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理解中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作者】 卢明善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南泗乡初级中学
【摘要】在中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压力的环境下,学校挤占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明显不足,致使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对增强中学生体质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中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健康
【正文】
尽管“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早在1990年的《学校体育工作条列》中已明确指出,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根本原因是学校对“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急功近利,挤占学生应有的活动时间用于文化课的补习,应对中考。“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不是中学教育的补充,更不能作为中学教育的点缀,它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根据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11】2号)精神提出:“中小学校要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中,认真落实。校长是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各部门及广大教师要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有此可见,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一、“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是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所以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身心健康。中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不仅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对增强体质有积极地作用,而且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满足了中学生参与体育的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体育活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1、“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对中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儿童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对日后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新陈代谢是生长发育的基础,进行体育锻炼,体内异化过程加强,消耗的能量较多,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儿童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观察表明,长期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影响,中学生大脑皮层神经分化尚不完善,体育锻炼可提高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前庭器官的稳定性,运动感觉和立体感觉性能也有所提高。长期体育锻炼也可使人体运动系统产生一系列积极性适应。
2、“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可改善中学生健康状况。中学生学业负担重,每天在校的时间约十个小时,放学回家通常还有1-2个小时的作业,所以每天坐的时间很长。而中学生的骨骼还未完全发育形成,坐姿不正确可导致脊柱、胸部骨骼的变形,每天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调整身体姿势,预防和及早纠正不良姿势或发育缺陷,形成正确的做、立、行的姿势。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可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日光照射促进钙的吸收,有利于骨骼的生长,也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也可以调节眼疲劳,预防近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体动作的协调能力也得到提高,可防止意外受伤。
3、“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可培养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和逐渐成熟的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是人生的一生中心理发展最活跃的阶段。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兴趣广泛,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但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和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常会出现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适应不良、强迫症状和对抗倾向的心理问题,在处理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的关系上也存在困惑。如果出现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可导致学生行为走向极端。
许多研究已显示:身体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1]。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参与者在活动后产生满足、快乐、舒畅、振奋的愉快感觉,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目前许多研究已发现,一次身体锻炼后即刻可产生显著的情绪效应:改善心境,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2]。关于运动持续时间,虽然有研究表明,步行5分钟也能提高心境,但大多数研究认为,要想获得理想的心理效应,每次至少锻炼30分钟。同时锻炼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可能导致疲劳的厌倦[3]。所以,中学生每天进行体育活动,正是可以通过超负荷的紧张学习中间穿插的身体锻炼起到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厌学心理,防止不良心理的积累,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地作用。
二、合理的锻炼时效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提出的,它不仅符合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符合体育锻炼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体育锻炼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直接影响锻炼的效果。一般负荷强度大时,负荷量则应减少;反之,负荷强度小时,负荷量则应加大。较小运动负荷的刺激难以促进机体产生相应变化,锻炼难以产生效果。运动负荷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则将影响身体健康。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主要应加强心血系统的功能,所以适宜进行中等强度的耐力性项目的练习(有氧训练)。由于机体植物性器官功能的惰性较大,约需在运动开始后3分钟机体才能发挥最高功能水平。因此,要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练习的持续时间需在5分钟以上(不包括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5分钟是全身耐力运动所需的最短时间,而60分钟是机体坚持正常工作的最大限度时间。对中学生来说,提高心肺适应水平最有效的一次锻炼的时间为20-40分钟,加上准备活动时间大约为正式练习时间的四分之一,每次运动需要至少有5分钟的小强度放松整理活动,准备活动、正式练习和整理活动之间还必须有短暂的休息,所以,每次完整的运动一般约用时一小时。如果难以抽出整块时间,也可以由多次最短有效锻炼时间累计。
三、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
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文化学习。每天的体育锻炼与中学生业余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是有严格区分的,其目的和任务也各不相同。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其区别在于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的不同。中学生的运动训练形式上是业余的,但其实质内容是专业性的,每次所需时间一般为2小时左右,运动强度为中到大。较大强度且较长时间的训练使得身体产生疲劳,使随后的学习效率受到影响。而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从事的体育锻炼,时间较短,一般为半小时到1小时,运动强度中等偏小,锻炼后感觉心情愉快身体轻松,有利于随后的学习,所以,文化好和体育好并不矛盾,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不会影响学习。
持续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后,会使大脑中与学习有关的中枢产生疲劳,工作效率低。在此时进行学生感兴趣的中小强度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起到劳逸结合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内供应能量的再合成过程,加快了神经细胞传递兴奋的速度,因此,还能推迟疲劳的出现,提高工作效率。但中学男生特别是初中生自制力还比较差,在参加体育活动中过于兴奋而忘记时间,导致运动量太大而影响学习,所以只要加以适当的控制,完全可以使学生在活动后以良好的心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学校的课间操,虽然部分学生不认真做而达不到一定的运动强度,但从调节脑力和视力疲劳的功效来看,还是可以起到一定效果的。
注释:
[1]转引自李林,季浏。不同强度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5):24-27
[2]毛志雄,韩旭,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J]天津体育学院报,1998,13(2):15-22
[3]孙璞等,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学习焦虑关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报,2006,25(1):42-43
尽管“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早在1990年的《学校体育工作条列》中已明确指出,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根本原因是学校对“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急功近利,挤占学生应有的活动时间用于文化课的补习,应对中考。“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不是中学教育的补充,更不能作为中学教育的点缀,它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根据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11】2号)精神提出:“中小学校要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中,认真落实。校长是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各部门及广大教师要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有此可见,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一、“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是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所以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身心健康。中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不仅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对增强体质有积极地作用,而且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满足了中学生参与体育的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体育活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1、“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对中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儿童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对日后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新陈代谢是生长发育的基础,进行体育锻炼,体内异化过程加强,消耗的能量较多,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儿童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观察表明,长期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影响,中学生大脑皮层神经分化尚不完善,体育锻炼可提高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前庭器官的稳定性,运动感觉和立体感觉性能也有所提高。长期体育锻炼也可使人体运动系统产生一系列积极性适应。
2、“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可改善中学生健康状况。中学生学业负担重,每天在校的时间约十个小时,放学回家通常还有1-2个小时的作业,所以每天坐的时间很长。而中学生的骨骼还未完全发育形成,坐姿不正确可导致脊柱、胸部骨骼的变形,每天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调整身体姿势,预防和及早纠正不良姿势或发育缺陷,形成正确的做、立、行的姿势。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可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日光照射促进钙的吸收,有利于骨骼的生长,也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也可以调节眼疲劳,预防近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体动作的协调能力也得到提高,可防止意外受伤。
3、“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可培养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和逐渐成熟的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是人生的一生中心理发展最活跃的阶段。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兴趣广泛,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但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和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常会出现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适应不良、强迫症状和对抗倾向的心理问题,在处理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的关系上也存在困惑。如果出现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可导致学生行为走向极端。
许多研究已显示:身体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1]。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参与者在活动后产生满足、快乐、舒畅、振奋的愉快感觉,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目前许多研究已发现,一次身体锻炼后即刻可产生显著的情绪效应:改善心境,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2]。关于运动持续时间,虽然有研究表明,步行5分钟也能提高心境,但大多数研究认为,要想获得理想的心理效应,每次至少锻炼30分钟。同时锻炼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可能导致疲劳的厌倦[3]。所以,中学生每天进行体育活动,正是可以通过超负荷的紧张学习中间穿插的身体锻炼起到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厌学心理,防止不良心理的积累,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地作用。
二、合理的锻炼时效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提出的,它不仅符合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符合体育锻炼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体育锻炼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直接影响锻炼的效果。一般负荷强度大时,负荷量则应减少;反之,负荷强度小时,负荷量则应加大。较小运动负荷的刺激难以促进机体产生相应变化,锻炼难以产生效果。运动负荷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则将影响身体健康。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主要应加强心血系统的功能,所以适宜进行中等强度的耐力性项目的练习(有氧训练)。由于机体植物性器官功能的惰性较大,约需在运动开始后3分钟机体才能发挥最高功能水平。因此,要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练习的持续时间需在5分钟以上(不包括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5分钟是全身耐力运动所需的最短时间,而60分钟是机体坚持正常工作的最大限度时间。对中学生来说,提高心肺适应水平最有效的一次锻炼的时间为20-40分钟,加上准备活动时间大约为正式练习时间的四分之一,每次运动需要至少有5分钟的小强度放松整理活动,准备活动、正式练习和整理活动之间还必须有短暂的休息,所以,每次完整的运动一般约用时一小时。如果难以抽出整块时间,也可以由多次最短有效锻炼时间累计。
三、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
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文化学习。每天的体育锻炼与中学生业余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是有严格区分的,其目的和任务也各不相同。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其区别在于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的不同。中学生的运动训练形式上是业余的,但其实质内容是专业性的,每次所需时间一般为2小时左右,运动强度为中到大。较大强度且较长时间的训练使得身体产生疲劳,使随后的学习效率受到影响。而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从事的体育锻炼,时间较短,一般为半小时到1小时,运动强度中等偏小,锻炼后感觉心情愉快身体轻松,有利于随后的学习,所以,文化好和体育好并不矛盾,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不会影响学习。
持续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后,会使大脑中与学习有关的中枢产生疲劳,工作效率低。在此时进行学生感兴趣的中小强度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起到劳逸结合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内供应能量的再合成过程,加快了神经细胞传递兴奋的速度,因此,还能推迟疲劳的出现,提高工作效率。但中学男生特别是初中生自制力还比较差,在参加体育活动中过于兴奋而忘记时间,导致运动量太大而影响学习,所以只要加以适当的控制,完全可以使学生在活动后以良好的心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学校的课间操,虽然部分学生不认真做而达不到一定的运动强度,但从调节脑力和视力疲劳的功效来看,还是可以起到一定效果的。
注释:
[1]转引自李林,季浏。不同强度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5):24-27
[2]毛志雄,韩旭,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J]天津体育学院报,1998,13(2):15-22
[3]孙璞等,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学习焦虑关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报,2006,25(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