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高中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策略
【作者】 许娟娟
【机构】 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在高中美术课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使学生获得成功感的同时,又有所提高,使其个性得以发展。相信这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时的欢乐,更有可能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关键词】高中美术课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策略
【正文】
高中生处在青春发育期,是兴趣发展的主要阶段,而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是兴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符合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也要符合美术本身就是视觉艺术这一特点。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以前或传统的那种教师专制的那种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既是在课堂上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下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好朋友。美术教育方式的创新,是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走到学生中间去,扮演“剧目的设计师”,并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乐于跟学生一起学习、表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又兼任指导者的职位,引导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美术活动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
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特点创造性的使用美术教科书。高中学生学习相对比较枯燥乏味,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较大。所以在美术课上,我们教师就要尽可能的创造出一种相对比较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既能学到丰富的美术知识与人文精神,又能缓冲学生学习上的压力,起到一种精神上的“休闲”。为此,我首先对美术教科书上的知识进行了精选,打破美术课本固有的教学秩序,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先进行教学,并以此作为激发学生美术兴趣的突破口,唤醒起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例如在开学初,我就首先选择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一课进行教学,并充分结合了我们本土的许多优秀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考察,并且以照片或者速写等的形式把你认为是优秀的建筑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作品举办成一次以“古老的安丘”为主题的展览;在课堂上又将课本知识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摆脱了过去一味就书论书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缺点。创造性地把美术教科书与本地丰富的自然环境与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分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把学生分小组,运用研究、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美术教学。作为高中学生,由于对美术课程设置的意义缺少一定的认识,所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对美术的反映也普遍比较冷淡。具体表现有:主动提问很少,发言很少,主动参与讨论很少。而事实上有许多的美术作品恰恰又很需要通过学生的讨论、辨析、发表个人见解等形式来完成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所以我在课堂上改变过去以传授式为主,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能动性,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教师把主动权更多地交到学生手中,在整个教学中更多的是起协调、引导、总结发言的作用。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对美术课的兴趣也增加了。并且可喜的是有些学生能主动的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不但注重了美术的课本知识,还关注起一些与自己周围生活有关的美术事物与现象。
鼓励学生收集美术作品,组织美术作品展览。随着社会商业化的发展,各种美术图片与资料越来越丰富。有名画的印刷品,有各种电影海报,有产品广告、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高中生虽有求真求美的心理愿望与天性,但由于功课上的压力过大,学生对身边这些美术事物关注很少,甚至熟视无睹。为此,我在美术的教学上,突破课堂四十五分分钟的局限。与学校宣传组、团委部门合作,不定期时常举办各种主题性美术资料作品展。这样不但能增强收集者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对于其他参观者也是一种美术兴趣的激发,我们还在整个展厅的一角还留下了意见发表栏,让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看法与感想、或有什么更好的建议。让这一次次的美术展览不但成为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课堂,更成为一个以美术为主题的学生互动场所。
营造学习氛围,感受艺术无穷之魅力,保证学习时间依据课标精神,整合、优化美术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校本研究,使之贴近生活实践。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邀请校友、名家来校现身献艺,打开学生视角,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学会欣赏。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可举行人物写生、石膏头像写生、文化衫涂鸦比赛、墙报比赛、毛笔字钢笔字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诱导学生自发地挤出时间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从而保证了学习时间,提高美术技法水平。提高认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高学习兴趣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美术学习能提升审美观点和鉴赏能力,完善人格,也能开发智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内在动力,引导他们走进美术的殿堂,感受艺术之美。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美术教学只有走出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去感受大自然之美,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和灵感,产生创作欲望和创造力。走进社会生活实践,解决美术问题。美术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美术知识去探索、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美术的应用价值,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情感体验;运用现有教学设备,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创造力。
转变教育观念,提升美术教学品质。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教师应该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要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并从中获得美的体验;美术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个体差异,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愉快和成功的体验,并在愉悦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从而做到“寓教于乐”;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探究美术的奥秘。教师在选择美术素材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作为老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信任鼓励的课堂语言,使高中生在获得成功感的同时,又有所提高,使其个性得以发展。相信这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时的欢乐,更有可能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中生处在青春发育期,是兴趣发展的主要阶段,而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是兴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符合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也要符合美术本身就是视觉艺术这一特点。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以前或传统的那种教师专制的那种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既是在课堂上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下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好朋友。美术教育方式的创新,是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走到学生中间去,扮演“剧目的设计师”,并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乐于跟学生一起学习、表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又兼任指导者的职位,引导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美术活动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
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特点创造性的使用美术教科书。高中学生学习相对比较枯燥乏味,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较大。所以在美术课上,我们教师就要尽可能的创造出一种相对比较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既能学到丰富的美术知识与人文精神,又能缓冲学生学习上的压力,起到一种精神上的“休闲”。为此,我首先对美术教科书上的知识进行了精选,打破美术课本固有的教学秩序,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先进行教学,并以此作为激发学生美术兴趣的突破口,唤醒起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例如在开学初,我就首先选择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一课进行教学,并充分结合了我们本土的许多优秀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考察,并且以照片或者速写等的形式把你认为是优秀的建筑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作品举办成一次以“古老的安丘”为主题的展览;在课堂上又将课本知识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摆脱了过去一味就书论书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缺点。创造性地把美术教科书与本地丰富的自然环境与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分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把学生分小组,运用研究、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美术教学。作为高中学生,由于对美术课程设置的意义缺少一定的认识,所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对美术的反映也普遍比较冷淡。具体表现有:主动提问很少,发言很少,主动参与讨论很少。而事实上有许多的美术作品恰恰又很需要通过学生的讨论、辨析、发表个人见解等形式来完成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所以我在课堂上改变过去以传授式为主,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能动性,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教师把主动权更多地交到学生手中,在整个教学中更多的是起协调、引导、总结发言的作用。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对美术课的兴趣也增加了。并且可喜的是有些学生能主动的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不但注重了美术的课本知识,还关注起一些与自己周围生活有关的美术事物与现象。
鼓励学生收集美术作品,组织美术作品展览。随着社会商业化的发展,各种美术图片与资料越来越丰富。有名画的印刷品,有各种电影海报,有产品广告、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高中生虽有求真求美的心理愿望与天性,但由于功课上的压力过大,学生对身边这些美术事物关注很少,甚至熟视无睹。为此,我在美术的教学上,突破课堂四十五分分钟的局限。与学校宣传组、团委部门合作,不定期时常举办各种主题性美术资料作品展。这样不但能增强收集者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对于其他参观者也是一种美术兴趣的激发,我们还在整个展厅的一角还留下了意见发表栏,让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看法与感想、或有什么更好的建议。让这一次次的美术展览不但成为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课堂,更成为一个以美术为主题的学生互动场所。
营造学习氛围,感受艺术无穷之魅力,保证学习时间依据课标精神,整合、优化美术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校本研究,使之贴近生活实践。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邀请校友、名家来校现身献艺,打开学生视角,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学会欣赏。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可举行人物写生、石膏头像写生、文化衫涂鸦比赛、墙报比赛、毛笔字钢笔字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诱导学生自发地挤出时间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从而保证了学习时间,提高美术技法水平。提高认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高学习兴趣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美术学习能提升审美观点和鉴赏能力,完善人格,也能开发智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内在动力,引导他们走进美术的殿堂,感受艺术之美。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美术教学只有走出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去感受大自然之美,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和灵感,产生创作欲望和创造力。走进社会生活实践,解决美术问题。美术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美术知识去探索、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美术的应用价值,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情感体验;运用现有教学设备,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创造力。
转变教育观念,提升美术教学品质。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教师应该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要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并从中获得美的体验;美术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个体差异,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愉快和成功的体验,并在愉悦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从而做到“寓教于乐”;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探究美术的奥秘。教师在选择美术素材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作为老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信任鼓励的课堂语言,使高中生在获得成功感的同时,又有所提高,使其个性得以发展。相信这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时的欢乐,更有可能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