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探讨

【作者】 谢志敏

【机构】 广西陆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在充分肯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作用和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时,认真探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思考一定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探讨
【正文】 
  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是国家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政策举措。
  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提升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和课改的不断深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面对国家投巨资所设计施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预期与现状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更有人士发出“继续教育还要继续吗?”的声音。现就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在充分肯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作用和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时,冷静、认真分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让人不安和忧虑,预期与实际相差还有很大的距离,教师也颇有意见。概括分析,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到位,管理不规范。
  由于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一些领导和人员缺乏必备的专业素养,导致在指导、安排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往往开学好几个月了,培训的任务、项目、内容迟迟不能按时下达,影响基层开展工作。各级继续教育工作管理随意性强但科学性不足,往往以检查的简单形式进行评估,难以发挥管理的效能。
  2.培训内容设置空泛,针对性不强。
  在第一轮教师继续教育中,从国家到省市所确定的内容基本上是纯理论性的,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大都是一些高深的教育理论,对基层中小学教师来说听后觉得云雾难辨,高深莫测,很难理解,缺乏学习的兴趣,这些普遍受到基层中小学教师的反感和不满。第二轮继续教育的内容又采取了急功近利的做法,纯理论的东西确实少了,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紧紧围绕上课等技能来设置培训,培训内容又过分“窄化”,上几节作秀课,专家点评了事。表面上看,满足了教师的当前急需,但却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少,侧重于短期实践技术的问题。这样做,起初教师还较欢迎,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教师又觉得对自己的帮助作用不大。
  3.培训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
  在培训形式上单一化的问题也比较严重,部分培训者来自大专院校,为适应培训,他们大都采取讲座、报告的培训形式,虽然由以前的口头讲授变为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但依然是以讲为主,很少真正做到培训者与教师的互动。一些培训者为了省事,常常是准备一次讲座、报告,应付长时间多种培训对象,尽管每次题目有变,但内容方法还是老一套。教师比较喜欢的对话式、沙龙式、交流互动式、现场体验式的培训方式往往很少被采用。由于形式的简单化,其效果缺乏实效性。
  4.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时间难保证。
  现在农村基层中小学编制比较紧张,教师往往负担较重,有的既要当班主任,又要带几个班的课,工作量较大,上级要求特别是教师要评职称,又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取得相应学分。前些年,上级培训大都安排在周末、假期,教师有意见。近几年来,有些继续教育内容又调整为周内培训,要参加培训,就得停几个班的课,学校又不乐意了,有的干脆不允许教师周内参加培训,让教师左右为难,工作与培训的矛盾无法解决,继续教育时间无保证,效果从何谈起?
  5.重视骨干名师培训,培训对象范围受限。
  现在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注重骨干、能手和名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让骨干、名师多接受培训,提高他们的素养能力,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其用意无可非议。但由于过于重视骨干、能手、名师的培训,而人为地放松了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接受培训的时间、机会过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几年无机会参加培训,这样做影响了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与积极性,人为地减少他们培训学习的时间,不利于农村广大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削弱了继续教育原本的普惠功能。
  为此可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少弊端,那么,继续教育还要“继续”吗?回答是肯定的。对此,我提出以下的建议,以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1.更新观念,提高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任务及要求,更新教育观念,要树立“强教必须强师”的思想,真正把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任务,提高对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并把教师继续教育列入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府考核的重要项目。
  2.创新培训模式,努力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应在全面认真调研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继续教育在内容设定、教育模式上存在的弊端,依据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重新科学研究确定教育内容,改革培训模式。遵循方向性、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原则,探索构建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当前,应推广采用区域联动型、校本培训型、行为引领型、个体研修型、网络学习型、骨干辐射型及课题课例型等新型培训模式,增强增训的吸引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加强培训队伍建设,提高培训工作质量。
  培训者首先要提高素养。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培训队伍建设的规划,设定一定的标准,调整现有培训队伍的人员组成及结构,真正把那些专家、学者、骨干、名师等吸收进培训队伍。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培训者进行高层次高水平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培训能力。要坚决改变以关系、以名气聘用培训教师的做法,优化队伍结构,做到既有专家学者,又有一线能力强的教师,满足教师培训的需求。
  4.加大投入,确保培训经费足额到位。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贯彻国家出台的法规文件,落实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规定。建议国家继续增加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落实配套经费。在留足省市级培训经费的同时,要将培训经费按一定的比例下拨到县级培训机构或学校,解决目前县级及中小学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中小学也应按规定拨出专项培训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5.统筹规划,体现教师培训的普惠性。
  各级教育行政和培训机构要统筹规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突出和强化能手、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师培训的同时,更应关注广大中小学教师整体队伍的培训,多组织开展一些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活动,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和创造接受参与培训的机会,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防止出现重视少数,忽视多数的现象,真正落实和体现继续教育的普惠性。
  6.强化考核,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目前,对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考核评价主要实行以考试、作业、考察、体会等为主的形式,虽然表面上看形式较多,但实际考核是人人通过,考核评价流于形式。要改变这种现状,培训机构应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特点,建构一种多元化、体现培训实效性的评价体系,使之既符合科学性、体现导向性,又能及时帮助教师自我反馈,促进发展。
  除此之外,科学有效地解决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及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等也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