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者】 陈振荣
【机构】 山西省大同市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句耳熟能详。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今天,在中国民间的口头语言中依然把学习称作读书,还有把接受教育称之为“念书”,是不无道理的,因为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习语文就一定要多“读”。
一、高中语文“读”的现状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从前,走过私塾、蒙馆的附近,总会听到孩子们呜里哇啦的声音,现在,那种声音不大听得见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课堂上越来越少听到读书声了,很多语文课堂成了“无声”的课堂,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形之路。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琅琅”,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老师的讲课声和令人窒闷的学生考试做题的场面。朗读教学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
一是不能正确、流利地“读”。在朗读过程中常出现语音、逻辑停顿的错误。如把“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的“舸”(gě),读作“可”,把“戏谑”的“谑”(xuè),读作“虐”(nuè);把“戛然而止”中的“戛”(jiá)读作“嘎”(gá)。如把“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冰心《笑》)的正确读法“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错读为“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等。
二是不能自然大方地“读”。声音又细又低,神态扭扭捏捏,集体朗读没什么声音,个人朗读被众人哄笑等。甚至于有学生干脆就提出“老师,我们已经不是小学生了,还朗读什么呀”。当然,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读,也就不能进行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了。
二、“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我们的课堂能否充满朗朗读书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琅琅的读”,哪有“出口成章”?
1.“读”可以领会文章神韵、陶冶学生情操
教材中的作品,都经过千锤百炼,有着丰富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便做到了“一字传神”,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高中学生往往认为朗读既费时又费力,不如做几道题目来得实在。殊不知,通过朗读,可以领会文章的神韵,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读”可以提高理解能力
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通过朗读,可以领会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会体味到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如果只靠老师讲解,就会觉得文章很晦涩,而听录音、有感情地去读,就会深切体味到作者深沉的悲愤之情。
3.“读”可以增强记忆,积累知识
高中时期,正是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就会积累很多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文章背熟了便于理解,记得牢固了便于吸收利用。明代张溥七次抄录所读文章的做法,就是学生熟知的例子。如果把高中语文课本中(包括课外)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尽可能多地贮存于大脑的记忆仓库里,那么,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运用自如。
4.“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改诗时,就采用读给老婆婆听的方式,结果使其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
因此,通过“读”来修改文章是行之有效的。只有读,才能迅速地找到语病,看出文章的缺点。
5.“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不少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读《春夜喜雨》,就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诗人喜不自禁的联想;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会使人联想到边塞阴风怒号,冰天雪地的景象。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三、激发“读”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读”的兴趣。
1.老师示范,激发兴趣
“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例如:学习《陈情表》一文,不用太多的讲解,只是表情严肃,用低缓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2.配乐朗读,唤起兴趣
配乐朗读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作者的情感天地里,达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如读《再别康桥》时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乐曲,《荷塘月色》则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便能使学生朗读时兴致更高,效果更好。
3.分角色朗读,提高兴趣
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相约探夫”这一节,就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这一方式,通过朗读,四个青年妇女鲜明的个性特征,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
四、进行“读”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平时学生朗读训练较少,缺少朗读技巧,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再加上不够自信、害羞、怕出乖露丑等心理障碍,学生很怕朗读、极不善于朗读。
1.突破学生的心理障碍
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时,特别是听一些感情强烈的课文朗读录音时,总有些学生会笑,他们觉得太夸张了。让他们跟着录音一起读,他们也总觉得节奏太慢、感情太激越,很多地方难以“到边到角”。这时,老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意识到朗读与平常的说话是有区别的,特别要让其意识到朗读时丰富的感情与表情不是夸张和表演,而是在理解作者情感、融入自我感受基础上的艺术加工与表现。
2.指导学生正确地读
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和做到“四个不”(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由于地域方言影响,有些同学总把声母“zh”读成“z”,例如“暂时”读成“战时”,这样的混乱根本达不到正确朗读的要求,更谈不上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收集名家范读素材
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可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水平高的范读素材,既可诱发学生提高朗读兴趣,又可供学生模仿、学习,提高其朗读水平。如电视台的电视散文朗读、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找出其技巧、亮点甚或失误的地方。
4.情感至上,读出作品的真情
朗读重点放在一定要让学生读出作品的情感以及自身的感受。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奔放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淡雅闲情,《项脊轩志》的绵绵深情等,都应在朗读中细细品味,方能读出真情。
五、教给正确的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读的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的变化,培养学生朗读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句子,读得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走进文字、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情感。教师热情洋溢的鼓励会使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一、高中语文“读”的现状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从前,走过私塾、蒙馆的附近,总会听到孩子们呜里哇啦的声音,现在,那种声音不大听得见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课堂上越来越少听到读书声了,很多语文课堂成了“无声”的课堂,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形之路。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琅琅”,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老师的讲课声和令人窒闷的学生考试做题的场面。朗读教学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
一是不能正确、流利地“读”。在朗读过程中常出现语音、逻辑停顿的错误。如把“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的“舸”(gě),读作“可”,把“戏谑”的“谑”(xuè),读作“虐”(nuè);把“戛然而止”中的“戛”(jiá)读作“嘎”(gá)。如把“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冰心《笑》)的正确读法“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错读为“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等。
二是不能自然大方地“读”。声音又细又低,神态扭扭捏捏,集体朗读没什么声音,个人朗读被众人哄笑等。甚至于有学生干脆就提出“老师,我们已经不是小学生了,还朗读什么呀”。当然,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读,也就不能进行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了。
二、“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我们的课堂能否充满朗朗读书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琅琅的读”,哪有“出口成章”?
1.“读”可以领会文章神韵、陶冶学生情操
教材中的作品,都经过千锤百炼,有着丰富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便做到了“一字传神”,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高中学生往往认为朗读既费时又费力,不如做几道题目来得实在。殊不知,通过朗读,可以领会文章的神韵,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读”可以提高理解能力
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通过朗读,可以领会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会体味到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如果只靠老师讲解,就会觉得文章很晦涩,而听录音、有感情地去读,就会深切体味到作者深沉的悲愤之情。
3.“读”可以增强记忆,积累知识
高中时期,正是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就会积累很多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文章背熟了便于理解,记得牢固了便于吸收利用。明代张溥七次抄录所读文章的做法,就是学生熟知的例子。如果把高中语文课本中(包括课外)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尽可能多地贮存于大脑的记忆仓库里,那么,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运用自如。
4.“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改诗时,就采用读给老婆婆听的方式,结果使其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
因此,通过“读”来修改文章是行之有效的。只有读,才能迅速地找到语病,看出文章的缺点。
5.“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不少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读《春夜喜雨》,就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诗人喜不自禁的联想;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会使人联想到边塞阴风怒号,冰天雪地的景象。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三、激发“读”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读”的兴趣。
1.老师示范,激发兴趣
“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例如:学习《陈情表》一文,不用太多的讲解,只是表情严肃,用低缓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2.配乐朗读,唤起兴趣
配乐朗读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作者的情感天地里,达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如读《再别康桥》时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乐曲,《荷塘月色》则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便能使学生朗读时兴致更高,效果更好。
3.分角色朗读,提高兴趣
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相约探夫”这一节,就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这一方式,通过朗读,四个青年妇女鲜明的个性特征,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
四、进行“读”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平时学生朗读训练较少,缺少朗读技巧,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再加上不够自信、害羞、怕出乖露丑等心理障碍,学生很怕朗读、极不善于朗读。
1.突破学生的心理障碍
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时,特别是听一些感情强烈的课文朗读录音时,总有些学生会笑,他们觉得太夸张了。让他们跟着录音一起读,他们也总觉得节奏太慢、感情太激越,很多地方难以“到边到角”。这时,老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意识到朗读与平常的说话是有区别的,特别要让其意识到朗读时丰富的感情与表情不是夸张和表演,而是在理解作者情感、融入自我感受基础上的艺术加工与表现。
2.指导学生正确地读
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和做到“四个不”(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由于地域方言影响,有些同学总把声母“zh”读成“z”,例如“暂时”读成“战时”,这样的混乱根本达不到正确朗读的要求,更谈不上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收集名家范读素材
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可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水平高的范读素材,既可诱发学生提高朗读兴趣,又可供学生模仿、学习,提高其朗读水平。如电视台的电视散文朗读、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找出其技巧、亮点甚或失误的地方。
4.情感至上,读出作品的真情
朗读重点放在一定要让学生读出作品的情感以及自身的感受。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奔放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淡雅闲情,《项脊轩志》的绵绵深情等,都应在朗读中细细品味,方能读出真情。
五、教给正确的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读的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的变化,培养学生朗读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句子,读得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走进文字、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情感。教师热情洋溢的鼓励会使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