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作者】 耿泽连

【机构】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金钟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理念要求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而学习过程的递进和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突破预设之外的新的构建,这正好是高效课堂教学所要求的教学境界。下面,我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感悟,谈一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一、精心预设,巧妙“留白”,虚实相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不过,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在预设时需要有意识地“留白”,即预先留下“空白”。“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和动态生成。这种空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留白的艺术乃是指将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那么,该如何留白呢?
  1、抛砖引玉,抓重难点补“留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本着“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精神,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
  2、驰骋想象,利用插图想“留白”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开拓读者的想象。”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留白,领悟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
  3、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留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如《故乡》一文,当“我”见到阔别二十余年的闰土时,我说了一句话“阿!闰土哥,——你来了……”这短短的一句话,运用了五种标点,每个标点都值得学生去深究,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可创设留白:“我”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请在标点处各加一句话,反映“我”当时的心情。通过填补空白,使学生从中领会“我”从兴奋——欢喜——生分——疑问、急切了解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才会蕴含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4、余音绕梁,利用结尾悟留白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预以成规,生而创新,彰显活力
  为了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体现出充满成长的气息,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以成规,生而创新。让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使师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得到共同提高。
  1、让预设和生成在借题发挥,衍化生成。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往往与其认知水平、个体差异密切相关。面对学生随时可能提出的知识难题,甚或与解读文本无关紧要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借题发挥,衍化生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迸溅出创新的火花。
  一位教师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突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三味书屋那位先生家里的画为什么画着梅花鹿?为什么要学生对着梅花鹿行礼?”问题一出,全班哗然,连老师也始料未及。老师马上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衍化生成的好机会。在学生讨论无获后,老师进行了点拨:为什么要画梅花鹿呢?只能从谐音上来理解其寓意。“梅花”的“花”谐音“花”,“鹿”谐音“禄”,意味着学生读书可以换来荣华利禄。这就是封建时代的“读书论”。教师点拨到这里,学生的疑惑解开了,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让预设和生成在放与收中,促成生成
  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所谓“收”,就是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和再生成,从而使学生自主获得的知识明确化、系统化。笔者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收放自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即让预设和生成在放与收中有机融合,实现“放”与“收”的和谐统一。
  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留白”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胆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动态生成的理念,要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留白”和“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追求语文课堂的高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