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爱学生是教育教学最美过程
【作者】 常开美
【机构】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猪场乡那绍小学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用自己真诚的爱灌输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懂得尊重与爱戴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氛围、环境中健康成长,使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键词】尊重学生;微笑教学;正确褒扬
【正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是人对人、心对心的交流。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要使他们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工作中就应注意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真诚的爱。爱的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学生是接受教育者。有了爱心,教育方法就显得处处灵验。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学生。”这话告诉我们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可言;只有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爱,也才能有资格胜任这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热爱学生,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有助于消除孤独、内向学生的心理障碍,有助于将老师的一节课或一学期的课成功灌输于每个孩子心中、脑中,有助于将一定的社会需求转化为学生的行为,有助于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重,从而增强老师的教育教学效能,学校全面工作的顺利实施、开展。因此,如何热爱、关心学生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因为你的爱而进步,会因为你的爱而成才,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
真诚的热爱学生,就要承认每位学生应有的权利,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位学生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优生差生都是自己的学生,不管男生女生、俊的丑的、学习好的差的,教师都应该诚心诚意地关爱他们,关心他们的每一个方面:学习、思想、生活、身体、心理等;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抱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而真正做到尊重每位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自尊心是照亮人生旅途的明灯,人格与尊严是支撑这盏明灯的桅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每个教育者,必须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然而事实上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消失。以前是正面的训斥,直接的侮辱,而当下却转为间接的形式。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不是权威者,学生也不是顺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教育时要讲究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处处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的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依赖的朋友。
2、尊重学生的天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很多行为只是为了贪玩、好奇,他们的有些“杰作”千奇百怪,妙趣横生。大多数教师对学生这种行为、好奇的举动采取压制和批评的态度,并把它与差劲、笨蛋等量齐观。其实,这些“杰作”都是儿童天性的表现的,是先天赋予儿童最原始的创新意识的胚芽。我们不妨常常与学生交流,探讨他们诸如此类的“杰作”,这类“杰作”其实是他们思想的独特表达,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驰骋的轨迹,是他们创新的潜能破土而出的嫩芽。善待学生的天性,呵护学生的天性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抓住它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良机,激发萌动他们的创新精神。
3、尊重学生的差异。处于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知识储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个性发展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承认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不同的人,生活、学习的背景不一样,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不要一锤定音,要因人而异地实施个性化教育。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才能用心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我们才能给所有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
二、微笑教学
微笑是人类无声的语言,也是最美的语言,最动人的诠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以她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微笑同样不乏其魅力。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它可以满足学生内心的需要,让焦虑、沉闷的学生心情为之一亮,使受挫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自信、自强的品质。人们都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以鼓励为主,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感受到师爱,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力求争取成功。而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微笑就是无声的鼓励。一个微笑,有可能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微笑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着无形的力量,是实现与学生心灵对话与正面沟通的有效形式。我们看得出,一堂展示课,执教者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面对问题,面对教学,不急不躁,不争不抢,用心聆听,十分和谐,如一缕清风,似一股清泉,犹一盏明灯。整节课,执教者没有“请坐好,请注意,请听老师讲”等一句提醒的语言,以调整教学纪律和教学思路,却异常成功。我想,一堂成功的课,来源于教师的微笑,是微笑绽放了学生自由的情怀,是微笑点亮了学生自信的色彩。因此,微笑是亲和力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开发与利用,用和谐的微笑去架设课堂,用鼓励的微笑去调动情感,用细腻的微笑去呵护成长。
其次,鼓励性的评价,发展性的评价,最能调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积极因素,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评价,是遵循以人为本,导航亲和力的有效措施。这种特殊的自我评价方式和无形的教育渗透诱导,无不让人借鉴与发扬,当然深受学生的喜爱,亲和力自然得到提升。亲和力——课堂教学的智慧,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思考与研究,去捕捉与追求。那么,民主平等,自主探究,互动合作的课堂就在身边。
最后,只有真正的融入与参与,才能与学生达成思想的统一和情感的共鸣,这是亲和力的生命。如同大树,它需要融入土壤、融入阳光,才能有效吸收养分而茁壮成长,教学也一样,教师必须融入教材、融入学生、融入情感,才能组织有效教学。亲和力极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在很多地方,看见老师把一节课上完,学生都不由自主的靠拢到了老师的身边。这应当成为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与境界,放下架子,摆正位置,与学生“平起平坐”,参与学习,参与讨论,一起合作,一起进步。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
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教师的爱不是对学生的溺爱,而是要严慈相济,通过对学生的爱与严,让学生来尊敬你,让家长信任你。我们每一位教师大都既为人父母,也为人师长,必须把握好尺度,以慈爱之心、公正之心、炽热之心去欣赏学生、包容学生、关爱学生。
爱学生就是对学生负责,就是对家长负责,也是对教育负责。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们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这就要求老师爱学生要深入的毫无保留的爱,但我认为爱学生更要理智的爱,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
老师既是严父又是慈母,应把学生视为亲生儿女般加以呵护。当学生犯错时,既不放纵,也不挖苦训斥,而应关爱施教。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扬其长而避其短”是挽救犯错误学生的最佳途径。例如,有一位男生上课经常迟到,不做作业,甚至欺负同学。但他的班主任老师通过观察,发现他在大扫除时特别卖力,于是,班主任在班上公开表扬了他,并发动全体同学寻找其他的优点,从而使他感到集体的关心与温暖,并以此作为他学习、做人的前进动力。
1、不回避,敢于面对错误,即勇于“认错”。很多学生,甚至包括成年人,知道自己错了,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哎呀!我错了,怎样才能不让别人知道呢?”然后想方设法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我在班里开班会时就给学生讲:“诚实,是一种美德,诚实地认错更是一种勇敢的表现。”“认错不仅是勇于承认自己过错的表现,更是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而我自己也常常在班级里做反省,比如“今天哪儿没授课到位”“我穿作不整”等等,给学生们一个示范,学生就有了认错的勇气。像“教室的果皮是谁丢的,墙上的铅笔印是谁画的?”之类小错误基本上是学生自己来认错的。
2、不争辩,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即勇于“纠错”。很多情况下,人们承认了错误就意味着事情基本处理结束。我在班里处理学生错误时候,首先让他们讲自己有理的一面,然后再说自己无理的一面。通过对比,对于自己的过错也比较能够直面面对了。这个时候,我请他们站在“旁观者”的身份上分析错误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补救,不到的地方适时地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这样在班级里很快形成了“有过改之,无则加勉”的良好氛围。
3、不放过,认真进行反思活动,即深刻“自省”。古人云:“人横(?)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作。”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人是会犯错的,对于自己的过错能够认真的反省,深刻地检讨,内心受到的苦痛煎熬就会表现在脸上,表达在说的话里,通过这样磨砺的过程之后,人就会振作,有所作为。教育他们经常做一个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的说起来,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个性鲜明的个体,只要我们做老师的能够放下架子,站在朋友的位置上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学生也一定能够向我们敞开心扉,配合我们,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错误。
爱,这是教育工作最大的经验的结晶,只有真诚的毫无掩饰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喊:“我爱你……”,对方心灵的高山就会回音:“我爱你……”。
总之,所谓爱的教育,应当是带着满腔的爱去教学生,以及教会学生学会去爱。因为没有充满爱的教育,就不会有心中充满爱的学生。因此,教师应把个人的真情实感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无私的爱心不断与学生进行心灵与情感的接触。让爱时时刻刻拥抱学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彭钢.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秦训刚.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是人对人、心对心的交流。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要使他们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工作中就应注意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真诚的爱。爱的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学生是接受教育者。有了爱心,教育方法就显得处处灵验。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学生。”这话告诉我们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可言;只有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爱,也才能有资格胜任这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热爱学生,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有助于消除孤独、内向学生的心理障碍,有助于将老师的一节课或一学期的课成功灌输于每个孩子心中、脑中,有助于将一定的社会需求转化为学生的行为,有助于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重,从而增强老师的教育教学效能,学校全面工作的顺利实施、开展。因此,如何热爱、关心学生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因为你的爱而进步,会因为你的爱而成才,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
真诚的热爱学生,就要承认每位学生应有的权利,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位学生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优生差生都是自己的学生,不管男生女生、俊的丑的、学习好的差的,教师都应该诚心诚意地关爱他们,关心他们的每一个方面:学习、思想、生活、身体、心理等;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抱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而真正做到尊重每位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自尊心是照亮人生旅途的明灯,人格与尊严是支撑这盏明灯的桅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每个教育者,必须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然而事实上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消失。以前是正面的训斥,直接的侮辱,而当下却转为间接的形式。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不是权威者,学生也不是顺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教育时要讲究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处处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的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依赖的朋友。
2、尊重学生的天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很多行为只是为了贪玩、好奇,他们的有些“杰作”千奇百怪,妙趣横生。大多数教师对学生这种行为、好奇的举动采取压制和批评的态度,并把它与差劲、笨蛋等量齐观。其实,这些“杰作”都是儿童天性的表现的,是先天赋予儿童最原始的创新意识的胚芽。我们不妨常常与学生交流,探讨他们诸如此类的“杰作”,这类“杰作”其实是他们思想的独特表达,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驰骋的轨迹,是他们创新的潜能破土而出的嫩芽。善待学生的天性,呵护学生的天性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抓住它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良机,激发萌动他们的创新精神。
3、尊重学生的差异。处于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知识储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个性发展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承认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不同的人,生活、学习的背景不一样,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不要一锤定音,要因人而异地实施个性化教育。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才能用心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我们才能给所有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
二、微笑教学
微笑是人类无声的语言,也是最美的语言,最动人的诠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以她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微笑同样不乏其魅力。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它可以满足学生内心的需要,让焦虑、沉闷的学生心情为之一亮,使受挫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自信、自强的品质。人们都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以鼓励为主,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感受到师爱,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力求争取成功。而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微笑就是无声的鼓励。一个微笑,有可能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微笑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着无形的力量,是实现与学生心灵对话与正面沟通的有效形式。我们看得出,一堂展示课,执教者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面对问题,面对教学,不急不躁,不争不抢,用心聆听,十分和谐,如一缕清风,似一股清泉,犹一盏明灯。整节课,执教者没有“请坐好,请注意,请听老师讲”等一句提醒的语言,以调整教学纪律和教学思路,却异常成功。我想,一堂成功的课,来源于教师的微笑,是微笑绽放了学生自由的情怀,是微笑点亮了学生自信的色彩。因此,微笑是亲和力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开发与利用,用和谐的微笑去架设课堂,用鼓励的微笑去调动情感,用细腻的微笑去呵护成长。
其次,鼓励性的评价,发展性的评价,最能调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积极因素,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评价,是遵循以人为本,导航亲和力的有效措施。这种特殊的自我评价方式和无形的教育渗透诱导,无不让人借鉴与发扬,当然深受学生的喜爱,亲和力自然得到提升。亲和力——课堂教学的智慧,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思考与研究,去捕捉与追求。那么,民主平等,自主探究,互动合作的课堂就在身边。
最后,只有真正的融入与参与,才能与学生达成思想的统一和情感的共鸣,这是亲和力的生命。如同大树,它需要融入土壤、融入阳光,才能有效吸收养分而茁壮成长,教学也一样,教师必须融入教材、融入学生、融入情感,才能组织有效教学。亲和力极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在很多地方,看见老师把一节课上完,学生都不由自主的靠拢到了老师的身边。这应当成为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与境界,放下架子,摆正位置,与学生“平起平坐”,参与学习,参与讨论,一起合作,一起进步。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
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教师的爱不是对学生的溺爱,而是要严慈相济,通过对学生的爱与严,让学生来尊敬你,让家长信任你。我们每一位教师大都既为人父母,也为人师长,必须把握好尺度,以慈爱之心、公正之心、炽热之心去欣赏学生、包容学生、关爱学生。
爱学生就是对学生负责,就是对家长负责,也是对教育负责。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们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这就要求老师爱学生要深入的毫无保留的爱,但我认为爱学生更要理智的爱,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
老师既是严父又是慈母,应把学生视为亲生儿女般加以呵护。当学生犯错时,既不放纵,也不挖苦训斥,而应关爱施教。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扬其长而避其短”是挽救犯错误学生的最佳途径。例如,有一位男生上课经常迟到,不做作业,甚至欺负同学。但他的班主任老师通过观察,发现他在大扫除时特别卖力,于是,班主任在班上公开表扬了他,并发动全体同学寻找其他的优点,从而使他感到集体的关心与温暖,并以此作为他学习、做人的前进动力。
1、不回避,敢于面对错误,即勇于“认错”。很多学生,甚至包括成年人,知道自己错了,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哎呀!我错了,怎样才能不让别人知道呢?”然后想方设法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我在班里开班会时就给学生讲:“诚实,是一种美德,诚实地认错更是一种勇敢的表现。”“认错不仅是勇于承认自己过错的表现,更是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而我自己也常常在班级里做反省,比如“今天哪儿没授课到位”“我穿作不整”等等,给学生们一个示范,学生就有了认错的勇气。像“教室的果皮是谁丢的,墙上的铅笔印是谁画的?”之类小错误基本上是学生自己来认错的。
2、不争辩,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即勇于“纠错”。很多情况下,人们承认了错误就意味着事情基本处理结束。我在班里处理学生错误时候,首先让他们讲自己有理的一面,然后再说自己无理的一面。通过对比,对于自己的过错也比较能够直面面对了。这个时候,我请他们站在“旁观者”的身份上分析错误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补救,不到的地方适时地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这样在班级里很快形成了“有过改之,无则加勉”的良好氛围。
3、不放过,认真进行反思活动,即深刻“自省”。古人云:“人横(?)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作。”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人是会犯错的,对于自己的过错能够认真的反省,深刻地检讨,内心受到的苦痛煎熬就会表现在脸上,表达在说的话里,通过这样磨砺的过程之后,人就会振作,有所作为。教育他们经常做一个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的说起来,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个性鲜明的个体,只要我们做老师的能够放下架子,站在朋友的位置上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学生也一定能够向我们敞开心扉,配合我们,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错误。
爱,这是教育工作最大的经验的结晶,只有真诚的毫无掩饰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喊:“我爱你……”,对方心灵的高山就会回音:“我爱你……”。
总之,所谓爱的教育,应当是带着满腔的爱去教学生,以及教会学生学会去爱。因为没有充满爱的教育,就不会有心中充满爱的学生。因此,教师应把个人的真情实感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无私的爱心不断与学生进行心灵与情感的接触。让爱时时刻刻拥抱学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彭钢.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秦训刚.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