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曾桂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


广西陆川县古城镇中心学校 曾桂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什么是语文素养?它是一个内涵无限丰富外延无比深广的概念,不仅包含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还指向学生的情意态度、审美观念、个性品质和价值取向。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目标是立体的、多维的。而传统语文教学过多关注书本知识与学科技能,忽视综合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人才呈现出不完善的智能结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传统语文教学采用班级授课的方式,其最大弊端是整齐划一、千人一法。几十个人济济一堂,听着同一个教师的讲授,读着同一本教材,学习着同一个课题,保持着同一个进度。其教学形式以灌输和告诉为主要特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这种把教学限制在狭窄的空间里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影响甚至阻碍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以下是笔者在新课标教学实践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目标呈现出丰富和立体的态势,培养了学生五种意识。
  1.自主意识。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办报办刊、演出、故事会、辩论赛等;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有关的研究专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什么”“怎样学”都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参与选定主题,制定研究方案,在实施中提供一定的咨询,整个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的激发点。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一种“接受教育”,这种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化,逐渐变得循规蹈矩而没有个性。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自主地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问题都来源于学生主体,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从感兴趣的事或直接经验入手,确定了很多有意义的专题,如“小金鱼是怎样睡眠的”“城市居民怎样过春节”“关于城区‘禁白(禁止白色污染)’的研究”等话题。让学生在生活中选择研究的主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当一个学生脑袋中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并时时努力着寻求答案时,他就有希望成为一个大可造就的人。
  3.合作意识。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小皇帝”“小公主”们在长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不乐意、也不会与人交流、合作,缺乏与人合作的品质。而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性学习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强调“共同讨论”,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许多学习任务都必须是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完成。如关于荆门城区“竹皮河的治理”的调查研究,在共同商量好方案后,学生分工协作,有的到环保局了解情况,有的去沿河一带实地考察,有的走访附近居民,有的负责查阅环境治理的资料……综合性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与外界的交往,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品质。
  4.社会意识。
  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一个人工作的永恒动力和不竭源泉,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和民族都要求其成员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直至家庭、朋友等尽责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和周围世界,如环保问题、健康问题、社区文化问题、百姓生活、城市建设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对社会、对家乡、对他人的一份责任感。在“竹皮河的治理”研究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花费了大量财力,又发现沿河一带的污染有卷土重来的趋势,他们发出“珍爱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呼吁。综合性学习,密切了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5.信息意识。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多种媒体、多种信息的出现,要求人们具有采集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以往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学生无需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与信息,从而导致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淡漠、能力薄弱。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深入研究某一课题,或调查访问,或实地考察,或上网查询,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学习的需要科学处理这些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已有语文知识和积累的各种方法能力完成自己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下转第53页)
(上接第54页)
  二、学习形式多样性,教学方式也要灵活多样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开展综合性学习,就是要打破僵化滞后的教学格局,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广泛实践的机会。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是宽松的,它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教和学的程式,从研究课题的选定,到研究进程的安排,学生都相当自由。综合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以说,探究性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没有探究,综合性学习就无从谈起。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探究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课前在教师的激发下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使自己拥有发现问题的眼睛,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为综合性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其二是亲身参与到课题的筛选、方案的制定、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之中,在学习中发展能力,增强内心体验;其三是学习活动结束后的自我反思、总结、评价,为下一次的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成为下次学习的新的起点。整个学习过程实际就成为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素养的动态发展过程。
  2.变整齐划一为独具个性。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元智力,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教育若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那么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因此综合性学习主张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并提出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五大目标”:在研究课题上提倡“百花齐放”;在学习进程上鼓励“多人异步”;在方法和手段上讲究“因人而异”;在学习形式上强调个人学习与小组研究相结合;在结论和答案上追求“万紫千红”。在实践中,教师充分体会到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生动性,努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智力强项,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分类要求,分类评价,使更多的孩子被肯定,被欣赏,从而都能尝试成功,获得成就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3.变系统学习为课题研究。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这是有必要的,但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弊端,它把学生牢牢地捆绑在学科体系中,使语文教学走进了自我封闭的怪圈。综合性学习改变传统教学重学科统整、重知识系统的格局,以一个个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主题单元和课题形式呈现,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各学科相互沟通的过程,成为多种能力有机迁移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人生体验、感受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