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教学效益
【作者】 曼尔江古丽·买买提
【机构】
【摘要】【关键词】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教学效益
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第四中学 曼尔江古丽·买买提
物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好物理的主阵地,物理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切实有效的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理应成为物理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谈谈提高初中物理课教学效益方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以极佳的心理状态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前提。而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紧张的话,你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无动于衷,自然收不到实效。在师生关系上,决定于你对学生的态度。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很重,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学生就自然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
二、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显得举足轻重。
1、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的特点,越新鲜的东西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而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大胆创新、积极采取挂图、模型、媒体等,达到声、情、色、形并茂,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题,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配以物理科技、小故事、小游戏,史料,以及近代的物理知识如高温超导、磁悬浮现象、纳米技术等等辅助材料。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新鲜感,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教具,尽量让学生有动手实验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即便是复习课也不简单地重复讲过的东西,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归纳、类比、综合找出规律,形成系统的知识,以更新的面貌出现,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2、互动关系,支持兴趣
教学是双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参与,为克服课堂教学过程的单一化,需要教师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适当的引入小组学习、个别指导。 物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时候,除了书本知识,还要同一些小实验相结合。在上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小实验。因为通过学生亲自做小实验,能够更好的开拓他们的视野,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的学习中探究新知识。例如惯性实验:拿出一只圆柱形的玻璃杯子,一块平硬纸板,一个玻璃弹珠。先把装有适量水的玻璃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平硬纸板平放在杯口上,最后把玻璃弹珠放在纸板上,然后将钢制锯条垂直竖放在水平桌面的边缘,这时候请一位学生上来操作,让他用一只手按住钢制锯条下端保持不动,用另一只手拉开锯条上端,放手后让锯条击打硬纸板,看到的现象是硬纸板飞出,玻璃弹珠则掉入水中。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很简单,任何一个没经过特别训练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通过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另外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忠实于实验数据,重视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造,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很重要。针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帮助,而且要有耐心的指导,也可以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他们。这样不仅缩短了他们之间的差距,而且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3、学用结合,强化兴趣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作用,真正感到学习的需要时,才能培养起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动摇的强烈学习兴趣,才会由被动变主动。洗衣机、空调为什么应该用三脚插头?照明电路出了毛病,灯泡不亮,故障发生在哪里?自行车为什么要加润滑油?……要懂得这些与物理密切相关的事情,更好的使用现代生活中日益普及的机械、电器,都需要懂得物理知识。开展物理“小制作”“摄影讲座”、课外调查、社会实践等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实践课。这些活动学生参与性强,既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今天在校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将来实际应用中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学习的兴趣自然就能长盛不衰。
三、以“生”为本,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怪”问题
上课时学生突然提出的“怪”问题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一种常见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不知,这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如:教学《浮力》一节时,一位同学就急忙插嘴说:飞机不掉下来是不是浮力的原因?”我听了先是一楞:这个问题不是我这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我本来打算要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交流讨论的题目,不想被这学生打乱了!我迟疑了一下:倘若停下来讨论势必会影响本节教学任务,如果把学生敷衍一下,告诉他们课后再进行讨论也是可以的,但这可能会伤害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当时我就顺水推舟跟学生简单地讨论起来,然后告诉他们下下节课再详细讲,这一做法马上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共鸣。看到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漾溢着快乐的笑容,我很庆幸我当时所做的决定。
因此,我们要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提出的“怪”问题,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让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教师要保护这种提出的“怪”问题现象,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更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上新课时,在每节课结束前十几分钟,都要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测试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基础性知识的考查。课前老师复印好题目(5—8个),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评,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全体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测试达标效果,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做准备,提高了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