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实”与“活”成为有效课堂的主旋律

【作者】 周 娟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通榆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改革,应当是一个思考者,一个实践者,一个促进者,一个在语文教学上有新的追求的人。
  语文教学,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要切实可行地落实这个宗旨,“有效课堂”是首当其冲的主阵地。如何让四十分钟的课堂真正为学生的知识发展和技能形成提供服务?我认为,应当让“实”与“活”贯穿始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让这样的旋律回响在课堂,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
  所谓“实”,就是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正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活”就是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因学而教,顺学而导,目中有“人”,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起。这样的课堂,才是放飞学生思维和灵感的课堂,才是优质高效、轻松和谐的课堂,才是师生共享语文教育的幸福课堂。
  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让课堂成为有效教学的前沿阵地呢?教学实践中,我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深切感悟出这样几点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道理:
  一、让课堂体现教学的“生长”价值
  语文知识的习得与方法的形成是循序渐进地学习来的,学生是一个“发展不完善”的主体,我们不能把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正确的价值引导对立起来。我们需要纠正的是不民主的、不倾听学生个性声音的教学,但并不反对教师必要的、关键性的思维点拨和价值引导。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存在价值,即教学的“生长”价值。既是生长价值,就应当触及到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能力训练这些敏感问题。张志公先生就曾对语文知识教学谈过见解:精要,好懂,管用。所以,我们不应该回避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至于训练,也不必躲躲闪闪。如果承认语文教学必须形成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那么,必要的训练是少不了的。有些语文能力不指导、不训练是不能有效形成的。比如朗读和默读的能力、概括能力、作文构思能力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必须通过训练才可较好形成的。我们的教学,不可被热闹的表象掩盖住其训练的本质,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其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人觉得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其中的教学词语这一环节令我记忆犹新:她首先出示“如履平地”这个成语,接着在履字下加点,给出学生几种解释:1鞋子2行使权利3踩,行走,让学生在认为合适的义项下画横线,然后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本中含有这一词语的句子读一读,适机抛出问题:“为什么艄公能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艄公只有具备胆大心细的品质,才能驾驭自如,轻松行船。这样的由词到句、由句到篇的以点带面理解词语法很值得借鉴。教者教得扎实,学生学得透彻,不仅理解了词语本身的意思,还淡化了文本的难点,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的确是有效的。
  二、让课堂实现设计与生成的“生本”化
  所谓“生本”化,就是教学的设计、实施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得以实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走入“虚目标”“泛目标”“去目标”的歧途,不能把学生的发展放到次要位置,让课堂教学成为体现教师个人才艺的舞台。要使教学落到实处,教师首先不是考虑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研究学生,然后是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方式和方法问题。
  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是目标的数量还是难度都要仔细斟酌,应当全面、具体和适宜。如在给《爱如茉莉》这篇课文制定教学目标时,我考虑到学生是五年级的孩子,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思忖了好久,我把“从细节中发现爱,感受爱,表达爱”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1、在文中寻找生活的细节感受爱2、寻找文中生活的细节编成小诗,升华理解爱是什么3、拓展延伸到广阔生活,你认为爱蕴藏在哪里?如何用感恩的心对待人和事?有了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涵盖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实在的教学方案。
  三、让课堂成为鲜活生动的求知殿堂
  目标适宜了,我们再关注教学方法的问题。方法是灵活的,课堂才是生动的。那么,我们要研究怎样的教学方法呢?我想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启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向深入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善于创新,善于创设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学习主体、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统整起来考虑。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深层的、具有切合学生发展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再者,在实施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特别是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诊断,敢于调整、敢于引导、敢于追问、敢于讲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向深入;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俯下身去全身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只有这样,课堂才是鲜活生动、和谐民主的求知殿堂,教学才会提高实效。
  从大量成功的教学实践看,“实”与“活”的语文教学都反映了生本理念,即学情清楚,目标适宜,过程简约,方法得当,因学而导。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支优美动听的乐曲,那么“实”与“活”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高低音符,只有这两者错落有致地巧妙融合,才能确保共鸣的和谐美妙。有效课堂只有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主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才是淳朴本真的课堂。