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见招拆招——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思考

【作者】 付 霞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大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开展校本研究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 
  农村学校因教师队伍整体偏老龄化,长期缺乏专业培训,平行班较少或者没有,所以虽然校本教研活动一直都在开展,但由于存在认识不够到位、操作不够规范等问题,工作状况不尽如人意,经过反复的调研分析,对我校教研工作状况分析如下: 
  问题之一:
  一些教师认为,搞教研科研是教研员、专家的事,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搞,校本教研对提高教学质量没有什么帮助。不仅不想参与,甚至还很抵触。
  应对措施: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我们认识到如果说教研活动是为了解决“方法”的问题,而教学管理首要解决的就是“态度”的问题。只有老师认识到位了,真正用心了,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首先从学习入手,改变教师的认识。通过各类讲座让老师们清醒的认识到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职业是一门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职业,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我校的现实情况是:一些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知之甚少,不适应新课程;一些教师从教多年,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总是落后于人,不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不加强学习、提高自己,能行吗? 
  (2)精心组织、增强实效 
  一次教研活动如果准备不足、组织涣散,就不会有什么效果,当然就不受教师欢迎。要提高活动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加强领导和监管,明晰职责、完善制度,切实抓好计划、实施、检查、考核、激励等各环节工作,增强校本教研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和教师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纪律性,使参与者“己有所获、彼有所得”。 
  问题之二:教研课“教而不研”、“研而不实” 
  据调查学校以往的很多教研课没有多少“研究味”,往往被作为一项期望值很低的“例行公事”。课前不讨论,课后评议草率(或不评议),就算提出了一些问题,也不去深入研究和实践。 
  应对措施: 
  (1)周密计划、认真准备。本学期学校在学期计划中认真分析了本校教师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的个性问题,以“问题”为研究对象,明确各学科教研活动的主题,教研组和教师围绕研究主题确定课题,以克服随意性,提高针对性。课前,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并体现集体的智慧,经学校教导处审核后才能实施。本学期实行的“级部视导”专项工作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一人上课,全组备课,分数代表着级部的整体水平。 这种“连座”制度的实施,有效的促进了教研的实效性。
  (2)认真听课。听课者要注意“听、观、思、记”相结合,除了按教育局统一要求记录之外,我校还专门设计了《芙蓉小学课堂评价表》,本表细化了课堂听课中应关注的点,让老师更加有的放矢的听。
大桥镇第二中心小学实效课堂评价表
执教人:                                          课题:                 




















































  (3)改进评课。评课是执教者与听课者站在“当事人”与“旁观者”的角度来反思的过程,是教研活动最有价值的部分,但以往的评课大家都泛泛而谈,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大都表扬为主,价值不大。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校实行了“1+1”评议课模式,把级部老师的评课合计分数一并加入到本级部总分中,有效的改进了这一弊端。
  问题之三:时间难保证,形式单一
  多年来芙蓉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就是“教研组长一人讲,大家一起听”的固定形式,费时耗力,实效性差。不仅不受老师的爱戴,反而是厌恶。不仅没有帮助教师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反而耽误了老师宝贵的时间。同时还存在因教研时间、地点固定,大家工作又比较繁忙,很难准时开展的弊端,所以普遍成为了一种应付的态度和现状,教研记录也毫无价值可言。
  应对措施:
  1、 确立主题及中心发言人
  每次教研活动确立中心发言人,并不断变换,让组内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主持并策划一次教研活动,轮流成为活动的主人翁,避免了教研的单一和枯燥,效果显著。
  2、 多种教研形式并存。
  固定的教研时间和地点为很多老师带来了参加的困难,也对学校课程安排带来了难度,本学期我们采用了网上教研的形式,每个教研组成立了专门的QQ群,教研活动策划人每周一把本周的研讨主题公布到群里,在周五之前把自己的观点发布到群里。这个形式的采用实践证明有三个优点:解决了固定时间、地点带来的不便;老师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深入(因为在群里公开,领导都看到了。);教研记录更加详实。
  问题之四:教研、科研“两张皮”
  以往我校存在教研、科研两张皮的现象,很多老师认为课题研究不是一线老师能够胜任和完成的工作,对教育科学的研究认识偏颇,认为科研很难,困难很大。
  应对措施:
  1、实行科研前期培训,正确认识
  为了改变老师对学校科研的为难情绪,纠正偏颇的认识,借今年“十二五”课题的研究导向是《微型课题研究》的契机,我们邀请了教研室张海霞老师到校为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解了教育科研的实质,张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列举了大量的丰富实例,让老师们从根本上明确了科研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彻底扭转了原来错误认识。
  2、主题性,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为了让教研、科研同步进行,避免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开学初就让每个教研组结合自己想学科特点确立了科研研究的问题,成为本组每次活动的内容之一,使教科研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问题之五: “只有经验,没有反思” 
  一位教学成绩比较差的教师,学校领导听了他的课后给他提改进建议,他满不在乎地说:“我几十年来就这么教,照样有学生考上了外国语初中,再怎么改还能有经验管用?”有这种想法的教师在我校有很多,说到“经验”一大筐,说到“反思”搔头抓脑也难写出几个字。这既有意识问题,也有方法问题。 
  应对措施: 
  1、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叶谰教授说:“一个教师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几十年书还是一个教书匠;如果坚持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教育家。”一些教师教学成绩不好,总是去找客观原因,却不找自己的主观原因。实践证明,同一个班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教效果可能会千差万别。所以,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多从“外归因”转向“内归因”;要认识到“经验”固然重要,但如果一成不变,“经验”也是要过时的;没有反思,经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指导反思的方法。教学反思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学反思可以是“内隐”的,即孔子说的“吾日有三思”,坚持每天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回眸、审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外现”的,即把一些偶获的灵感、深有感触的真实课堂案例(或片断),结合一定的教学理论,归纳提炼成文,以更好地指导自己、帮助他人。 
  3、开展交流。“多一次交流就多获得一种思想”。学校应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和教学经验的交流、评比,这样既可以推广先进的教研成果,改进教学工作,又有利于调动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
  总之,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通过校本教研探索、发现好的教学方法,推广先进经验,带领教师在方法上、巧干上下工夫。校本教研立足于教学实践,对学校来说是可以为、而且是可以有所为的,特别是农村学校,一定要坚持校本教研的有效、持续的开展,才能切实改进自身问题,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