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中“问”的习惯培养
【作者】 汪志鹏
【机构】
【摘要】【关键词】
小学数学中“问”的习惯培养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木果镇新建小学 汪志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正说明他们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思维真正活跃起来,问题越多,好奇心越强,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在老师的调控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机会问,养成“问”的好习惯。
一、新课导入中,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新课中,教师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问题意识,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
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案例一:学生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复习引入时学生已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的,因为个位上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那么该怎么看呢?这时学生已经存疑。然后我还设置悬念,让学生任意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老师都能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于是学生出数,我答,并再验证,这时学生的悬念更加深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怎样的呢?迫切需要解疑。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竞猜”式情境,使学生在“猜”中“问”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案例二: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学生似乎觉得课堂短暂的游戏还不够,课间同伴也能经常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问,学生在为轻而易举中就掌握了数的组成。
二、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问”
在新知探究中,教师要善于提供质疑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
1.提供阅读教材机会,使学生在“重点”处“问”
每堂数学课都有它的重点,学习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维,数学教材的知识是静态的,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动态内涵。学生若能透过平凡数学字眼在重点处质疑,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
案例三:教学“认识角”一课时,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出课题后,亲切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呀?学生思考片刻后说:“角是什么样的?”、“角有名称吗?”、“角有大小吗?”、“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实物的角、抽象出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
2.提供小组讨论机会,使学生在“难点”处“问”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学习上的难点,如不注意突破,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不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来突破难点,发展其思维。
案例四: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有一道练习是判断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何判断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就是这道题的难点,所以我采取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当学生对折到平行四边形时,怎么对折都不会完全重合,学生开始反思:“平行四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对折的两边形状完全一样,但是不会重合呀?学生如此一问,顿时把难点给化解了,原来“完全一样”和“完全重合”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
三、知识应用中,精心设计,使学生“会问”
教学中,教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精心设计开放题,使学生在“异”中“问”
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
案例五:如:篮球24元,足球8元, ?
请学生根据上面例题中的两个条件,提出问题,编成应用题。(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问题:A、买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多少钱?
算式:24+8
问题:B、一个篮球比一个足球贵多少钱?
算式:24-8
问题:C、一个篮球的价钱是一个足球的多少倍?
算式:24€
问题:D、买5个篮球一共多少钱?
算式:24€
问题:E、买12个足球,带100元钱够吗?
算式:12€=96 100-96=4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出不同的问题,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精心设计实践题,使学生在“用”中“问”
众所周知,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儿童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因此,实践是智力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知识应用中必须精心设计一些实践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例如,“如果准备到文具店买作业本,买本子时思考那些问题,(1)每本的单价是多少?(2)我身边的钱够买几个本子?(3)应找回多少钱?买本子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生活经历,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了数学应用能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从小就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