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剖析及疏导

【作者】 郭兰香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教育局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而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处理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现就小学生逆反心理进行如下分析。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剖析
  (一)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
  1.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每次竞赛都得名次,这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相一致。因此,随着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便会采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办法,对抗父母日趋升高的期望值。
  2.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限制过多,他们对孩子都有自己的设想 ,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设想出发,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做出了详尽的规划,并提出种种“注意事项”。这样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生活在父母和教师为他们划定的条条框框里,自由活动的空间十分小,行动的自主权被剥夺。他们对于加在自己身上的过多限定深为反感,有的孩子不惜屡屡犯“戒”、犯“禁”,以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
  (二)自身个性
  1.小学生好奇心强烈,探究欲望旺盛,对任何事情都希望探个究竟,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他们想解除自己的好奇点。   
  2.随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断完善,他们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能力增强了,于是,自主意识萌发了。他们要求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他们会挣脱师长的管制,竭力自行其是。
  3.有些小学生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顾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育因素
  1.老师和家长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比如,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思维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3.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大心理压力,出现逆反心理。比如,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的疏导
  (一)用心去关怀、爱护每个学生
  关怀学生是每个教师的教育修养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关怀不限于物质生活条件和身体健康与否,更重要的是关怀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的未来。因此关怀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喜怒哀乐、性格、才能、兴趣、情感和意志等,还要了解学生心灵上所有闪光的东西。就算是比较差的学生,他也有自己的优点,正如我一直坚持的,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爱护学生即是要爱护和发展学生身上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消极因素,发展学生的积极因素,在处理学生本身存在的消极因素方面则要慎重,一般认为“公正”处理比较合适,既不严又不松,即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又不感到压抑,自觉地纠正错误,要使学生认识到宽恕是爱护,责罚也是爱护,最终目的是帮助他消除逆反心理,努力学习。
  (二)打造良好的班集体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同学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期望和要求
  热情期望是教师爱的自然流露。它具有丰富的内涵,真挚的爱和热切的希望可以使一个人获得新的生命和力量。当然,对学生的爱,不能发展在溺爱,爱的同时还要严格要求。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主要表现在:严肃的教育态度,严明的组织纪律,严格的管理制度方面。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对学生给予殷切的期望,同时要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花朵,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学生成为有用人才。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与学生在理解信任的前提下沟通思想,让学生信任你,信服你,再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俗话说,谈心容易动心难,不动其心也枉然。所以,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的时候,真诚相待,沟通思想,树立信心,这样,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以矫正,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可观,学生的内心世界将会闪烁无限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