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板块设计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
【作者】 陈 雅
【机构】 广西北流市西埌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中国的学生不缺乏解答能力,然而其提问能力却可谓“捉襟见肘”。新课程改革推行至今,小学数学精彩课例、优秀教法层出不穷,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质疑行为缺失需要放眼学科宏观结构,重组教学内容,以学科技能为出发点实现板块设计教学模式教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模块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至今,数学学科精彩课例、优秀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改革成果数不胜举,全面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然而,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改变。
一、背景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还不能完全承载以学习能力建构的课程改革目标。如果我们将当下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学课例进行提炼,不难看出,每节课几乎都有以下共同特点:“情景引入”,“教师讲解”,“学生运用”,“教师解疑”等。从这些特点中,我们不能看出,教师主导的课堂中,教师仍然没有放手学生。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样的课堂与其说是教师主导课堂,还不如说是教师“主宰”课堂。在这些课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出以下特征:“质疑行为缺失”、“不平等对话”、“‘唯一’思维过程”。
质疑行为缺失。在当下的数学课堂中质疑行为缺失至主要表现在:1)新内容无可质疑;2)生成过程不需要学生质疑;3)学生运用可以判断假质疑。在新内容学习过程中,教师几乎千篇一律地通过情景引入提出本课问题。对于提出问题的原因无质疑可以描述成没有质疑的习惯。对于当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则表现为教师迅速分析,简炼的言语总结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几乎没有留给学生逆向思考、批判质疑的习惯,很少数学教师有这种行为。而一节课中留给学生可以质疑的大多数集中在学生作业练习后,对他人的作业进行判断的学习活动中。总体来看,小学生在数学课中的质疑行为缺失的特征表现为:质疑无重点,只注重运用,不注重对知识原点生成。
课堂不平等对话。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一般表现为:听讲,思考,答问,作业。而学生的对话行为则表现为答问,或小组的交流。学生的答问这类似的对话并不表现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问题——是教师设计出来的,期望得到一个预期的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总是以“回答”的形式与教师交流,而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很难有像老师一样的提问权利。
‘唯一’思维过程是指在当下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几乎让学生整体走上一条处理或解决问题的路上,对于这条路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太多的处理。所以,学生即使在运用的过程中,由于对“路”的生成过程不晓其理,很难有更多的创新性表现,质疑则显得非常没有必要。
从以上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特征来看,这是当前普遍采用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特征。历经改革,在教材中,内容和其的呈现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核心仍然没有变化,即:内容仍然是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呈现。而这种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系是从内容上让学生“难有批判意识”与“质疑行为缺失”的根源。在小学实施数学板块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批判意识”培养和提升“质疑行为”。
二、板块设计教学模式的界定
小学数学模块化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按照数学学科的三大教学内容模块(即:算术法则,数理逻辑,空间关系)跨年级重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同一数学能力(如:计算能力),可以有更广阔的运用范围。更大的能力运用空间,则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质疑条件。
算术法则的界定。算术法则是指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及其相关的计算方法、公理、定理、公式等。如:基本加减计算,四则混合计算等。
数理逻辑的界定。数理逻辑是指数学中各个数量关系的界定、以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大小、多少,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空间关系的界定。空间关系是指几何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以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如:梯形的上下两底的关系:梯形的上底与下底是一对平行线。
三、板块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的运用方式
以小学数学教学的编排体例,以“加法”计算为例。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加法”计算分为:整数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下面,我们将“整数加法计算”为例,进一步讨论模块化教学。
在“整数加法计算”的模块教学中,学生从掌握10以内的整数加法,到20以内的整数加法再到更大数的加法计算,两个数的加法到三个数连加,再到更多数的连加等计算。这些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从“数小棒”帮助计算到竖式计算的学习方法的逐步过渡,从而实现大数的加法。而无论多大的整数的加法,还是多少个整数的加法,其所体现的数学学科基本能力就是最基本的两个1位数相加,以及进位。至此,我们不能看出,实施“整数加法计算”模块教学可以采用同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尝试。尝试让学生拥有更多可质疑的内容。
从上面举例,我们可以得出小学数学模块化教学在运用方式有如下特征。
(一)跨学期、跨年级的内容整合,教师需要放眼六年小学数学的宏观学科观。
当下全国范围内小学数学教材以数学知识逻辑为主线,这种编排体系强调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现,忽略学生的数学技能体系。以三大模块之首的“算术法则”模块为例,其内容包括:加法计算、减法计算、乘法计算、除法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等。加法计算又包括“整数的加法”、“小数的加法”、“分数的加法”等。“整数的加法”又包括10以内的整数加法,20以内的整数加法,两个数的加法,三个数的连加等。因此,在设计整数的加法这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时,老师必须要通熟六年的小学数学教材,必须明确、清晰地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整数加法,这样才能够通过跨学期、跨年级的内容整合实现对学生加法计算能力的掌握。
(二)高度集中数学技能,为学生营造“同一问题多种解法”和“对方法的批判优化”的学习氛围。
仍以“整数的计算”为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集中研究其中一项内容的计算。如:10以内的加法计算。学生在研究10以内的加法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反复计算。如:数小棒等。而从10以内的加法计算过渡到20以内或更大数的加法计算时,先前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但是其实现的可行性就会成为学生批判与质疑的对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同一问题多做解法。实现加法计算不仅仅是只有“数小棒”的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为进行了模块化的整合,学生高度集中训练数学技能,就使得学生从学习方式上不断地批判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对方法的批判优化。方法是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的,而数学知识的正确性往往唯一,从这个角度而言,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意识形成与质疑能力的培养。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可以更大程度上成为学生的“助手”或学生的“数学知识资源库”。
(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是承载模块化教学的必须平台。
模块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形式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学生必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集思广义”、“批判学习”、“平等对话”。模块化教学也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提供了内容与方法的支持。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新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都可以称之为“新内容”,而如果让学生必须在课前进行预习,那么,这个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模块化教学是从方法与学科技能入手,每一个模块内容的学科技能相似度较高,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学习的知识作为被动作或验证的对象纳入到学科技能内进行学习。学习难度的跨度较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为学生促进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契机。
小学数学的板块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旨在从学科技能角度出发,重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宽广、多批判资源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今撰此文,愿与更多的同行共同建设数学板块化教学以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改革。
【关键词】 小学;数学;模块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至今,数学学科精彩课例、优秀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改革成果数不胜举,全面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然而,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改变。
一、背景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还不能完全承载以学习能力建构的课程改革目标。如果我们将当下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学课例进行提炼,不难看出,每节课几乎都有以下共同特点:“情景引入”,“教师讲解”,“学生运用”,“教师解疑”等。从这些特点中,我们不能看出,教师主导的课堂中,教师仍然没有放手学生。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样的课堂与其说是教师主导课堂,还不如说是教师“主宰”课堂。在这些课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出以下特征:“质疑行为缺失”、“不平等对话”、“‘唯一’思维过程”。
质疑行为缺失。在当下的数学课堂中质疑行为缺失至主要表现在:1)新内容无可质疑;2)生成过程不需要学生质疑;3)学生运用可以判断假质疑。在新内容学习过程中,教师几乎千篇一律地通过情景引入提出本课问题。对于提出问题的原因无质疑可以描述成没有质疑的习惯。对于当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则表现为教师迅速分析,简炼的言语总结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几乎没有留给学生逆向思考、批判质疑的习惯,很少数学教师有这种行为。而一节课中留给学生可以质疑的大多数集中在学生作业练习后,对他人的作业进行判断的学习活动中。总体来看,小学生在数学课中的质疑行为缺失的特征表现为:质疑无重点,只注重运用,不注重对知识原点生成。
课堂不平等对话。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一般表现为:听讲,思考,答问,作业。而学生的对话行为则表现为答问,或小组的交流。学生的答问这类似的对话并不表现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问题——是教师设计出来的,期望得到一个预期的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总是以“回答”的形式与教师交流,而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很难有像老师一样的提问权利。
‘唯一’思维过程是指在当下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几乎让学生整体走上一条处理或解决问题的路上,对于这条路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太多的处理。所以,学生即使在运用的过程中,由于对“路”的生成过程不晓其理,很难有更多的创新性表现,质疑则显得非常没有必要。
从以上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特征来看,这是当前普遍采用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特征。历经改革,在教材中,内容和其的呈现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核心仍然没有变化,即:内容仍然是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呈现。而这种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系是从内容上让学生“难有批判意识”与“质疑行为缺失”的根源。在小学实施数学板块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批判意识”培养和提升“质疑行为”。
二、板块设计教学模式的界定
小学数学模块化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按照数学学科的三大教学内容模块(即:算术法则,数理逻辑,空间关系)跨年级重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同一数学能力(如:计算能力),可以有更广阔的运用范围。更大的能力运用空间,则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质疑条件。
算术法则的界定。算术法则是指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及其相关的计算方法、公理、定理、公式等。如:基本加减计算,四则混合计算等。
数理逻辑的界定。数理逻辑是指数学中各个数量关系的界定、以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大小、多少,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空间关系的界定。空间关系是指几何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以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如:梯形的上下两底的关系:梯形的上底与下底是一对平行线。
三、板块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的运用方式
以小学数学教学的编排体例,以“加法”计算为例。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加法”计算分为:整数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下面,我们将“整数加法计算”为例,进一步讨论模块化教学。
在“整数加法计算”的模块教学中,学生从掌握10以内的整数加法,到20以内的整数加法再到更大数的加法计算,两个数的加法到三个数连加,再到更多数的连加等计算。这些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从“数小棒”帮助计算到竖式计算的学习方法的逐步过渡,从而实现大数的加法。而无论多大的整数的加法,还是多少个整数的加法,其所体现的数学学科基本能力就是最基本的两个1位数相加,以及进位。至此,我们不能看出,实施“整数加法计算”模块教学可以采用同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尝试。尝试让学生拥有更多可质疑的内容。
从上面举例,我们可以得出小学数学模块化教学在运用方式有如下特征。
(一)跨学期、跨年级的内容整合,教师需要放眼六年小学数学的宏观学科观。
当下全国范围内小学数学教材以数学知识逻辑为主线,这种编排体系强调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现,忽略学生的数学技能体系。以三大模块之首的“算术法则”模块为例,其内容包括:加法计算、减法计算、乘法计算、除法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等。加法计算又包括“整数的加法”、“小数的加法”、“分数的加法”等。“整数的加法”又包括10以内的整数加法,20以内的整数加法,两个数的加法,三个数的连加等。因此,在设计整数的加法这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时,老师必须要通熟六年的小学数学教材,必须明确、清晰地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整数加法,这样才能够通过跨学期、跨年级的内容整合实现对学生加法计算能力的掌握。
(二)高度集中数学技能,为学生营造“同一问题多种解法”和“对方法的批判优化”的学习氛围。
仍以“整数的计算”为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集中研究其中一项内容的计算。如:10以内的加法计算。学生在研究10以内的加法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反复计算。如:数小棒等。而从10以内的加法计算过渡到20以内或更大数的加法计算时,先前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但是其实现的可行性就会成为学生批判与质疑的对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同一问题多做解法。实现加法计算不仅仅是只有“数小棒”的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为进行了模块化的整合,学生高度集中训练数学技能,就使得学生从学习方式上不断地批判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对方法的批判优化。方法是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的,而数学知识的正确性往往唯一,从这个角度而言,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意识形成与质疑能力的培养。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可以更大程度上成为学生的“助手”或学生的“数学知识资源库”。
(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是承载模块化教学的必须平台。
模块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形式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学生必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集思广义”、“批判学习”、“平等对话”。模块化教学也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提供了内容与方法的支持。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新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都可以称之为“新内容”,而如果让学生必须在课前进行预习,那么,这个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模块化教学是从方法与学科技能入手,每一个模块内容的学科技能相似度较高,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学习的知识作为被动作或验证的对象纳入到学科技能内进行学习。学习难度的跨度较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为学生促进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契机。
小学数学的板块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旨在从学科技能角度出发,重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宽广、多批判资源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今撰此文,愿与更多的同行共同建设数学板块化教学以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