬文嚼字”反复涵咏的读书方法,一味求多求快,就会成人们平常嘲笑的“半瓶醋”。另外因为担心陷入肢解文本的误区,很多老师淡化了分析文本语言。事实上阅读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精读文章,脱离品味语言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就容易流于肤浅,甚至会造成曲解。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强调从文本的语言入手,绝不能忽视对字、词、句、段的咀嚼品味。宋代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意思是读书时,一定不要匆匆忙忙,不要只求速度,而是要细细品读,反复揣摩,推敲,琢磨书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潜心专注的品味,不断掂量玩索,鉴赏比较,才能真正理解内容,同时也能培养起审美情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等反复涵咏,体味文中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动情语言,批文入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于漪老师说过:“激情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充满激情。充沛的情感,能打动学生的心,并把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学内容上去,“亲其师而信其道”,“情动乎衷而形于言”,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真情的自然流露。
教师要做到语言动情、批文入境,在情感的处理上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真诚。课堂教学语言并不是刻意地故作多情。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热爱语文教学,热爱所教的课文,才能使课堂语言具有真诚的情感,这是形成课堂语言情感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钻细研教材,批文入情,“未成曲调先有情”;讲课时,倾注满腔热情,完全进入角色,使教师、文本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第二要恰当。教师课堂语言的情感基调要与课文情感内容相一致,这就要准确地把握一个“度”。情感基调不可过高,过高就会“矫情”;也不可过低,过低就无法奠定课文的情感基调。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样的课文,教师的情感基调定位是“悲伤”,但应该“悲而适度”。如果悲伤过度竟然失声痛哭,就会给人以做作之感,反而影响了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反之如果语言比较淡漠,缺失“悲伤”的基调,也无法打动学生
总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感就是在对各种作品的反复涵咏过程中感悟规律意蕴,进而形成他们心灵中的一种积极创造的力量。”在反复涵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