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古典诗词教学

【作者】 吴春兰

【机构】 广西博白县文地中学

【摘要】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学习古诗词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古诗词的比重。强调了它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显得迫切而重要。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方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关键词】激发兴趣;诵读技巧;古诗教学;培养人格
【正文】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就古诗教学略谈点个人意见。
  一、激发兴趣,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课文选人的古诗词远的距今两千多年,都打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中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的确是一大难事。所以初学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我班学生初学古诗词,我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而是放了一首歌流行歌曲《涛声依旧》让他们听,然后问他们歌的内容和哪一首古诗有关。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他们是学过的。接着我又举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些歌词。告诉他们词作者只是把李白、杜甫甚至是《诗经》中的诗句稍作改动,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兴趣。原来古诗词和我们的生活离得这样近!在教学中,我们还应适当介绍一些诗词所涉及的史实、典故或诗人、词人的轶事。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诗词创作的背景等内容,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还能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培养技巧,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要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享受音韵美,朗诵技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应将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反复诵读。我将古典诗词的朗读划分为“三读”,“三读”其实是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三个主要环节:“一读诗歌,理解大意”。这一环节主要包括教者的范读和学生的自由轻声朗读。教者范读时要求学生重点注意节奏与读音。学生自由轻声朗诵时则要求他们结合注解、工具书理解诗句大意,关注作者生平。“二读诗歌。揣摩情感”。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教者的指导朗诵达到目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最能流露出作者情感的词语反复诵读,;“三读诗歌,品味鉴赏”。这一环节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实施:一是放手让学生自主赏析,老师从旁点拨,适当引导;二是运用抽签答题的方式进行赏析,老师提示赏析的方法与技巧。“三读”中,“理解大意”是前提,“揣摩情感”是关键,“品味鉴赏”是目的。设计初中古诗词“三读”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想丰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模式,大幅度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同时,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是“二三式”,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是“四三式”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三、品味语言,表意抒情,培养人格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或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更坚定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治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四、合理想象,引入意境,读画互动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语言形象、感情丰富的佳作。作者把语言美与意境美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但由于初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限制,对艺术美的鉴赏有一定难度,不过他们的想象力很强。这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古人的许多作品都容易让学生展开想象。如王维的诗作,苏轼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的色彩美和线条美十分明晰。前者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把“绿“、“白”、“黄”三种颜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水乡初夏图”。后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仅通过一“直”、一“圆”两个词就把大漠的荒凉、空阔及黄河的苍茫、悲壮勾勒了出来,是线条美的典型。学习这一类诗词。可以让学生边学边想,把想象直观化,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了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之后。我便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碧绿的江水,苍翠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肥嫩的芦芽,雪白的鸭子,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以至于有的学生画完后情不自禁地说“这地方太美了!太令人神往了!”适于学生作画的诗不少。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范仲淹的(渔家傲)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古诗词的关键词语的剖析。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一字而意境全出”的效果。如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和“悬”紧紧地呼应了前面的“潮平”和“风正”。可让学生充分想象水涨河宽,风吹帆满的美景,这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有益处的。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浩.唐诗美学精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3]罗宗泽.唐宋诗探索拾遗[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2
  [4]薛广峰.古典诗歌课堂教学四个侧重[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