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
【作者】 张富丽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实施以来,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也投入了满腔的热情,新课程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出现了“一切以学生为本”,“倡导积极、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当时,它的许多理念都让广大教师耳目一新。而今,经过几年时间不断的学习、实践,不少教师在课改的路上渐行渐远,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享受课改带给我们成功体验的同时,我对课改的认识也在逐步清晰,深入。
认识一:好课,真实应是底线
“教育”一词本来有两层含义:引导和传授。以前,在我国教育界强调的是传授,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因为“传授”型教育方法比较容易设定学习目标,比较容易出教育“成果”,教师传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想象和探究的过程,结果是模仿与熟练掌握。而新课改是将教师的主体地位转换成主导作用,将主体放在学生这边的“引导”型教育。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欲望和理解必须耐心等待,因而不仅教育成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而且对教师本身来讲教案的准备和设计主面都有较高要求,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智慧,教师若完全按教科书、观念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当然是最省力的,但是进行单一的“传授”型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精神,并且有可能挫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欲望也会被剥夺。与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相比,新课改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这方面的能力,收到了一定的功效。
课堂,是师生双方借助一定的媒介(比如课本)。通过教师的引领,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多方对话。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平台。而公开课更是集中了教师平时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大胆尝试,被看作是检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的重要舞台。正因为此,每个同行在开设公开课的时候,总会竭尽全力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呈现出来。但有时候,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反而导致了一些公开课成为游离于真实之外的表演。
认识二:评价,充满真实的情感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是吝啬的,但“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鼓励”是学生成功的源泉,不断地激励学生,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生成功的信心,尤其当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要给予充分肯定。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更是提倡对学生大胆表扬,充分表扬,但却不是全场表扬,没有批评。
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功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初期我们大部分会用一个“好”字完成了对全体学生的评价,而学生好在哪里,怎么好的,不清不楚。学生会认为只要上课举手了,发言了,就是好;大家表现的一不样,但是得到的评价却是一样的,久而久之,对“好”已经麻木,漠然,最后和没有表扬是一样的。
那么我还要不要表扬呢?要,要怎样表扬呢?我认为要表扬每名学生超越自我的表现上。也就是说无论发言内容对不对,全不全,精不精,只要在他自身的表现上有所突破,我都给予最充分的表扬,不惜占用课上45分钟。例如,我的一名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在课上几乎不听讲,经常有小动作,还会拉着别的同学一起说笑,自然他不受老师们的喜欢。在一次课上的提问中,他的回答并不完整,但还算沾边,这是第一次他的回答中有正确的部分,我不但没叫下一名同学纠正答案,还用了近半分钟的时间对他的突破表现给予表扬,拨回了同学对他的嘲笑,我发现那节课他开始抬头听课了。之后每当他有所进步时我都会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并指出改进的方向。半学期后他在语文课上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自然也大幅提升。
然而当学生有缺点时,是不是不该批评呢?当然要批评,而且要及时指出其缺点。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地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才能使学生走向成功。
认识三:多媒体,辅助的手段在于优化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不少有条件的学校都兴建了多媒体教室。教师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带领同学走进有声有色的文本世界,借助课件实现与文本之间更亲密的对话,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亮点。因此,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意思的是。现在一说到上课,一些人立刻就会想,这节课有课件吗?没有我该怎么去做呢?
其实,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的立足点是为了教学服务,集中多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上述那种不从备课着眼,急于想课件的方法显然是本末倒置了。亮眼的课件自然可以为课堂增色不少,却并不是好课的必备条件。如果仅仅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反而会弄巧成拙。不是经常能看到一些粗劣的课件剥夺了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的权利,将学生触及思想的阅读浅化为视觉上的阅读。
在这些年的课改中,我也注意到让学生自己探究、自主学习,也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游刃有余,自主学习、探究,容易获得成功,容易培养其自信心,成绩和能力越来越强;而学生成绩较差、能力较差的学生只感到力不从心,自信心也越来越差,最后变成灰心。这不怪学生,孩子本身是有差异的,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但问题是新课改的学习方式,恰恰这后一部分学生不适应。因此,尽量缩小差异成了教师的愿望。现实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尽量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同样,新课改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的自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课改中的教师,必须不断“充电”,加强教学业务进修,成为多面手、具有一专多能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同时我们还要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具有严谨执教,忠于职守,勤奋敬业,献身教育的好风尚,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知识渊博,教艺精湛,善于创新,才会赢得学生的敬佩和喜爱,从而为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还应参加各种培训、听课、集体备课、外出取经、专业知识的更新、进修提高,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而奋斗!
以上只是自己在实践课改路上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实属一孔之见。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我会经历走走停停。停停想想。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目标在前方,而我在路上!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出现了“一切以学生为本”,“倡导积极、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当时,它的许多理念都让广大教师耳目一新。而今,经过几年时间不断的学习、实践,不少教师在课改的路上渐行渐远,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享受课改带给我们成功体验的同时,我对课改的认识也在逐步清晰,深入。
认识一:好课,真实应是底线
“教育”一词本来有两层含义:引导和传授。以前,在我国教育界强调的是传授,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因为“传授”型教育方法比较容易设定学习目标,比较容易出教育“成果”,教师传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想象和探究的过程,结果是模仿与熟练掌握。而新课改是将教师的主体地位转换成主导作用,将主体放在学生这边的“引导”型教育。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欲望和理解必须耐心等待,因而不仅教育成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而且对教师本身来讲教案的准备和设计主面都有较高要求,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智慧,教师若完全按教科书、观念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当然是最省力的,但是进行单一的“传授”型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精神,并且有可能挫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欲望也会被剥夺。与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相比,新课改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这方面的能力,收到了一定的功效。
课堂,是师生双方借助一定的媒介(比如课本)。通过教师的引领,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多方对话。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平台。而公开课更是集中了教师平时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大胆尝试,被看作是检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的重要舞台。正因为此,每个同行在开设公开课的时候,总会竭尽全力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呈现出来。但有时候,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反而导致了一些公开课成为游离于真实之外的表演。
认识二:评价,充满真实的情感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是吝啬的,但“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鼓励”是学生成功的源泉,不断地激励学生,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生成功的信心,尤其当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要给予充分肯定。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更是提倡对学生大胆表扬,充分表扬,但却不是全场表扬,没有批评。
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功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初期我们大部分会用一个“好”字完成了对全体学生的评价,而学生好在哪里,怎么好的,不清不楚。学生会认为只要上课举手了,发言了,就是好;大家表现的一不样,但是得到的评价却是一样的,久而久之,对“好”已经麻木,漠然,最后和没有表扬是一样的。
那么我还要不要表扬呢?要,要怎样表扬呢?我认为要表扬每名学生超越自我的表现上。也就是说无论发言内容对不对,全不全,精不精,只要在他自身的表现上有所突破,我都给予最充分的表扬,不惜占用课上45分钟。例如,我的一名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在课上几乎不听讲,经常有小动作,还会拉着别的同学一起说笑,自然他不受老师们的喜欢。在一次课上的提问中,他的回答并不完整,但还算沾边,这是第一次他的回答中有正确的部分,我不但没叫下一名同学纠正答案,还用了近半分钟的时间对他的突破表现给予表扬,拨回了同学对他的嘲笑,我发现那节课他开始抬头听课了。之后每当他有所进步时我都会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并指出改进的方向。半学期后他在语文课上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自然也大幅提升。
然而当学生有缺点时,是不是不该批评呢?当然要批评,而且要及时指出其缺点。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地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才能使学生走向成功。
认识三:多媒体,辅助的手段在于优化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不少有条件的学校都兴建了多媒体教室。教师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带领同学走进有声有色的文本世界,借助课件实现与文本之间更亲密的对话,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亮点。因此,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意思的是。现在一说到上课,一些人立刻就会想,这节课有课件吗?没有我该怎么去做呢?
其实,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的立足点是为了教学服务,集中多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上述那种不从备课着眼,急于想课件的方法显然是本末倒置了。亮眼的课件自然可以为课堂增色不少,却并不是好课的必备条件。如果仅仅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反而会弄巧成拙。不是经常能看到一些粗劣的课件剥夺了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的权利,将学生触及思想的阅读浅化为视觉上的阅读。
在这些年的课改中,我也注意到让学生自己探究、自主学习,也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游刃有余,自主学习、探究,容易获得成功,容易培养其自信心,成绩和能力越来越强;而学生成绩较差、能力较差的学生只感到力不从心,自信心也越来越差,最后变成灰心。这不怪学生,孩子本身是有差异的,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但问题是新课改的学习方式,恰恰这后一部分学生不适应。因此,尽量缩小差异成了教师的愿望。现实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尽量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同样,新课改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的自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课改中的教师,必须不断“充电”,加强教学业务进修,成为多面手、具有一专多能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同时我们还要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具有严谨执教,忠于职守,勤奋敬业,献身教育的好风尚,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知识渊博,教艺精湛,善于创新,才会赢得学生的敬佩和喜爱,从而为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还应参加各种培训、听课、集体备课、外出取经、专业知识的更新、进修提高,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而奋斗!
以上只是自己在实践课改路上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实属一孔之见。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我会经历走走停停。停停想想。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目标在前方,而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