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随笔化作文教学,还孩子写作的兴趣
【作者】 王景芳
【机构】 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摘要】作文课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阵地,为转变这一状态,大胆尝试随笔化作文教学,以激发写作兴趣、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言语人格为目标,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改变了以往作文课难的局面。【关键词】自能作文;随笔化;培植;养护;言语生命
【正文】
作文教学难似乎是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作文课也成为困扰师生的一大阵地。教师惮精竭虑,千方百计地想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学生搜肠刮肚,挖空心思地想得到老师的好评。结果却差强人意,学生流水帐般的作文缺乏激情,毫无生气。久而久之,教师丧失了耐心与信心,学生消磨了锐气与意志,作文教学消沉于平庸和冷漠之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曾一度陷入作文教学的困扰之中。
直到有一天,读了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了叶圣陶先生如何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深受启发。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与笔者谈到了他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当他谈到“不教”时,我心里也充满了疑惑,叶老是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理应十分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会不教孩子学写作文呢?带着疑问,耐心读下去才恍然大悟。
原来,叶老从来不教孩子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只是要求子女每天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自己决定,但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子女每天写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甚至看人打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便要求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读给他听,但是从来不会给予“写的好或不好”之类的评价。只会说“我懂了”或“我不懂”,当听到“我不懂”时,孩子便会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直到父亲听得明白。
读到此处,掩卷沉思,其实,叶老教子作文的方法,是教学生“自能作文”的最好的方法。首先,叶老注重了读,学写作文必须要大量的阅读,读是学话的最佳途径。其次,叶老还关注了孩子的兴趣,读自己喜欢读的,写自己喜欢写的,依孩子的兴趣而定,从不加以限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一切便没有阻力。第三,作文讲究文通句顺,叶先生所谓的“不懂”即“不通”,“懂则通”。叶先生教育引导孩子的方法实在值得称道。看似无法,实则妙法也。
孩子需要教育,写作需要引导,这个导也要得法,所谓“大道无痕”,要寄“形于无形”之中,切忌大谈特谈写作技巧,当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于方法时,也是把学生的创作才能抹杀之际。作为学生的写作启蒙教师,我倍感肩上责任重大,时下,正提倡养护孩子的言语生命,只有把孩子的表达欲望、说话兴趣养护好了,才能培养出写作的幼苗。正是基于此,我和我的孩子们与随笔化作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笔化写作”是一种以随笔为主要写作方式的生命化写作教学体系。随手而写的文字都可以叫“随笔”。它顺应人的言语生命成长规律,以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言语人格为目标,以“表现存在本位”为基本理念,以随时随地、随形随意的随笔写作为基本写作方式,以情境随笔课、随笔展示课、随笔读悟课、随笔评议课、随笔成文课、读书随笔课为主要课型,以读、评、改、展为促进手段,以顺应、养护、培植、激励、唤醒、磨砺为着力点,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读中自悟,读写互动,在日常随意写作和课堂有序修改的有机结合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人的写作潜能,实现真切、自信、个性、畅快表达。
在小学阶段,随笔化作文主要在于以顺应养护为主,以指导磨砺为辅。随笔化写作教学就是用“激励”的原则,先把学生的言语表达潜能激发出来,加以养护、培植、激励和唤醒,让学生敢于表达,勤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我个人认为,随笔化作文,其主旨就在于一个“随”字,随心而动,随性而记,在日常生活中情感喷薄而出的时候,随笔记录,可以随手记下生活中能够激起表达欲望的任何人和事,也可以是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游戏、玩耍,在参与之后的那份激情呼之欲出时,给学生一支笔,酣畅淋漓的记录。记录的时候不讲究章法,不做修辞、遣词造句的约束,只做情感的宣泄。写完之后,下一步的工作才是自我修改,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做文字上上的功夫。
遵循随笔化作文的原则与目标,我尝试着把随笔化作文应用到了我的作文课堂上,从情境随笔开始,先转变孩子们对作文课的态度,以兴趣引领为主。第一次作文活动,是玩同舟共济的游戏,刚刚接触到随笔作文,便给作文课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学生的文章中,真切的记录了他们对作文课的深刻感受:“在我的记忆中,作文课一直是枯燥无味的,今天的一节作文课改变了我的想法,我不再怕上作文课……我喜欢上作文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写作的兴趣,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学生从最初的一上作文课就头疼到盼着上作文课,实现了破茧化蝶般的转变。
随着随笔化作文教学在课堂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一些优秀、精美的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们班李亚辰、李浩宇等多名同学的作品发表在齐鲁晚报上。许奕萱等同学的文章发表在《小学生文摘》上,多名学生作品在滨州市小作家协会征文比赛中获奖。为了给更多的孩子提供展示的机会,我将学生作品收集、整理,汇编成班级作品集。《小脚丫》刊物记录着随笔化作文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与进步……
随笔化作文,改变了我的作文教学,改变了孩子对作文课的态度,还给了孩子写作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作文法讲义》 开明出版社
[3]《小学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作文教学难似乎是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作文课也成为困扰师生的一大阵地。教师惮精竭虑,千方百计地想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学生搜肠刮肚,挖空心思地想得到老师的好评。结果却差强人意,学生流水帐般的作文缺乏激情,毫无生气。久而久之,教师丧失了耐心与信心,学生消磨了锐气与意志,作文教学消沉于平庸和冷漠之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曾一度陷入作文教学的困扰之中。
直到有一天,读了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了叶圣陶先生如何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深受启发。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与笔者谈到了他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当他谈到“不教”时,我心里也充满了疑惑,叶老是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理应十分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会不教孩子学写作文呢?带着疑问,耐心读下去才恍然大悟。
原来,叶老从来不教孩子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只是要求子女每天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自己决定,但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子女每天写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甚至看人打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便要求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读给他听,但是从来不会给予“写的好或不好”之类的评价。只会说“我懂了”或“我不懂”,当听到“我不懂”时,孩子便会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直到父亲听得明白。
读到此处,掩卷沉思,其实,叶老教子作文的方法,是教学生“自能作文”的最好的方法。首先,叶老注重了读,学写作文必须要大量的阅读,读是学话的最佳途径。其次,叶老还关注了孩子的兴趣,读自己喜欢读的,写自己喜欢写的,依孩子的兴趣而定,从不加以限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一切便没有阻力。第三,作文讲究文通句顺,叶先生所谓的“不懂”即“不通”,“懂则通”。叶先生教育引导孩子的方法实在值得称道。看似无法,实则妙法也。
孩子需要教育,写作需要引导,这个导也要得法,所谓“大道无痕”,要寄“形于无形”之中,切忌大谈特谈写作技巧,当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于方法时,也是把学生的创作才能抹杀之际。作为学生的写作启蒙教师,我倍感肩上责任重大,时下,正提倡养护孩子的言语生命,只有把孩子的表达欲望、说话兴趣养护好了,才能培养出写作的幼苗。正是基于此,我和我的孩子们与随笔化作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笔化写作”是一种以随笔为主要写作方式的生命化写作教学体系。随手而写的文字都可以叫“随笔”。它顺应人的言语生命成长规律,以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言语人格为目标,以“表现存在本位”为基本理念,以随时随地、随形随意的随笔写作为基本写作方式,以情境随笔课、随笔展示课、随笔读悟课、随笔评议课、随笔成文课、读书随笔课为主要课型,以读、评、改、展为促进手段,以顺应、养护、培植、激励、唤醒、磨砺为着力点,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读中自悟,读写互动,在日常随意写作和课堂有序修改的有机结合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人的写作潜能,实现真切、自信、个性、畅快表达。
在小学阶段,随笔化作文主要在于以顺应养护为主,以指导磨砺为辅。随笔化写作教学就是用“激励”的原则,先把学生的言语表达潜能激发出来,加以养护、培植、激励和唤醒,让学生敢于表达,勤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我个人认为,随笔化作文,其主旨就在于一个“随”字,随心而动,随性而记,在日常生活中情感喷薄而出的时候,随笔记录,可以随手记下生活中能够激起表达欲望的任何人和事,也可以是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游戏、玩耍,在参与之后的那份激情呼之欲出时,给学生一支笔,酣畅淋漓的记录。记录的时候不讲究章法,不做修辞、遣词造句的约束,只做情感的宣泄。写完之后,下一步的工作才是自我修改,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做文字上上的功夫。
遵循随笔化作文的原则与目标,我尝试着把随笔化作文应用到了我的作文课堂上,从情境随笔开始,先转变孩子们对作文课的态度,以兴趣引领为主。第一次作文活动,是玩同舟共济的游戏,刚刚接触到随笔作文,便给作文课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学生的文章中,真切的记录了他们对作文课的深刻感受:“在我的记忆中,作文课一直是枯燥无味的,今天的一节作文课改变了我的想法,我不再怕上作文课……我喜欢上作文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写作的兴趣,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学生从最初的一上作文课就头疼到盼着上作文课,实现了破茧化蝶般的转变。
随着随笔化作文教学在课堂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一些优秀、精美的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们班李亚辰、李浩宇等多名同学的作品发表在齐鲁晚报上。许奕萱等同学的文章发表在《小学生文摘》上,多名学生作品在滨州市小作家协会征文比赛中获奖。为了给更多的孩子提供展示的机会,我将学生作品收集、整理,汇编成班级作品集。《小脚丫》刊物记录着随笔化作文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与进步……
随笔化作文,改变了我的作文教学,改变了孩子对作文课的态度,还给了孩子写作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作文法讲义》 开明出版社
[3]《小学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